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德強:《薩繆爾森〈經濟學〉批判——競爭經濟學》(2)

本文內容已被 [ lillyflower ] 在 2009-08-14 18:45:4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解剖十大市場神話
  幾乎全部西方經濟學史都是塑造、強化、維護市場神話的曆史,那些批評市場神話的學說不是被排斥出教科書,就是向市場神話屈服,變成學術界內部的小聲嘀嘀咕咕。事實上,以市場神話為核心,經濟學界已經成為市場神學界。亞當·斯密是最高神,其次是李嘉圖,薩伊,馬歇爾,帕累托,庇古等,當代的神有科斯、弗裏德曼等,他們都為論證自由市場的完美性做出了貢獻。在他們之下,是各國的經濟顧問,大學的經濟學教授、講師,財經類媒體的記者,這些人是主教和神父。在歐美國家,市場神學的信徒主要在工商界。在中國、阿根廷、智利、泰國等發展中國家,市場神學幾乎成為國教,不但是工商界,而且知識分子,政府官員、職員,編輯、記者,甚至普通市民都相信市場神學。
  因此,似乎“撼山易,撼市場神話難”。但是,神話畢竟隻是神話,經不起推敲和辯駁,更經不起事實和曆史的檢驗。從有人類曆史以來,就有無數神話,這些神話至今已經被一一解構,剩下的隻有若幹以科學麵目出現的神話,其中之一就是市場神話。當然,正像資本力量的崛起導致基督教神話的最終解構一樣,隻要資本繼續居於社會生活的主宰地位,市場神話就依然會神父輩出,子孫興旺,因此,隻有社會權力結構的根本改變,才能導致市場神話的退位。但是,怎樣使資本不再能主宰人類生活呢?怎樣使物質生產滿足人的需要而不是滿足利潤的需要呢?這就必須從批判市場神話入手,將受著資本統治和壓迫的公眾從市場神話中解放出來,不再“被人賣了又幫人點鈔票”,從而使資本力量在社會上孤立起來,最終建立起一個真正民主和人道的社會。
  試舉十個最簡單、最流行的市場神話。
  神話一:“雙贏”,即所謂市場交易是雙方自願的、公平的,因而是對雙方都有利的。
  批駁:由於某些交易雙方力量不平衡,信息不對稱,因而公平隻是現象,不公平才是本質。從靜態來看,的確是“雙贏”。從動態來看,則是強者贏,弱者輸。最終,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社會兩極分化,經濟危機,因此是“雙輸”。
  神話二:“資源配置最優化”。
  批駁:從表麵來看,市場通過價格機製來配置資源,使稀缺資源配置到利潤最高的產業中去,因而是有效配置。但是,價格過高總是吸引過量資源配置到該產業,形成投機泡沫,並進而造成價格過低,大量企業被淘汰。一來一往,大量廠房、裝備、原材料、生產線和勞動力被浪費。
  神話三:“市場經濟交易成本低”。
  批駁:市場經濟是戰爭經濟,大量的資源被消耗在戰勝競爭對手上,例如廣告、包裝、銷售隊伍開支常常占到成本的一半以上,而不是滿足顧客的需要,因此是交易成本最高的經濟。
  神話四:“市場經濟滿足人的需要”。
  批駁:市場經濟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滿足有錢人的需要。有錢人的幻想、夢想、空想都是商機,無錢人饑寒交迫卻得不到麵包和青黴素。
  神話五:“競爭對消費者有好處,因而對每個人都有好處。”
  批駁:每個人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作為消費者,他們從競爭中受益。作為生產者,他們在競爭中受害。工人、農民長時間勞動卻沒有多少錢,他們主要身份是生產者,因此受競爭之害多,受競爭之益少;富人勞動時間短卻有錢,他們主要是消費者,受競爭之益多,受競爭之害少。競爭對少數富人好處大於壞處,對多數窮人則是壞處大於好處。
  神話六:“市場經濟反對壟斷。”
  批駁:市場經濟形成壟斷。自由競爭總是導致少數強者戰勝多數弱者,壟斷市場。市場經濟的曆史就是一部從競爭到壟斷的演變史,競爭到哪裏,壟斷就跟到哪裏。今天的世界市場被數百家跨國公司高度壟斷,競爭隻存在於給跨國公司配套打工的企業中,存在於工人中。
  神話七:“競爭促進社會進步。”
  批駁:競爭促進技術進步,而不是社會進步。技術進步不等於社會進步,事實上,軍事技術總是領技術進步之潮流,但軍事技術的進步則帶來大規模戰爭和屠殺,從而使城市夷為廢墟,白骨堆滿原野,造成社會退步。
  神話八:“自由貿易使各國利益最大化”。
  批駁:自由貿易是將一國市場變成國際市場,國內競爭轉化為國際競爭。弱國企業將被強國企業擠垮,強國的高工資工人將被弱國的低工資工人替代,利潤將集中到強國企業手中。就全球而言,失業將大量增長,需求將嚴重萎縮,從而使各國利益最小化。
  神話九:“經濟發展了,財富將點滴下流,窮人也能受益”。
  批駁:在自由放任經濟下,由於分工和機器的采用,工人的手工技術越來越失去價值,婦女、兒童都加入就業競爭,失業工人越來越多,事實上工資將越來越低。這正是19世紀上半葉歐美國家工人摧毀機器的原因,也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的現實。隻有工人組織起來,爭取改善工作條件和工資,財富分配才能點滴下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代表工人利益的前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存在,發達國家的工人談判地位大大提高,才有一段工資隨著生產率提高的黃金時期。隨著20世紀80年代自由市場經濟的回歸,工會的地位被大大削弱,工資又下降了。
  神話十:“美國的今天是中國的明天”。
  批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美、日、歐三大經濟區是世界經濟的核心,它們生產和銷售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獲取高額利潤,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則是世界經濟的外圍,輸出原材料和低技術、低附加值產品,賺取打工的血汗錢。如果繼續奉行市場神話,中國很可能隻能永遠給美國老板打工,而成不了老板。如果考慮石油和鐵礦石等基本能源、原材料的限製,中國人均消費水平達到美國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謊言千遍成真理。市場神話的千百遍重複已經在人們頭腦中形成了心理定勢,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樣,一旦被揭穿,則既可笑又可憐。人們可能會奇怪,那麽多溫文爾雅的經濟學教授、博導就在靠重複這些可笑的市場神話吃飯嗎?是的,真相很可能如此。中世紀博學的修道士們整天討論“一個針尖上能站多少天使”,令凡夫俗子肅然起敬。一旦基督教神話被識破,這些人連同他們孜孜不倦討論的話題就成了流傳千年的笑柄。西方經濟學發展至今越來越顯得像是數學的一個分支,把涉及無數動態變量的經濟過程簡化為隻有少數幾個變量的確定模型。這樣,雖然遠離經濟事實,卻可以顯示經濟學的科學性、神秘性,從而使參與經濟活動的無數利益主體失去對經濟決策的發言權。對於統治這個經濟世界的巨頭來說,這無疑是一件好事。從此,經濟巨頭和經濟數學家可以合作統治這個世界了。
  西方經濟學的社會功能非常清楚。在以往的社會中,商人的利潤來源一般是一國境內的賤買貴賣,因此其唯利是圖的品質總是受到道德譴責,在政治上也總是受貴族或神權政治的壓製。但是,在斯密思想形成的18世紀中葉,英國商人做的是國際範圍內的賤買貴賣,利潤主要來自境外,商業的發達還帶動了手工業的發展,工商業的利潤逐漸替代地租收入,成為英國皇室和貴族的主要收入來源。於是,商人感到自己在養活國家,自信心大增,迫切要求在道德和政治上翻身。斯密就是他們的代言人,通過“看不見的手”這一比喻,唯利是圖的商人成為社會進步的動力。在斯密之前,荷蘭醫生貝納德·曼德威爾發表了《蜜蜂的寓言:或私惡即公利》一書,就一些日常現象為唯利是圖辯護,引起了極大轟動。斯密無非是就分工、貿易等經濟現象對曼德威爾的邏輯做了發揮。
  但是,利益集團不同,時代在變遷,各國經濟地位懸殊,斯密邏輯並非到處受歡迎。受工商階級盤剝的工人和農民從來就不能理解斯密邏輯,他們親身感受到,資本家的利潤建立在對工人、農民血汗的壓榨上,老板的利益最大化就是工人的利益最小化。英國工商階級成為統治階級後,經濟危機一再發生,生產過剩與失業饑餓並存,放任自由的市場經濟帶來的後果有目共睹。對於英國的海外殖民地來說,其資源被英國掠奪,其市場被英國占領,其手工業被英國摧毀,斯密學說更顯得像是魔鬼的說教。毫不奇怪,斯密學說遭到了各種經濟理論的批評。如德國經濟學家弗裏德裏希·李斯特開創的貿易保護理論,德國的曆史學派和新曆史學派,美國的製度學派,哈佛大學的愛德華·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理論,英國新劍橋學派的瓊·羅賓遜的不完全競爭理論,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凱恩斯宏觀經濟學,拉美和非洲經濟學家的“中心一外圍”學說等。但是,由於英國工商階級,後是美、日歐各國工商階級統治全球經濟,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與斯密一脈相承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們被大資本捧上學術神壇,所有這些批評都被掩蓋、貶低、忽視、拋棄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