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周刊
汶川大地震並非死人最多的災難,強度也非最慘烈的一次,卻無疑最具啟示意義。
2008這個拐點之年,奧運之盛,因汶川地震、三聚氰胺和金融危機而轉,中國被推向另一個運程,調整反思階段這個民族更需要新的力量。
我們相信,汶川式啟示,絕非末世降臨的凶兆,而是新紀元的預言。大地震是試金石,試出了人心,試出了人性,試出了一個新世代,試出這個民族每個人向好的可能性。
大災大愛,讓中國人經30年市場經濟冶煉已角質化的心腸軟化了。中國人的堅忍,中國人的耐活,讓世界敬佩。中國式政府動員能力再一次證明了體製的能量,而大災大難中民間組織的崛起更可期盼。
當然,地震震出了棄學生不顧的“範跑跑”,震出了“縱做鬼,也幸福”的“王做鬼”,震出了跪求災民的“餘含淚 ”。這些,我們不妨通通都當作啟示的一部分。
恩格斯說過:“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曆史災難不是以曆史的進步為補償的。”汶川地震的補償,就是給國家、民族賦予前行的新的精神和力量。
啟示一:大寫的人,從廢墟上站起來
普通公民獲得“降旗誌哀”的權利,自汶川地震始。國務院決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為全國哀悼日。在此期間,全國和各駐外機構下半旗誌哀,停止公共娛樂活動,外交部和中國駐外使領館設立吊唁簿。19日14時28分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鍾,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
以國家的名義、以最高的儀式,為公民的大規模死亡哀悼,這是對死者最大的善。對生命的拯救,對生命的尊重,是衡量一個現代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全民默哀,證明了中國作為一個理性社會不會冷漠和淡忘公民的死亡。生命值錢,更值得尊重。有評論說,汶川地震見證了泱泱中華民族向現代文明和普世價值的轉折,災難喚醒文明古國對個體生命的尊重。
2008年,中國人在地震廢墟上重重書寫了一個大大的“人”字,既陌生又熟悉。
啟示二:大災出大愛,地震曆練公民人格
災難激發了人們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救援誌願者口號是“今天,我們都是汶川人”、“政府來不及照顧的地方,我們去”。這樣的行動,在中國各地,匯聚成巨大的暖流,溫暖著這片飽受災難的土地。
災難彰顯公民人格,大災催生大愛。慘烈的天災,在給中華民族帶來巨大悲傷的同時,也再次讓13億人的愛心匯聚成愛的海洋。一時間,“我要為抗震救災做點什麽”成了無數人的心願、行動和榮耀。此次接收到捐贈款物數額之多,創下了曆史之最,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血出血。每一個捐款箱前,每一輛獻血車前,都排起了長龍,向災區輸送著“血濃於水” 的親情與溫暖。災難讓中華民族空前凝聚,也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
汶川地震是全體公民的集結號。據統計,汶川大地震以來,趕赴抗震救災一線的誌願者共計20萬人,成了災區人數最多的一支救援力量,也是中國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誌願者行動。“一點很小的善心,乘以13億,都會變成愛的海洋;一個很大的困難,除以13億,都會變得微不足道。”
據此,有人倡議,將2008年定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建設年。
啟示三:中國人可愛,中國人耐活,中國人堅忍
逝者長已矣,但並非生者永懷悲。電視鏡頭中,災民在吃火鍋,雖然家家都有罹難者,生活還在繼續。有道是,川人代表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他們是中國人的鹽。
中國人少有西方人的反省情結。對中國人,活著高於一切。地震雖然摧毀了家園,奪去了親人生命,但卻永遠不能摧毀大禹後人不屈不撓的意誌。雖然創傷猶在,災民已經開始在破碎的家園上忙碌,無言地向世界講述著中國人民的堅忍與頑強。
“叔叔,我想喝可樂。要冰鎮的!”這是手臂骨折、在黑暗廢墟中苦熬80個小時,沒有水,沒有食物,身邊躺滿了老師和同學屍體的18歲高中學生薛梟被救後蹦出的第一句話。獲救的薛梟沒有哭哭啼啼,他隻說出那句著名的普通話。作為一個在災難中受困的小人物,他的實話讓災民的形象變得更加真實、更為人性。中國百姓不再喊“有思想有境界”的豪言壯語,他們樸實的話語中可以看到對生的渴望、對生命的珍視。這才是中華民族前行的真正力量。
人人都是“豬堅強”。“好好活下去!”這句話誕生於汶川災區,並將伴隨中國人今後的日子。
啟示四:中國式總理取代不了人性化製度
海外媒體感歎“中國式總理,無法複製,想學也學不來”。中國領導人在災難發生時,除趕到現場視察災情、慰問群眾之外,還要親自擔任救災總指揮。後者屬於專業領域,並非總理之職。中國總理這個職位,自周恩來始,就被賦予了兢兢業業、克盡職守的形象。在中國做官,有很多做法,但是溫家寶選擇了人民希望的那種做法。
溫家寶坦然引用網友的話:“遇到一個好總理不如遇到一個好製度。”引發了“好總理與好製度”的話題。做一個清廉的好官員並不是一個官員的最高價值,積極地推進整個製度係統向前發展,讓自己的“善”能夠轉化為製度價值,才真正具備了大時代的最高價值,由“好總理”通往“好製度”。
在一個高度人治化的行政官僚體製下,再卓越、再日理萬機的行政首腦,都不可能通過領導人的個人行為或偶然機遇,去一個個處理十幾億老百姓日常千頭萬緒的困難和問題。正如溫總理救助偶遇的白血病患兒,令這位“不幸的幸運兒”立刻住進北京兒童醫院,這無法取代社會公共政策的製度安排。對此,僅靠“就事論事”式的個案處理是無濟於事的,必須在製度變革舉措上想一個“完全之策”。國家行政首腦應主要考慮、集中精力處理製度化建設的大事。
啟示五:汶川一代,新世代的成人禮
汶川地震得出一個成語:“多難興邦”。對於獨生子女為主體的80後磨難成長,災難教育就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汶川一代”取代“鳥巢一代”,成為80後長大成人的新稱謂。
每個世代,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成長事件。此前,80後對國家的災難性記憶,都是從書本和影像資料中得知,因而被外界認為是柔弱的一代。這次,長輩們看到中國的年輕一代似乎一夜之間長大了,改變了不少對都市獨生子女的成見。獨生子女一代也知道伸出援手,知道承擔責任,知道做出奉獻,知道扶助弱者。過往的偏見,源自社會尚缺少給80後表達的機會。畢竟他們是在長輩們的羽翼下長大的。
無論是廢墟上的誌願者、搶險的軍人、各大城市義捐或獻血的青年,無不是以80後為主體。他們都是大難當頭無私無畏的少年英雄,與利益無關,與榮譽無關,將死亡置之度外。這種責任意識的成長,已經成為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正在改變著未來世代的價值觀和是非觀,進而重塑中國未來社會形態。
啟示六:新聞突破,偉大的透明利國利民
這次救災報道是中國近六十年新聞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它顯示了中國新聞業在思路和做法上的突破。
在這場大災大難麵前,中國力圖展現一個開放透明的國際形象。中國政府在對國際社會的援助表示衷心感謝和歡迎,接受外國專業救援隊進入災區,邀請由數十家中外媒體組成的記者團前往地震災區采訪。
地震改變了CCTV的慣有形象。地震發生後,央視第一時間就啟動直播手段,24小時不間斷,換人不停機,綜合頻道和一套並機直播,加上四套海外頻道。電視第一時間介入事件現場,這原本是電視之職,地震讓電視歸位。
更令人欽佩的是自媒體發力,“我”到了第一現場。網民綺夢用QQ在關鍵時候直播:“啊,總理摔倒了!”直播中數次提到溫家寶在搶救現場的行動和話語,溫家寶看到災情後痛哭不已,還曾摔倒導致手臂受傷出血。這位綺夢雖可能是媒體人員,卻自覺承擔起自媒體之職。“我就一句話,是人民在養你們,你們自己看著辦。”這句年度之語是由QQ自媒體傳出的。
新聞的開放讓繼奧運火炬事件以來西媒的反華之聲暫時閉嘴。這揭示出一個道理,越開放,閑話和批評之聲會越少。
啟示七:世界援助,彰顯普世價值觀
大災一刻,世界與中國同在。日本、俄羅斯、韓國、新加坡以及中國台灣的救援隊也相繼抵達災區。他們對每一位死者肅立默哀的舉措給中國人留下深刻印象。外國媒體紛紛感歎“地震震出中國人的民族認同”,也震出國際社會對中國災難處理的認可。當局的開放舉措,消解了中華民族走向普世文明的羈絆。
大規模接受國際救援,這在新中國的曆史上還是第一次,被外界看作是真正融入世界之舉。與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作比較,中國政府本次采取現實主義態度。相應地,對其他國家和地區受災,中國也會給予真誠的國際人道援助。自然災害是全人類的災害,災難讓全世界感同身受。或者,災難是地球人團結的一次難得的機會。
山東省作協副主席的“黨疼國愛,縱作鬼也幸福”奇文說明作者還生活在上一個時代。“範跑跑”個人引發的大討論則屬於當下。連外媒都熱議“醜陋的RunnerFan”。當然也有外報認為“範美忠的坦率是罕見的”,並指出震區校舍大麵積倒塌,政府大樓卻屹立不倒,這些不去計較,卻對一個青年教師大興筆伐,有轉移公眾視線之嫌。受難百姓向地方父母官想討個說法再自然不過,不知“餘含淚”是真糊塗還是假明白?
啟示八:政府動員,更應調動民間力量、中介組織的積極性
地震兩小時後,國務院總理專機飛赴震區成立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10小時後,近兩萬名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到達災區開展救援工作。隨後,包括空降兵、海軍陸戰隊、武警和消防官兵等20餘個兵種的10多萬大軍陸續投入抗震救災…… 外界震驚於中國政府動作之快,動員能量之大。
但我們更欽佩的是,汶川地震帶來中國民間力量“井噴式的爆發”。各種社會機構、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慈善團體、公眾個人等,作為政府和市場之外的“第三種力量”承擔著更多的社會責任。他們人數眾多、分布廣泛、信息豐富,直接生活在公共危機發生地或附近,能夠快速、敏捷、有效地發現公共危機的苗頭,消除謠言和不必要的猜疑、恐慌,保障民心和社會秩序的穩定。社會大眾是災後恢複和重建的主力軍。相較於政府而言,“第三種力量”往往表現出更大的靈活、高效和創新,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發生後,日本的民間組織先於政府趕到救災現場;1999年台灣9·21地震後,民間力量迅速做出反應,並在救災和重建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從各類慈善基金會到門戶網站,從企業家到明星及普通百姓,地震後都積極行動起來。截止到2008年6月21日 12時,全國接收海內外各界社會捐贈款物共計467.4億元,實際到賬款物454.32億元,短短一個多月募集到的資金就大大超過過往一年的總額(2006年全國全部慈善捐款100億,2007年為223億)。
美國《時代》周刊感歎:中國原來是這樣!這個國家展現出一幅充滿悲憫的畫麵,千百萬的中國人排起長隊,捐出錢、食品和衣物。通往災區的道路上擠滿了私家車,上麵掛著寫著“抗震救災”、“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字樣的條幅。中國的 “公民精神”並未缺失。
啟示九:心力一致之時,就是中華民族轉運之日
基督教《啟示錄》曰:基督必來,新天地再現;但在此之前,世界必將經曆大災難。好萊塢女星莎朗·斯通的“四川地震是中國的報應”之說引發中國人的憤怒。報應之說其實在中國也有民間版本。
我們可以不信因果輪回。但從因果關係上說,至少有一點是明朗的,八萬四川同胞是替中國以至全人類去死的。在地理學上地殼衝撞力量總要有一個發泄口,不是汶川就是別處,非此即彼。
拋開宗教教義與地理學說,作為一個尋求意義的物種,我們寧願相信,汶川地震是一次集體拯救,一次中國人借此對時代和整個社會的拯救。一句話,壞災難讓我們都變好了,或至少向好了。我們看到,白發蒼蒼的老人拿出養老金,嬌生慣養的小學生捐出零花錢,連行動不便的乞丐都拿出微薄所得,這種感人場麵不會讓一個物化社會得救嗎?當然,不少善款是所謂 “綁架”而來,逼人行善是另一種粗暴行為。
心力一致之時,就是中華民族轉運之日。如果災後我們的劣根性舊態複萌,依然冷漠,依然勢利,豈不是八萬四川同胞白白受死了嗎?天災因果不敢妄說,人禍因果則是肉眼看得見的。如果你連嬰兒奶粉中都敢投毒,那報應遲早會到。如果行行都有三聚氰胺,那也不必妄稱大國了。也不必講什麽現代化了,幹脆回到刀耕火種時代算了,至少幹淨。在汶川時間裏,中華民族短時的心力一致能夠長期可持續嗎?
啟示十:尊重自然,熱愛地球,人類才有未來
汶川地震無疑是大自然對人類的一次“震懾與敬畏”行動。
地震給中國留下懸念,近一二十年來的建築有多少豆腐渣工程?對三峽大壩這樣的超級巨型工程,一旦出現安全問題將不堪設想。災後重建啟動了“5·12”生態民居援建項目,如何堅持尊重科學、尊重自然,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將成為下一步所有建築規劃的重大命題。任何挑戰大自然極限和忍耐力的做法應當緩行。
震懾之後是敬畏和反省:現代化讓我們與大自然隔絕太久了。我們早已對“牛羊騾馬不進廄,豬不吃食狗亂咬,鴨不下水岸上鬧,雞飛上樹高聲叫”之類的地震前兆麻木。地震之前,四川省阿壩州防震減災局還“成功平息”了一起地震誤傳事件,責令采取措施“防止謠傳進一步擴大”。早在地震之前,我們為何對諸多預兆如此大意,比如四川省綿竹市西南鎮檀木村出現大規模蟾蜍遷徙,數十萬蟾蜍走上馬路。
大自然再一次嘲弄了人類的愚蠢與粗心大意。“相信科學,破除迷信”的現代中國人對大自然再三的提醒與警告遲鈍。徹底對大自然失去領會能力是多麽危險。這是人類的悲哀,現代科技的悲哀嗎?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