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晚年對中國發展道路的反思

本文內容已被 [ king55 ] 在 2009-08-14 18:45:4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2009年07月03日 00:00:18  來源:學習時報

1993年9月,鄧小平與其弟鄧墾的談話,是一篇研究鄧小平晚年關於中國發展思路問題的重要文獻。盡管從公開發表的文字來看,這篇談話篇幅不長,但內涵豐富,立意高遠,反映了鄧小平在中國發展道路問題上的新理解、新認識。談話既有他對主政中國期間發展思路的總結,又有他對中國發展進入新階段後出現新問題的洞察,還
有他對未來中國發展問題的提醒。理解和把握這篇談話所包含的豐富思想,對我們進一步理解鄧小平理論,在新世紀新階段更好地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對主政中國時期發展思路的深刻總結:“過去我們講先發展起來”

“過去我們講先發展起來”,這是鄧小平立足於1993年的新認識,通過觀察中國發展所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對改革開放以來他主導確立的中國發展之路作出的高度概括。

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發展之路,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反思建國後特別是十年“文革”的深刻教訓確立起來的。1957年反右鬥爭以後,由於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發生重大失誤,盡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取得了一定進步,但是20年左右的時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始終在低水平徘徊,人民生活的貧困麵貌長期沒有改變。中國共產黨要想獲得全國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必須從這樣一種局麵中走出來。正是在此背景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巨大的理論和實踐勇氣,果斷地停止“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路線,作出了把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重大決策,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鄧小平理論。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的黨的基本路線,是鄧小平理論的集中概括。黨的基本路線,說到底就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立足物質財富極度匱乏的溫飽社會階段實際而提出來的中國發展之路。作為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發展之路的集中概括,黨的基本路線無疑是一個係統完整的發展思路,涉及發展的領導力量、依靠力量、基本途徑、主要方針、主要目標等等。但是站在今天的認識水平看,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實質就是“先發展起來”,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因為:其一,這樣理解黨的基本路線,符合它所立足的溫飽社會階段的實際。由溫飽社會物質財富極度匱乏的特點所決定,它對於執政黨的根本任務有其獨特的要求。溫飽社會的發展目標必然定位為實現溫飽而奮鬥,發展內容則必然定位為“蛋糕”做大,發展途徑必然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其二,這樣理解黨的基本路線,符合黨的基本路線發展的內在邏輯。從黨的基本路線形成的曆史過程來看,我們首先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為了更好地保證這一戰略的落實,我們才在隨後進一步作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作為發展經濟的根本途徑;在以後又進一步重申了四項基本原則,作為發展經濟的政治保證,最終在此基礎上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也正是基於這樣一個基本邏輯,鄧小平在其主政中國期間反複強調,要一心一意地搞四個現代化,現代化建設是中國最大的政治,發展是硬道理,抓住機遇,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等等。現在看來,這些論述實質都是“講先發展起來”。因為發展起來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前提。“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

對1992年後中國發展出現新問題的深刻洞察: “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

“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這是鄧小平基於1993年的新認識,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之路存在問題的深刻反思,表明鄧小平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思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局限性有了深刻洞察。

上個世紀90年代,經過改革開放1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基本上解決了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整個中國開始從溫飽社會向總體小康社會過渡。中國從總體上走出溫飽社會,這是當代中國發展曆程的曆史性跨越。按照馬克思主義的需求層次理論,人一旦解決了基本生存問題之後,必然會提出更高層次的需求。這就決定了我們在走出溫飽社會以後,發展思路必須根據新的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具體說來,在走過溫飽社會以後,在發展目標上要根據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來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在發展內容上,不僅僅要把“蛋糕”做大,還要進一步把“蛋糕”做好;在發展途徑上,不僅要發展經濟,還要根據新的階段社會發展的要求,進一步發展政治、文化、社會,關注生態環境,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在新的曆史時期,隻有滿足了這些新的發展要求,社會才能繼續健康發展。但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們對這些問題沒有充分的認知,在已經走出溫飽社會的情況下,仍然完全按照溫飽社會的發展思路來推動國家發展。這樣發展的結果,一方麵我們的物質財富總量當然在不斷增加,這為國家的發展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但是另一方麵,導致了經濟建設一條腿長,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多條腿短的局麵,為我們的進一步發展留下了巨大的隱患。

1993年9月,鄧小平提出的上述論斷表明他首次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從鄧小平思想的發展脈絡來看,過去他一直認為,經濟建設搞好了,就能牽住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牛鼻子,但是這個談話表明,鄧小平晚年的認識有了新的飛躍。在以前認識的基礎上,他進一步深刻認識到,即使是經濟建設搞好了,還會出現一些其他難以解決的問題,而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不了,同樣會危及中國社會的健康發展。而為了中國社會的健康發展,對原來的發展思路進行調整,就成為曆史的必然。

對未來中國發展之路的深刻提醒:收入差距問題“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

收入差距問題“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這是鄧小平在深刻分析1992年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以後中國發展麵臨的新問題以後,對未來中國發展之路的深刻提醒,對我們新世紀新階段確立新的發展思路有重要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在對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撥亂反正的過程中反複強調,為了更好地推動中國發展,必須實行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但是,他同時也強調:“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如果搞兩極分化,情況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展,就可能出亂子。”20世紀90年代以後,由於我們沒有根據新的發展階段的要求對我國的發展思路作出有效的調整,收入分配差距問題日益突出。鄧小平過去一直強調發展經濟是“大問題”,希望通過發展經濟解決“十二億怎樣實現富裕”的問題,但是,1993年9月,他進一步認識到:“富裕起來後財富怎樣分配”也是“大問題”,“分配的問題大得很”。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發展的實踐表明,分配問題搞得好不好,確實是一個與發展經濟問題一樣關乎國家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其重要性在於,它不僅關係到全體社會成員能否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從而實現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而且就其和經濟發展的關係來講,如果搞得不好,最終會從根本上影響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大多數社會成員因收入偏低導致消費需求不足,直接造成了中國經濟發展後勁乏力,就是一個鮮活的例證。

正因為如此,鄧小平強調:“這個問題要解決。”雖然“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但是一定“要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解決這些問題。”否則,“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著眼於避免出現鄧小平擔心的問題,根據多年的實踐探索,我們必須根據我國社會已經走出溫飽階段的實際,在繼續發展經濟以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的同時,進一步發展政治和文化,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政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最終通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從根本上解決收入差距拉大的問題。(宋福範)


所有跟帖: 

鄧都死了這麽多年才, 現在開始討論反思? -火箭發了- 給 火箭發了 發送悄悄話 (131 bytes) () 07/05/2009 postreply 07:56:50

鄧"先富"既沒理論也沒先例. -jackwu- 給 jackwu 發送悄悄話 jackwu 的博客首頁 (25 bytes) () 07/05/2009 postreply 10:36:05

有石頭 -好望角駱駝- 給 好望角駱駝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05/2009 postreply 16:07:3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