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原副台長揭秘:中國電視沒有真正的新聞(組圖)

本文內容已被 [ 的 ] 在 2009-08-14 18:45:4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7月1日傍晚,中國傳媒大學的談敏和宿舍姐妹齊刷刷坐在食堂電視機前,等著看《新聞聯播》。可是,當李修平和王寧依然西裝筆挺地出現在鏡頭中時,幾個女孩失望了,“哪有變?”

  《國際先驅導報》報道,從6月份開始,關於央視正在或即將進行改革的消息便見諸媒體,據說《新聞聯播》會是力度最大的部分,其他主要新聞節目和評論均有動作,改版涉及到各個頻道……而梁建增一句“從上到下,隻做不說”更是為這次大改增添了神秘色彩。

  央視到底改不改?如何改?這一問題的答案如此多元,以至於對其充滿熱情的,絕不止談敏和她的同學們,事實上,無論是改革本身還是背後隱喻,央視變臉引爆的,都是這個夏天最具消暑價值的話題。

  “電視的沒落才剛剛開始”

 750) this.width=750' alt="" hspace=0 src="http://i28.tinypic.com/nd26jd.jpg" border=0>
7月1日,《新聞聯播》並沒有像媒體猜測的那樣發生變化,這讓央視改革變得更加神秘。

  在《新聞聯播》的曆史上,王宏民曾因穿中山裝出鏡而被境外媒體解讀為“中國形勢要變”。但在信息渠道愈發多樣的今天,那些外媒記者已經不再依靠這半小時來窺探整個中國社會的陰晴。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駐北京首席記者吉米認為,央視嚐試改變是很正常的事情。“在中國每天都有很多新鮮事情發生,這不是我所主要關注的窗口。”

  7月3日,美國《紐約時報》記者皮特在博客上說:我幾乎可以一整天待在Twitter上,因為隻要有任何新聞,這裏都會實時出現,甚至是第一時間出現。即使偶爾到新聞網站上看一眼,我會很快回到這裏。

  很顯然,網際網路已經成為外媒記者們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而事實上,也正是網際網路的來勢洶洶,成為此次央視變革的動力之一。正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所指出的:“當手機、網際網路等私媒體迅速侵襲生活的角落,傳統媒體存在的需要勢必趨弱。廣播與報紙已經在電視與網際網路的衝擊中找到定位恢複元氣,而電視的沒落現在才剛剛開始。”

  “中國電視沒有真正的新聞”

  7月7日這天,中央電視台原副台長陳漢元從書櫃裏翻出一張塵封了30年的錄影帶,“你很幸運,除了我和老伴,你是30年後第一個看到它的人。”73歲的陳漢元告訴記者。

  1980年,陳漢元是中央電視台專題部主任,受命采訪來華訪問的意大利總統佩爾蒂尼和法國總統德斯坦,錄影帶裏,他問法國總統德斯坦:總統先生,您對法國青年們的願望了解多少?問意大利總統佩爾蒂尼:回家鄉視察為什麽還要自己掏錢買飛機票?

  如果回頭打量1980年的中國,就會發現,這兩個問題絕不簡單——這一年,中國待業青年數量激增,無數人陷入迷茫,一封潘曉來信《人生的路啊,為什麽越走越窄》就引發全國青年關於人生的大討論,而在當時的法國,年輕人因精神導師薩特的離世而陷入悲傷;同時,1980年的中國麵臨著腐敗的不斷滋生……30年過去了,能這樣提問的記者卻仍少之又少。

  “怎麽改?朝哪個方向改?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什麽是新聞。”陳漢元這樣說。事實上,他提出的是中國電視至今無法解答的問題——“新聞聯播30分鍾,老百姓愛看的也許就是最後的3分鍾。中國電視恐怕沒有真正的新聞。”

  “有條件的人就看鳳凰衛視了。”陳漢元家裏的電視幾乎一天到晚鎖定鳳凰衛視信息台。“央視改革,一定要研究鳳凰衛視。”

  有趣的是,在很多專家看來,央視此次改革與鳳凰衛視落戶內地帶來的衝擊脫不了幹係。同時有媒體報道稱,這次央視改革,可能要設立《總編輯線上》,邀請鳳凰衛視曹景行加盟並推出評論員製度等等,其對於鳳凰衛視運作模式的借鑒十分明顯。

  每一次改革都呼應時代

  央視播出史上,如果說80年代陳漢元發起的“正點播出”稱得上第一次變革。那麽90年代,主持人方靜所經曆的語態轉變則是一次超越式跨步。

  1984年之前,中國電視節目的播出從來沒有規律可循。正是陳漢元提出,每個周日8點必須準時播出《話說長江》——正點播出的製度由此而來,這一製度隨之帶動更深層次的變化:陳鐸等第一代電視主持人誕生;電視節目的欄目化和規格化也從此起步。

  1992 年,海外中心作為改革的新產物剛剛成立,那時初入央視的方靜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會成為這裏第一個以長發形象出鏡的主持人。兩年後,方靜開始首播《中國新聞》。錄樣帶的時候,問題出現了。製片主任說:“方靜,咱們沒有長頭發的主持人,你得剪短。”方靜說:“可是,我留短發實在不好看啊……”於是,緊急請示台長楊偉光。後來,楊偉光回覆,央視從來沒有規定不可以長發出鏡。於是,方靜頂著一頭長發出現在熒屏上,成為中國電視新聞播報曆史上的第一次……

  “ 央視的變革離不開中國的大環境,更是當下時代的需求。”80年代的陳漢元,90年代的方靜,再到2009年可能以曹景行等人為代表的一批評論員,這是央視 51年中的3次變軌。變臉,意味著可以改進,意味著中國新聞界最傳統的部分終於直麵“西強我弱”的現實,並努力以國際媒體為標杆做出改變,這本身是一種勇氣。

  期待怎樣的電視新聞

  在美國留學的幾年,方靜幾乎全方位地了解了國外電視的運作模式與播出理念。“與西方電視相比,我們還有很大的可為空間,我希望看到的,是能全麵、真實而客觀地反映中國的電視新聞。”方靜說。

  而在陳漢元看來,鳳凰衛視吸引自己的最大原因在於,它完全遵從時效與新聞價值,這也是央視需要改革的第一點。“某某領導人的隨同同機到達,這有什麽好說的?不同機到達才是新聞呢?還有‘做出積極的貢獻’,貢獻還有消極的嗎?”白岩鬆麵對媒體曾提出“流暢的廢話”一說,與陳漢元的舉例不謀而合。

  “改革之後的新聞報道應該允許多元觀點的討論,最重要的是要讓輿論對政權起到監督作用,這是新聞改革的核心。”陳漢元所描述的,恐怕不僅僅是個人心目中理想的電視新聞。

  善弈者謀勢,在這場以改變自身而企圖於新聞激戰中站穩腳跟的變革潮流中,央視並不孤獨。從全球沸騰的大環境到集體沉默的暴風眼,從央視低調變臉到地方台紛紛跟進,從《人民日報》擴版、新華社開通電視新聞線路並進軍開心網,到“中國之聲”改版。這個夏天,不僅僅是央視,也不僅僅是中央媒體,整個中國媒體都在擠壓下謀求突圍,他們正在或者即將完成各自的華麗轉身,雖自成一體卻也默契十足。

  中國電視新聞離國際化有多遠?

  當眾多外媒記者湧向烏魯木齊街頭時,人們不難想起,2008年外媒關於“3.14”拉薩事件、奧運火炬傳遞受阻事件的不公正報道。

  事實上,無論是昨時還是今日,外媒關於中國的偏見一直沒有消失,這從某種程度上得以折射我國對外傳播的弱勢地位。當央視的大規模改革涉及所有頻道的時候,我們不禁要問,中國電視新聞離國際化到底有多遠?怎麽樣才能實現向世界發出中國強有力的聲音?

  傳遞中國的聲音

  據報道,央視新聞欄目的改革不僅會增加新聞評論和批評報道,而且在報道國際新聞時力求更加客觀平衡,並在半小時的《新聞聯播》中,國際新聞報道的時間從4分鍾增加到8分鍾。

  除了在內容上進行改革,中央電視台也加快了國際化的進程,除了六個已經存在的國際頻道,央視正計劃開辦俄語、阿拉伯語和葡萄牙語頻道,在3年內實現7種語言、11個頻道的國際化布局。

  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教授表示,增加國際新聞報道是非常順應時代的舉措。在全球化時代,中國越來越融入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中,中國人越來越渴望了解全球信息,現在政府願意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這種需求。

  “還不具備國際化的條件”

  “國內新聞過於主觀,隻報道一家之言,很多報道都是一個聲調,缺少質疑的眼光和角度。”旅居英國愛丁堡的新聞學者崔瑩表示。

  中國電視新聞的開放和國際化過程不是一帆風順,新聞學者、原青年政治學院新聞與傳播係主任展江教授甚至認為,中國新聞媒體現在還不具備國際化的條件。

  “現在連國內市場都沒有做好談何走向國際化?中國的傳媒,如果還想扮演一定的國際角色,它首先必須是中國國內的。如果傳媒不是國內的,連國內受眾都很少,那它就很難在市場上支撐下去,更不要說在國際上發聲了。而且世界各國曆史、文化、宗教信仰、社會製度各不相同,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差距極大,再加之傳媒體製和價值觀存在巨大差異,中國媒體走向國際化更是希望不大。”展江說。

  回歸新聞本質

  新聞人才缺乏、傳媒體製限製、法治不健全都是中國電視新聞媒體走向國際化過程要麵臨的問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李希光教授認為,中國電視新聞媒體走向國際化的前提是培養一批具有國際化視野、一流的英語水準、熟練的新聞寫作能力和新聞敏感的專家型新聞人才。

  而展江則認為,“關鍵是體製的問題。中國電視新聞要走向世界需要健全和民主的法製做保障,需要多元的意見。同時,應該按新聞規律辦事,更加尊重新聞事實,更加開放透明。”

 750) this.width=750' alt="" hspace=0 src="http://i28.tinypic.com/212fmdj.jpg" border=0>
紅沙發、咖啡杯成為BBC《早餐》節目的標誌。
 
  在國外看電視新聞

  獨家爆料?輕鬆幽默?一針見血?什麽才是電視新聞致勝的法寶?讓我們去國外看看

  英國:沒個性毋寧死

  英國的電視新聞節目名目繁多,生活在英國,你從來不會因沒有有特色的電視新聞看而發愁。

  每天早上我先生起床後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端一杯咖啡,坐在電視機旁,收看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早間新聞節目《早餐》。

  男女主持人隨意地坐在長寬的大紅色沙發上,麵前各一杯咖啡,和鬼才電視導演拉塞爾·戴維斯談論新一季的《神秘博士》;請富豪詹姆斯·凱恩評價一下昨天晚上商業投資類電視節目《龍穴》中,表現最佳的創業企業家;請Salesforce.com首席執行官馬克·本尼奧夫談談目前的軟體市場……

  主持人不假裝正經,更不會盛氣淩人,主持人的問話時而詼諧,時爾尖銳,但絕不會賣弄,如同記者在采訪。這就是傳說中的新聞記者型的電視主持人吧。無論體育、財經、政治、文化,還是娛樂,隻要新聞足夠重要,可引起觀眾的興趣,都可以成為《早餐》津津樂道的話題。

  先生喜歡的另一檔電視新聞節目是《提問時間》。節目中,來自工黨、保守黨、自由民主黨的“三大代表”、再加兩位公眾人物,比如藝術家、媒體記者、非政府組織的活躍分子、宗教領袖等“歡聚一堂”,接受觀眾的提問。觀眾提問多圍繞某一新的政治主張,或本周發生的新聞。提問往往尖銳、刁鑽,像是對台上的政客的“審判”。政客們也不示弱,有的伶牙俐齒,有的故意裝傻,也有的嘮嘮叨叨,甚至勃然大怒。

  除此之外,傑瑞米·帕克斯曼主持了20多年的《晚點新聞》是英國最有影響力的時事新聞節目之一。該節目經常會報猛料,比如,2005年7月7日倫敦爆炸案之前,英國安全部門已經對策劃爆炸案的頭目進行了監控,結果爆炸還是發生了。主持人傑瑞米·帕克斯曼總是一臉“憂鬱”,提問卻咄咄逼人,不達目的絕不罷休——在對某政客的采訪中,相同的問題,他竟然重覆問了12遍。

   英國的電視新聞就是這樣,每檔電視新聞都具有不同性格,仿佛是觀眾的眾多好朋友——有的可以陪你聊天,有的跟你一起被逗笑,有的帶你去探索,有的給你善意的提醒……

 750) this.width=750' alt="" hspace=0 src="http://i27.tinypic.com/15n3w4g.jpg" border=0>
穿著清涼的韓國新聞女主播。
 
  美國:速度決定一切

  電視是許多美國人生活中無法割舍的一部分,但也顯然,美國的電視並不隻有肥皂劇,而是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對我們從事媒體的人來說,必看的是美國新聞台。幾乎各大的電視媒體集團都有專門的新聞頻道,而且基本都是現場直播。往往一個突發事件中,現場馬上就會聚集各大新聞電視台的轉播車,出鏡記者在現場侃侃而談。從辛普森被判入獄、美國軍用直升機墜入民宅、到美國“失蹤”州長跨國婚外情、邁克爾·傑克遜突然離世,各種各樣的“突發新聞”不斷刺激著觀眾的眼球。搶公共突發新聞成為美國電視媒體競爭的焦點。這種激烈的新聞競爭,也讓新聞人始終處於新聞的亢奮中,當然政府官員也必須小心在意,因為任何一個疏忽都有可能讓新聞界抓住把柄,進而發展成醜聞。

  和國內突發新聞的電視報道中畫麵不同,美國各大電視台在報道突發事件時,除了關鍵畫麵不斷重覆外,細節的展示並不多,更多的是主持人和現場記者的直播連線。久而久之,出色的現場記者就成長為脫口秀的主持人,成為吸引觀眾的優勢,也是各大電視台的寶貝。這一點,恐怕國內的現場記者功力還須修煉。

  當然,這種高強度的工作,也往往會出現口不擇言甚至失言而引起軒然大波的事件。但這也就看出主持人的功力了。幽默是化解尷尬的最好的良藥。許多主持人更深諳此中道理,因此譬如口誤發生後,往往以幽默話題轉移瞬間尷尬,而美國觀眾也往往一笑了之,很少就此上綱上線。

  當然,基於國情、習慣和風俗的不同,美國的電視和中國的電視有著很大的差異。美國電視有著鮮明的美利堅特點,最突出的是在電視的細分上。

  在中國國內,各地方上星電視台,幾乎千篇一律是綜合性電視台,這種各類節目“共燴一爐”的情況,在美國似乎很少見。美國的電視分得很細,新聞台、電影台、體育台等都是分門別類。比如新聞台就有全球新聞台、國內新聞台和當地新聞台等等。當然,國內基於地域劃分的電視台,通過衛星電視全國可收看的情況,美國卻非常少見。比如,我在首都華盛頓,一般不會看也不可能收到加州的電視台。

  韓國:用色情換生存

  韓國人口近五千萬,相當於中國的一個中等省份,卻有3家主要電視台及數百家有線電視頻道,因此,日常新聞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

  韓國KBS電視台,是韓國影響力最大的電視新聞機構。其晚9點新聞,權威性較高,收視率也較高,堪稱韓國的“新聞聯播”。但它的內容構成與編排方式,與我們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有著明顯的差別。韓國“新聞聯播”總共1個小時,有20多分鍾的體育新聞,5分鍾左右的天氣與海浪預報,加若幹條廣告,另外20多分鍾的時事新聞。

  但節目中沒有固定的國際新聞版塊,隻報道比較重大的國際新聞,如伊朗大選騷亂、美國地鐵相撞等。有時候,會出現一條國際新聞都沒有的情況。 總結一下,KBS“新聞聯播”大致有以下特點:壞事兒多,基本上沒有宣傳成績的;民生新聞位置靠前,領導人新聞靠後;每條新聞長度較短,資訊密集。

  筆者統計了6月26日的晚9點新聞,共計15條,平均每條2分鍾。用時最長的新聞竟是“天氣酷熱提醒消暑安全”,4分鍾。最短的一條新聞是“李明博會見日本首相”,僅10秒鍾。其餘13條新聞有一半是關於各地集會、罷工或是網路賣假藥之類的社會新聞。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新聞編排方式,與韓國各電視新聞媒體為了獲得高收視率,使盡渾身解術換取生存大有關係。大家一定還記得,SBS(首爾電視台)曾在北京奧運會前不顧慣例搶先播出了奧運開幕式的片斷,引起國際社會一片抗議之聲。說到底,此舉還是基於韓國國內的新聞競爭。

  與此類似,MBC(文化電視台)的一個“PD手冊”(即編導手冊)節目組目前正身陷官司,因為他們在去年的“美國牛肉風波”期間,偽造新聞,助長了社會混亂。據韓國檢察機關透露,該PD手冊節目組使用無關的病牛照片,假托是美國瘋牛,給普通民眾造成了極大恐慌。

  在新聞內容激烈競爭中,新開播的裸體新聞可謂是形式上的創新。女主持身著比基尼播出新聞的噱頭,讓節目首播當天在各種因特網門戶網站都上升為檢索第一位。目前裸體新聞主要在網路上以收費形式播出,不久的將來,就會大舉進軍有線電視網。有關專家稱,此舉必將令原本競爭就十分激烈的南韓電視新聞業陷入更為慘烈的廝殺之中。

  世界著名電視台的看家武器

  生活在21世紀的人們打開電視收看世界各地的兵變、火災、車禍,就如同打開廚房裏的水龍頭一樣容易。這一切還得歸功於世界各國著名電視台製作的電視節目。而他們在如今強手如林的競爭對手中生存下來,都要有自己的他們的“鎮台”法寶。

  CNN:現場直播+政治秀

  “即使到了世界末日,有線新聞網也要現場直播那一刻。”CNN的看家法寶首先當屬“現場直播”。1981年8月30日裏根遇刺事件,CNN 從現場開始進行了29小時持續播報。此後CNN帶著世界各地的人們親眼目睹了一係列世界重大事件,諸如美軍入侵巴拿馬、柏林牆倒塌、蘇聯解體、波黑戰爭等。此外,CNN的政治秀也獨具特色,比如談話類欄目《交火》。兩位政治立場截然相反的主持人或嘉賓,每每在鏡頭前就最新新聞時事各抒己見,激烈得近乎白熱化。

  半島電視台:本土化+獨家

  作為阿拉伯地區的第一家俬營新聞電視台,它一直致力於打造本地區的新聞自由。它在節目中開創性地引入了電話采訪,電視論戰等節目,著力於播出海灣各國爭議性事件,包括沙特、科威特、巴林和卡達等各國政府以及敘黎關係,埃及司法等。2001年“9·11”事件之後,它多次率先播放本·拉丹和其他“基地”組織領導人的錄影聲明,使半島電視台名聲鶴起。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半島電視台在報道中堅定自己的立場,受到阿拉伯人的歡迎,被稱作“ 中東的CNN”。

  BBC:24小時滾動新聞

  作為麵向全球的電視新聞頻道,BBC擁有覆蓋全球的采集新聞的網路和觸角,新聞節目經常根據新聞報道的進展需要,隨時切換出海外記者或外景現場的即時采訪。BBC世界頻道是全天24小時全球電視新聞頻道,新聞在BBC世界頻道每天的內容中,占據了絕對重要的位置。在每個整點基本都有半個小時的綜合性新聞播保,“硬新聞”的播報時間幾乎接近全天播出時間的70%。

  歐洲新聞電視台:多語種+現場原聲

  “多種聲音,一種看法”最能體現在這個真正意義的“歐洲台”上,它由歐洲及北非的20多個國家聯合組成,使用英、法、德、義大利、西班牙、俄語等多種語言,但它的新聞沒有主播,隻有旁白,甚至隻有現場原音。由於新聞來源廣泛,它提供了CNN、BBC這些主流聲音以外豐富的地方聲音,如東歐、北非的當地專題報道,特別受到非英語國家的青睞。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