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企業阻擊中國果汁真相調查:報道屬子虛烏有

來源: aTouchofZen 2009-05-29 02:17:0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632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aTouchofZen ] 在 2009-08-14 18:45:4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中國果汁在德遭阻”的報道引起國內廣泛關注,但《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在德國深入調查後,結果卻讓記者深感無奈


  5月22日,一則關於“中國果汁遭遇德國企業聯手阻擊”的報道見諸國內媒體,報道稱中國果汁在德國因暢銷引來不滿,遭到三家著名德國飲料企業聯合阻擊,後者將共同發布“不喝中國果汁”的廣告。


  報道一經發布,立即引來國內民眾一片憤慨之聲,有關貿易保護的討論再度成為焦點。與此同時,《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在德國當地也展開了調查,發現結果卻大相徑庭:整個事件的報道與真相有著很大的出入——不存在“不喝中國果汁”的廣告,也不存在“聯合阻擊”中國果汁,甚至不存在中國果汁暢銷德國。

  “聯合阻擊”子虛烏有

  據國內相關媒體報道,德國三家著名飲料企業茵茂爾、斯廷格、玫瑰園聯合組成“廣告共同體”阻擊中國飲料,公開表示將共同發布“不喝中國果汁”的主題廣告。本報記者在向德國果汁協會和農產品協會求證時,卻均被告知“毫不知情”。隨後的深入調查的結果更讓記者深感無奈。

  首先,這三家飲料企業遠非“著名”,準確地說應當是小型“鄉鎮企業”,它們偏居德國西南邊陲曹倫·阿貝(Zollenrn-Alb,以下簡稱曹阿)山區,三家企業員工總數不過100人。其中僅有斯廷格一家生產果汁,員工不過十一二人。另外,茵茂爾生產礦泉水,玫瑰園為當地碩果僅存的一家啤酒廠,其市場也均局限在本地區。僅就實力而言,它們很難聯合發布廣告並製訂計劃“趕走”中國果汁。

  事實上,聯手做廣告盡管確有其事,但也主要“針對”當地消費者。

  5月19日,三家財力不濟的小企業成立“廣告共同體”,針對曹阿地區民眾展開“本土化”的公眾營銷活動。在活動中,他們重在說明三家企業采用當地的水果和原料,雇用當地工人,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以“鄉土情結”來勸說本地區的民眾購買本地區企業生產的飲料。在發言中他們也並未針對中國果汁。

  “反擊說”源於地方小報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三家“鄉鎮企業”的本土化營銷,主要針對的是曹阿地區,而非整個德國。

  曹阿地區人口不足20萬,麵積也不足0.1萬平方公裏,與人口8200萬、麵積35.7萬平方公裏的整個德國相比,曹阿地區顯然有些微不足道。而國內中文報道主要援引的是德國《西南日報》的一篇文章,嚴格來說報道並非來自《西南日報》(它自身也並非德國主流媒體),而是西南報業下屬的地區報《曹倫·阿貝信使報》,僅在曹阿地區發行,三家企業的廣告也僅在曹阿地區投放。

  在報道三家企業19日的活動時,《曹阿信使報》記者用了“廣告反擊低價礦泉水和中國果汁”這樣的標題,然而對照報紙原文,記者發現其文章的用意與標題相去甚遠。比如,原文報道中提及“中國果汁”的並非三家企業,而是出現在記者的背景介紹中,這些企業並未“公開表示”中國果汁是敵人。另外,中文報道中關於德國企業要“趕走”中國果汁、要求民眾不喝中國飲料、聯合其他飲料商等內容,原文皆沒有提及。

  “中國果汁”在德遠未暢銷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中國果汁在德國暢銷”的說法也並不屬實,因為中國果汁在德國市場基本上還是處於一種“潛伏”狀態。其原因在於,中國向德國出口的隻是“濃縮汁”,德國飲料企業以此為原料進行配兌後以德國品牌進行銷售。

  德國是世界第一大果汁市場,但本土水果產量很少,大型飲料公司的濃縮汁原料主要依賴進口,而中國向德國出口量也在逐年遞增。在銷售商和大公司的雙重壓力下,小型果汁廠正在失去生存空間,要想活下來必須在夾縫中尋求新的策略。在這一背景下,曹阿地區的果汁企業斯廷格便成了其中的典型代表。斯廷格等打出“喝咱曹阿人自己的果汁”的口號,正是要依賴本土市場繼續生存。

  事實上,盡管德國在原汁上十分依賴進口,但其品牌果汁市場卻是清一色的“ 國貨”。畢馬威德國公司高級經理王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實際上在德國市場上都很難見到法國、意大利出產的飲料,日本經營多年目前在德國市場上也隻有一個酸奶品牌。因此,“中國果汁”遠未暢銷德國。


  國人“經濟愛國”須走正途

  整個“不喝中國果汁”鬧劇背後,更耐人尋味的是一些國人的過度反應,以及更多媒體的以訛傳訛

  因為含有了太多醒目的關鍵詞,一紙“德國封殺中國果汁”的報道被迅速轉載傳閱,大有掀起一輪經濟愛國主義潮的趨勢。

  在閱讀大量材料、走訪相關人士後,記者發現,整個事件的報道與真相有著很大的出入,不存在“不喝中國果汁”的廣告,也不存在“聯合阻擊”中國果汁,甚至不存在中國果汁暢銷德國。

  麵對一篇懷有明確立場的報道,國人當然難以保持冷靜,在他們的憤怒裏,或許有對中國果汁“暢銷”的自豪感,但更多的恐怕是對“聯合阻擊者”的聲討。報道發布後,在網上,有網友“德國人不喝中國果汁,我們為何還買德國車”的言論,有大罵德國人的字眼,乃至有營銷專家“含淚勸告”德國果汁企業停播廣告。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媒體的轉載或跟進報道,但是,沒有人想到去了解真相,也許是潛意識中這樣的事情太經常發生了,以致於大家更願意相信這是事實。

  其實整個“德國封殺中國果汁”鬧劇背後,除了個不負責任的最初報道外,更耐人尋味的是國人的過度反應,以及更多媒體的以訛傳訛。

  這一鬧劇中,人們如果不是被信息本身所蒙蔽,那就更說明了他們內心的“經濟愛國主義”情結之切。記者還記得在家鄉山東萊蕪的大街小巷,也經常在見到“喝咱萊蕪人自己的啤酒”“穿咱萊蕪人自己的皮鞋”乃至“戴咱萊蕪人自己的眼鏡”等廣告。筆者認為,即使是三家德國企業聯合做廣告宣稱“喝咱曹阿人自己的飲料 ”,也不必扣上“貿易保護主義”的帽子。“喝咱萊蕪人自己的啤酒”並不意味著“讓德國啤酒無路可走”。斯廷格呼籲“喝咱曹阿人自己的果汁”,中國果汁依然可以“暢銷”全球。本土的人情攻勢不無道理,而國人“經濟愛國”心合情,但是不合理。

  事實上,即使考慮到近年來不斷發生的中國汽車被德國拒之門外、中國展商在德國被查抄等事件,這次“莫須有”的中國果汁被聯合阻擊所引發的非理性情緒也沒有理由成為情感還擊的出口。相反,中國企業遭遇不公恰好反映了我們在開拓國際市場過程中更深層次的問題,這些事件中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如何贏得當地消費者的心”。

  雖然中國產品已打入全球市場,但異國民眾卻屢屢掀起抵製逆潮,中國產品的美譽度低得可憐——這已經成為中國產品走向世界的嚴重障礙。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其實應當更多地向德國這三家小企業學習。商場亦“情場”,廠家需要做的,是向當地消費者投注更多的感情,拉近與當地消費者的距離。

  中國產品走向世界需要的並不是“經濟愛國主義”的對罵,而是“和氣”生財。換個角度說,德國汽車受一直受到中國消費者追捧和青睞,背後難道沒有德國企業在中國數十年的情感投注麽?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