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嶧山刻石>>篆文到底寫了些什麽?

本文內容已被 [ 戶人 ] 在 2009-08-14 18:45:4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秦始皇的>篆文到底寫了些什麽?

在拙文“走馬觀花覽秦俑”裏展示了在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統一中國文字的代表作之一、由他的丞相李斯用小篆書寫的嶧山刻石(見下)。

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出巡山東登陶縣的嶧山(今山東鄒縣東南)時,登高遠望,激情滿懷,對群臣說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銘,遺傳後世。李斯當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於嶧山之上。是為著名的秦《嶧山刻石》。

碑文是四字詩,對秦始皇歌功頌德。《史記》裏記載了5-6塊碑文,都是大同小異的四字詩。不過,漂亮華麗、彎裏彎曲的“官方文字”小篆並沒有在民間普及,隻留在了圖章上。民間普及的卻是“直來直去”的 “簡體字” -- 隸書。

原石已被後來曹操登山時毀掉,但留下了碑文。也有一說為北周武帝所毀。現在的摹本比較有名的是《長安本》。宋太宗趙光義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鄭文寶根據五代南唐徐鉉的拓本重刻於長安,碑陰有鄭文寶題記。

那麽,>篆文到底寫了些什麽呢?現將原文222字登上。為了方便對照原文的小篆體,特用繁體字。

如果大家注意,還會發現碑文是沒有標點符號、不分段落的。古代的漢字作品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斷句隻能靠人的經驗來完成。所以古文中的“之、乎、者、也、哉、曰”等字的用途就顯示出來了。漢代時出現了“句讀”(讀音:具豆),是句號和讀號(逗號)的合稱。而我們現在所用的標點符號是胡適等1919年從西方引進的,對中國的白話文推廣使用起了很大的作用。

碑文(照片不全,原文沒有標點符號、不分段落):


皇帝立國,惟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
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
既獻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登於嶧山,群臣從者,鹹思攸長。
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於野。
自泰古始,世無萬數,他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
兵不複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
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著經紀。

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令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禦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
製曰:可。

嶧山刻石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闖關東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