力拓“索賠”中國鋼企90億美元 中國鋼鐵業身心受困

本文內容已被 [ LostControl ] 在 2009-08-14 18:45:4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這是一筆巨額交易。2008年,中國鐵礦石進口總額高達600多億美元。這一天文數字使得鐵礦石談判成為一個巨大的博弈場,其間也就催生出為高額商業利潤的不擇手段者。

7月10日,國內一大型鋼企負責人向本報記者透露,從6月中下旬開始,力拓公司曾向中國鋼鐵業提出了金額高達90億美元的“索賠”要求。

之所以選擇這一時間點出擊在於,6月30日這是傳統鐵礦石談判的最後期限。按照慣例,如果6月30日後還無法達成協議,部分長期合約將失效——當然,這一情況在2009年之前還從來沒有發生過。

“當時力拓一家家走訪鋼鐵企業,要求我們對金融危機期間內未能履行的合同,進行賠償。”該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

他還透露,力拓董事會算了這樣一筆賬,他們號稱在一共長達8個月的時間內,由於中國鋼企推遲出貨、甚至取消船隻,導致其鐵礦石業務共計損失50億美元;涉及租船費用差價、海運差價方麵則另需補償40億美元損失。

不僅力拓,同屬三大國際礦商之一的必和必拓,也差不多同時提出了類似的索賠要求,“但具體數額不詳”

失衡的違約天平:

兩拓可以,中方不行

在鐵礦石談判的最後期限,力拓試圖以“索賠”要挾中方企業就範。本報記者調查發現,在鐵礦石貿易中,這是一個不均衡的商業天平。

“在市場好的時期,力拓等礦商也會用不可抗力等原因,來解釋他們為何需要減少長協礦的供應。”一位鋼鐵企業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出了不滿,“但最後總是發現,他們的供貨總量卻一直在增加——在現貨價價格居高之時,他們刻意減少長協礦的供應,卻增加現貨礦的銷售。”

這種反常的違約舉動所造成的影響,在中鋼協公布的數據中也觸目驚心。數據顯示,2007年,21家中國鋼鐵企業與力拓簽訂的“長協礦”合同為6073萬噸,但力拓的實際供貨量僅為5237萬噸,合同執行率為86.24%。其中,有7家企業合同執行率在80%以下,最低的僅為53.17%。

“因為現貨價格太高了,利益驅使,礦山找理由不發長協貨,轉賣現貨。”聯合金屬網鐵礦石分析師胡凱不久前曾告訴本報記者:2008年,力拓銷售了不少於1500萬噸的現貨礦,約占總量的9%,而必和必拓投放到現貨市場的鐵礦石銷售量則達1900萬噸,占總產量的15%。

當時中方並未就此提出“巨額索賠”。

但2008年下半年開始,市場形勢扭轉。現貨價遠低於長協礦價格。這時,兩拓開始緊盯需求方的執行率。

“力拓提出,如果此前鋼廠的合同執行率在90%以上者,可以繼續雙方的礦價談判、簽約等後續事宜;如果合同執行率不足90%的鋼廠,則需首先進行補償,否則將不會進行談判、簽約等後續事宜。”上述鋼廠負責人向本報記者表示。

從2008年三季度起,受危機影響,鋼廠訂單急劇下滑,中方對長期協議合同的執行率大大降低。雖然各家鋼廠的合同執行率都屬各家的商業機密,但就鋼鐵業此前經曆的低迷和困境而言,“去年中國鋼廠合同執行率能達到90%者極少。”

這意味著,到今年4月才基本將高價礦消耗完的中國鋼鐵業,需“賠付”者甚眾。

此前,華東一家中型鋼廠的總經理也曾對本報記者苦笑,因該企業采用“不開信用證”的方式推遲長協礦發貨,公司還上了部分礦商的黑名單。

兩拓的“索賠”牌

這並不是兩拓首次使用這一招數。

同樣的招數,已經在日方身上用過。在離年度談判期限一個月時間時,日本新日鐵與力拓達成了降幅32.95%的協議。這讓中方更加被動。中方的談判“底線”是,鐵礦石價格回到2007年時期的水平,也就是降價40%。

本報記者從可靠消息渠道處了解到,5月26日,力拓與新日鐵首發價後,必和必拓罕見地至今沒有跟進,“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必和必拓與新日鐵仍未就賠償問題達成一致。”

“新日鐵之所以接受力拓的首發價,就是因為力拓答應,未履行合同造成的賠償問題一筆勾銷。”知情人士這樣告訴記者。

上述鋼企負責人則對記者表示,鋼企與礦商二者,在現實中並不存在對等的索賠權利。“即使是力拓此前以種種不可抗力為由減少發貨,我們鋼廠也從不會去真正索賠。因為礦商處於相對壟斷地位,鋼企怕影響今後的合作。”

鋼鐵業內人士也告訴記者,礦商和鋼廠之間會有一個關於鐵礦石總量上的框架協議,時限可以長達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就合同本身而言,肯定是成熟且具備相應索賠條款的。但一年一度的談判機製對此都很靈活,每年的供貨總量都不固定。”

中國鋼鐵業從2008年10月開始至今年4月,經曆了連續7個月全行業虧損。直到今年5月,中鋼協下屬72家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盈利12.62億元,首次實現行業盈利。但業內並未將此視為足以興奮的“拐點”。

中鋼協副秘書長遲京東曾於6月26日表示,鋼鐵企業扭虧為盈主要得益於鋼材價格企穩和市場需求的增長。由於國家拉動經濟增長政策措施陸續到位,投資、進出口和消費均有所增長,鋼鐵需求有所上升;社會庫存繼續下降;“主要原燃材料價格均呈上升走勢,對鋼材價格有所支撐。”

一位國有鋼企的總經理向本報記者分析認為:“今年預計鋼市將成鋸齒形波動狀,目前靠提價所形成的一輪漲勢,不知道能夠支撐多久。”

目前,進口礦的價格已達到80美元/噸,煤價也上漲50元/噸,測算下來,鋼企噸鋼的原材料成本比之前上升了近200元。

中國鋼鐵業“身心受困”

力拓提出索賠要求,在中國鋼企看來,“就好像金融危機從來沒有發生過似的”。上述鋼廠負責人向本報記者表示。

2008年中國鋼廠所需支付的長協價,乃是在2007年基礎上創紀錄上漲“79.88%—96.5%”後的結果。而目前的鋼價水平,仍在2007年水平以下。

“去年的市場情況,是長協機製誕生以來、從未有過的非常特殊的情況,現在礦商對我們提出索賠,實在是難以理解。”上述人士表示。

由於礦商近年來在供求關係上的獨大地位,鋼企在力量上無法與之抗衡。“不少國際礦商的股東,多由投行、基金構成。金融資本是追求超額利潤和報酬的,已經到了不惜損害長期合作夥伴、破壞共贏原則的地步。”有鋼鐵業內觀察人士向本報記者指出。

特別是三大礦商之間的默契,彼此間是否有“串聯”,中方亦沒有辦法求證。“這是中國鋼鐵業麵臨的最大兩個困境。”

除了外部壓力,內部壓力也同樣令中國鋼鐵業“身心受困”。這包括長期以來“兩個市場”——長協礦與現貨礦並存,這一中國鐵礦石市場獨一無二的怪狀。

長協礦為每年經過買賣雙方談判、在下一個財年內確定價格的鐵礦石,礦商借此鎖定供應量,鋼企由此鎖定成本。進口長協礦,需要由商務部批準的資質,目前我國共有112家鋼廠和貿易商具備。

但自2004年(即中國首次參與國際鐵礦石談判)以來,由於中國鋼鐵產能的擴大和經濟建設需求,對於鐵礦石的訴求猛增。2008年,中國進口鐵礦石總量已達4.44億噸,占全球海運鐵礦石總量的52%。

沒有長協礦進口資質、卻需維持生產經營的更廣大的鋼廠們,營造了一個完全隨行就市的鐵礦石現貨市場(即“現貨礦”)和現貨價格。

上述鋼鐵業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中國鋼鐵業本身有太多需要修正之處。除了亟需控製行業產能、通過兼並重組提高集中度外,還包括“這些年來,不應該任現貨市場被炒作到現在這個樣子”。

2008年四季度前,“現貨價”與“長協價”的差價最高達到近100美元/噸。

所有跟帖: 

你以為巴西就不漲價,中國應該學習美國炒作期貨。 -騰訊QQ- 給 騰訊QQ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11/2009 postreply 06:58:37

愚蠢之極,鋼鐵企業應一律停產,建房子不許用鋼筋了。 -decoy- 給 decoy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11/2009 postreply 06:11:08

鋼企太黑! -昏招迭出- 給 昏招迭出 發送悄悄話 昏招迭出 的博客首頁 (226 bytes) () 07/11/2009 postreply 17:58:2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