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不再對華“抱怨外交”?輪到中國人講大道理了

本文內容已被 [ chewi ] 在 2009-08-14 18:45:4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張敬偉/近期,美國政要先後訪華。

先是眾議長洛佩西,後是財政部長蓋特納。

前者是“帶刺的玫瑰”,是堅決徹底的反華派;後者也曾“失言”批評中國的人民幣匯率。

但是洛佩西訪華前夕就不再鋒芒畢露,對於人們關心的是否繼續在人權和西藏問題上向華嗆聲未置可否,而是強調其出訪的使命在於氣候合作。

蓋特納訪華的使命更為單純,就是遊說中國繼續加持美國國債,並向中國保證美國國債的安全。這被觀察家們評論為,美國對華不再“埋怨外交”。

確實,美國曆任財長,包括前任保爾森,訪華常常掛在嘴邊的就是給中國下“指導棋”,要求中國開放金融市場,抱怨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導致美國對華海量赤字。而洛佩西在國會更是反華的意見領袖,在宗教、人權和西藏問題上始終火力十足。這次他們改變對華態度,理性甚至是謙恭地聆聽中國的聲音,而不盛氣淩人的抱怨和布道,實在是時勢使然。

正如英國《金融時報》所稱:“輪到中國人向美國講大道理了。” 金融危機的後果深刻的改變了中美兩國的利益攸關關係。由於中國2萬億外匯儲備中有80%是美元,且中國持有77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美國要保證“新政” 成果,盡快複蘇經濟,美國中國海量外匯儲備的支持是不行的。

因此,美國比曆史上任何時候都需要中國的幫助。恪重現實主義利益的美國當然會向中國示好,不會再實施讓中國不高興的“抱怨外交”。更重要的是,危機改變了人們對美國金融監管的看法,全球都對缺乏有效監管的華爾街模式嗤之以鼻,中國式金融監管成為全球資本主義的借鑒。雖然美國未必服氣中國的金融監管模式,中國的金融監管也未必最好。

但形勢比人強,美國也隻能對華外交呈現出柔性溫和的一麵。但是,如果說美國對華外交從此一片和諧,那就大錯特錯了。

雖然美國對華有所訴求,但美強中弱的大格局並未改變,中國購買美國國債也是無奈之舉。與其說美國經濟上離不開中國,倒不如說是中國已被美國深深套牢。

《華爾街日報》論得精辟,中美關係證明了一個古老的格言:如果銀行借你100萬美元,那麽你就有麻煩了;如果銀行借給你1000萬美元,那麽銀行就有麻煩了。按照中國的一句俚語,借錢的反而成了爺。也就是說,中國的麻煩更大,因此也希望美元的強勢地位,也希望美國維持既有的強國地位。這看似很矛盾,卻是中美關係的現實。

從兩個細節中也可看出美國對華外交還需進一步錘煉,進一步融進真誠和情感。

一個是洛佩西在和中國領導人會談的時候,宣示著更多的外交辭令,反而不如她坦率地提出中國的問題。畢竟,中國人講求把話將在台麵上,才能夠更好地求同存異。

還有就是,中國為蓋特納安排了高規格的接待儀式,讓其在曾經學過漢語的“母校 ”北大演講。可是,蓋特納的表現確實差強人意,不僅演講乏味,而且回答學生提問時被“笑場”。而且,他對當年的中國老師和同學也忘得一幹二淨,現場一片尷尬。這對於講求人情禮節文化的中國而言,蓋特納的表現最多隻算是及格。

如果美國對華放棄“抱怨外交”隻是情勢所迫和機會主義的選擇,如果美國對華的“友好”隻是淺嚐輒止而無法像布什父子和基辛格那樣真正贏得中國的心,中美兩國外交就無法實現真正的互信。偶遇風吹草動,中美關係或重掀動蕩波瀾。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