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祭屈原:詩歌記錄民族命運

來源: KING55 2009-07-02 18:52:3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532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KING55 ] 在 2009-08-14 18:45:4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作者:肖舒楠 陳…文章來源:中國青年報

75%公眾認為端午祭屈原緣於中華民族推崇君子人格。
  85.5%的人認同一個民族世世代代以節日的形式紀念一位詩人,不僅說明屈原有著感人至深的文化力量,也說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很早就富有詩意、審美力和愛國憂民傳統的民族。
  粽葉飄香,艾枝插堂,出門一望麥兒黃。
  麥黃時節,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臨近。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對於端午節的來曆,最普遍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唐代褚朝陽有“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的句子,道出了端午時節人們對屈原的懷念。因為紀念屈原的緣故,端午節被賦予了詩意。解放後曾一度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
  如今,在吃粽子、看龍舟賽的同時,你是否會想到端午節也是中華民族表達對優美詩歌、偉大詩人崇高敬意的一個節日呢?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某網聯合開展一項調查(1018人參加),結果顯示,61.3%的公眾認同端午節也是一個與詩有關的節日,38.7%的人表示“沒有意識到”。
  “中國人民對屈原的道德觀念和人生理想有著高度認同”
  “‘目極千裏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屈原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走出了‘小我’。他是歌唱這個民族、土地和國家的詩人。”楊堅是一個酷愛詩歌的“80後”文學青年,在他看來,表達愛國情懷的詩更能感動千百年來的無數中國人,“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陸遊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等,都表達了同樣的感情,所以被曆史銘刻。”
  有人說,一個民族世世代代以節日的形式紀念一位詩人,不僅說明屈原有著感人至深的文化力量,也說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很早就富有詩意、審美力和愛國憂民傳統的民族。在此次調查中,超過八成(85.5%)的人對此表示讚同,其中53.8%的人表示“完全讚同”,31.7%的人表示“基本讚同”。
  從事現當代文學及古代詩歌研究的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莫礪鋒也讚同這個觀點。他認為,後人紀念屈原很大程度是出於對其人格的尊敬和人生理念的認同。
  “屈原報國無門,忠而見謗,所以用自沉汨羅的方式殉國,其實也是殉他心中的崇高理想。曆代的文人墨客,到了端午節都要寫詩作賦,以表達對屈原的緬懷。民間的紀念活動更加豐富多彩,逐漸形成了一種遍布全國的文化習俗。這說明中國人民對屈原的道德觀念和人生理想有著高度認同。”莫礪鋒說。
  中華民族因為什麽而紀念屈原?調查中,75.4%的公眾認為原因是屈原的愛國憂民,是中華民族向來推崇的“君子”人格;50.3%的人認為是由於當時的楚國人民為屈原悲劇性的死而震驚,人們懷念他,漸成習俗;20.4%的人認為是因為中國自古是“詩的國度”,而屈原是最早出現的偉大詩人。
  六成公眾認為詩最能體現一個人內心最深處的悸動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淩。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汶川特大地震之後,人們用屈原的《國殤》表達著對逝者的哀悼。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震後的詩歌創作中。人們以詩歌的形式,表達對受災同胞的同情,對中華民族萬眾一心的讚同,以及對未來的美好展望。其中,一首被稱為“價值600萬”的詩歌《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通過互聯網的傳播引起轟動。中國通信業媒體人喬楠在博文中稱,這首詩感動了盛大總裁陳天橋,5月16日盛大網絡宣布再捐600萬元。
  據不完全統計,汶川地震一周後,互聯網上已經湧現幾萬首抗震詩歌。《海南日報》近日刊文指出,這是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第一次有如此數量龐大的群體參與到詩歌創作中,其抒發情感的聲調還在不斷提高。
  調查顯示,60.3%的公眾認為“詩最能體現一個人內心最深處的悸動”,59.2%的人認同“詩是語言藝術的極致”,還有28.5%的人認為,“是否喜歡詩,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水平和審美情趣”。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華文化有一個最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有著濃鬱的詩意,或者說閃耀著詩的光輝。”莫礪鋒認為,中華民族的先民們有著執著而瀟灑的生活態度,基於自身道德完善的愉悅感,對樸素單純之美的領悟,以及融真善美為一體的價值追求。這些領悟與追求,除了“詩”這個詞以外無以名之。
  “文以載道,詩言誌,詞言情。中國人喜歡用文章闡明道,用詩表達誌向,以詞抒發感情。”華東師範大學古典文學專業研究生宋良容認為,地震災難讓許多中國人湧起了對生命的反思,也激發了大家更強烈的愛國情感。借助詩歌記錄這場災難,可以讓人們的脈搏隨之跳動,更好地表達中華民族團結一心的民族情感。
  莫礪鋒說,無論《詩經》、《楚辭》還是唐詩宋詞,已經深深地滲透進中國人的內心。不管時代如何推進,不管生活環境有多大的變化,人們內心的喜怒哀樂是相去不遠的,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永遠不會改變。
  此次調查中,在被問到“你平時是否喜歡用詩表達感情”時,39.4%的公眾表示“喜歡”,41.1%的人表示“一般”,19.9%的人表示“不喜歡”。
  “‘詩神’是拒絕庸俗和卑鄙的”
  “詩作為一種情懷還在,但也麵臨生存困境。這就像自然嬗變更迭一樣。”雖然當下詩歌在互聯網上又火了一把,但現年72歲的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詩人童嘉通,對詩的現狀依然憂心,“現當代詩歌沒有將中國古詩詞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進行發掘,內涵不夠豐富。因此,詩人要吸收新的元素並不斷否定自己。”童嘉通自1959年開始發表詩歌。然而在2004年,為了靜下心來思考,他選擇了“封筆一年”。2005年“解脫”之後,他又創作了很多詩歌。
  調查中,26.0%的人承認自己很少讀詩,48.2%的人偶爾讀詩,隻有24.3%的人表示經常讀詩。
  詩人、詩歌的時代真的一去不複返了?調查中,47.4%的公眾指出現代人壓力大,缺乏欣賞和品味詩歌的閑情逸致;45.4%的人認為現代人普遍功利浮躁,越來越不具有詩意;9.6%的人認為新的文化娛樂形式興起了,詩歌確實已經過氣。
  “詩歌的時代是永遠不會過去的,尤其是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裏。”莫礪鋒認為,詩歌是“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現在的詩歌創作不太景氣的原因是人們在生活中過於追求物質享受,生活態度也過於浮躁。“‘詩神’是拒絕庸俗和卑鄙的,她不適合在庸俗的環境中生存。隻要我們調整心態,恢複我們曾經有過的那種瀟灑、崇高的生活態度,‘詩神’一定會回到我們身邊。”
  調查中,60.9%的人認為偉大的詩人和感人的詩歌,永遠都不會過時;40.1%的人承認上個世紀80年代那樣的詩歌熱是不會有了,但喜歡詩的人永遠存在。
  對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76.8%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心裏有類似的意念。“我們每個人的命運,以及國家的未來都需要一個不斷探索和開拓的過程。而詩歌未來的發展也是如此。”莫礪鋒說。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