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關東
大陸有一部電視連續劇闖關東>>,說的是清末民初時,山東人為了躲避戰爭、饑荒的威脅,背井離鄉地大規模進入東北這塊被滿人認為是“龍脈”的那塊寶地,在新的土地上奮發圖強的悲壯曆史。
其實清代山東人闖關東分三個時期:
(1)1644年(順治元年)至1667年(康熙6年)
據當時的《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規定,“招至百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23年間“魯民移民東北者甚多”,許多地區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戶益繁息”。
這可能是最早的一批進關東的,“有身份”的山東人。如果用今天的話講,這是屬於“特殊人才”類的“第一優先”移民。
(2)1668( 康熙7年)至1860年(鹹豐10年)
為了維護滿洲固有風俗和保護八旗生計,更主要是怕漢人毀了滿人的“龍脈”, 康熙七年(1668)清廷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對東北實行禁封政 策近二百年。
這時,大清進入鼎盛時期。還在關外的滿人許多都傾族入關,去關內、江南一帶當官享清福去了。已經入了關的,誰還願意回東北那寒冷之地?漢人不許去,滿人又想走,於是關外的人口銳減。
到了19世紀,黃河下遊連年遭災,關內難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地冒著被懲罰的危險,偷渡闖入東北,這也是“闖關東”一詞的來曆。至1840年(道光2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時,全國人口已達四億多,但東北人口卻僅突破3百萬人。盡管如此,這時的東北人口卻也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這說明了漢人的大量增加。
所以,這個時代是一大批“黑身份”的山東人“偷渡”進了關東。估計清朝政府也是睜隻眼、閉隻眼,沒有大量“遣返”一說。
(3)1861(鹹豐11年)至1911年(民國初年)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邊疆控製日益削弱,沙俄不斷侵 蝕黑龍江邊境。清政府為了增加東北人口,采納了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建議,於鹹豐十年(1860年)正式開禁放墾,在東北局部馳禁放荒。1897年(光緒22年)全部開禁。1910年東北總人口已猛增至1800萬人。而且,在東北的漢人人數早已超過滿人人數。
可以說這時是“鼓勵移民”。就像是美國為了招到足夠的士兵上伊拉克、阿富汗打仗,鼓勵那些移民可以用當兵來早拿公民一樣,是被形勢所迫而采取的不得己的手段。
清朝滅亡後,1911年至1949年這民國38年間,“闖關東”的人更是洪流澎湃,有近4000萬人。山東人闖關東的數量達到平均每年48萬人之多,總數超過1830萬,留住的山東人達到792萬之多。這的確可以算得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移動之一、是近代史上的空前大舉。 因此,現在東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屬於山東等省份-黃河下遊地區的。
正因如此,雖然沒有正式的“東北菜係”,但東北菜裏有不少是魯菜的改革(簡化)版。要不咂地東北銀也有不少有吃大蔥、蘸大醬、攤煎餅的習慣呢?也許是當年去東北的大多數山東人都是貧下中農,也許是東北那地方太冷的緣故,所以改革後的東北菜,大多都以量大著稱,但卻比較簡單,不太講究精雕細做。
就連東北姑娘的身高也可能都是山東人的遺傳。好像許多次國內選美中,東北姑娘勝出的次數都很多。前幾年代表中國參加“世界小姐”比賽的連續兩屆小姐,都是東北人,她們都在比賽後來過亞特蘭大訪問。
-- 戶人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