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的“嫌日事件”還會發生,但不用擔心,畢竟中國社會形成的輿論已經趨於多元而健全
3月21日下午,在櫻花盛開、遊人如織的武漢大學,一對母女由於在櫻園內穿和服拍照,引來一些學子的轟趕,“不要穿和服在武大拍照!”“穿和服的日本人滾出去!”這對母女麵露窘態,表示“穿和服拍照隻是覺得好看,沒考慮其他的,沒有任何意圖”,之後便匆忙逃離。
“嫌日情緒”根深蒂固
聽到這條消息,也通過跟武漢當地朋友溝通,筆者有三點想法:
一,“嫌日事件”的發生很正常。武大櫻花的由來據說與中日戰爭有關,在許多中國人眼裏,櫻花作為日本的“國花”,是日本侵華的罪證、國恥的象征。凡是相逢與櫻花有關的現象或事物,有些人控製不住情緒,發泄不滿。他們無法意識到中日邦交正常化時,田中角榮首相訪華向周恩來總理贈送了1000株大山櫻,並把其中50株轉贈給武漢大學的“史實”。武大校園內至今有櫻樹1000多株。
二,“嫌日情緒”依然根深蒂固。不管是武漢、北京、重慶、廣州還是沈陽,無論是母女、父子、和服還是櫻花,刺激並煽動中國部分人士“嫌日情緒”的要素和基礎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和服母女”事件再次證明了這一點。中日兩國政府和公民都需要做好物質和心理雙重準備,類似事件一定還會發生。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dy/s/2009-03-22/8332c9061d130e13cbe396c5f09f65e5.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十多人轟趕“穿和服照相”母女。
三,驅趕母女的大學生們的行為絕不屬於愛國主義。武漢大學是個公共場所,更是公共財富,隻要交好10元的門票,任何人都有權利享受櫻花節的氛圍。況且,隻要不違法、不違規,不幹涉他人,一個人做什麽都是自由的,這是全世界共通的普遍規則。在此次“愛國青年”與“和服母女”的交涉中,究竟誰賣國了,誰侵權了?不言而喻,可想而知。
嫌日情緒也好,愛國主義也好,民族主義也好,讓中日關係以及中國社會的發展不得不蒙上“不安要素”之陰影。而接下來我們要探討的,是如何治理,保持穩定。
輿論趨於多元而健全
“和服母女”一時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成為新聞熱點和網友爭論點。筆者關注的與其說是事件本身,不如是媒體和網友對事件的態度和看法。筆者發現,此次媒體沒有忽視對事件的關注和報道,網民們則積極參與討論的過程。
某門戶網站的調查顯示,五成網友表示抵製和服,支持轟趕行為;四成網友認為應理性看待,沒必要抵製。該網站還提出討論題,“穿和服在櫻花樹下照相,究竟是對是錯?是個人的自由,還是如趙薇的軍旗裝事件一樣,暗含著更深層的寓意呢?”
網友的回應明顯體現了“交鋒”。反對派認為,“應理性看待,區別日本文化和愛國;這幾個大學生的觀點太偏激;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喜歡和服有錯?;櫻花算不上精華也算不上糟粕,因為不忘國恥就不與日本打交道,顯然不可能;不要動不動就扣政治帽子;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權利”。
支持派則認為“和服母女”的民族意識淡漠;“趕得好,說明大學生素質高;中國那麽多漂亮的衣服她們不穿,又不是日本人穿什麽和服?;穿和服照相沒什麽,但不該在武大照,畢竟那裏是被日本人侵略過的地方;那對母女穿日本和服去觀花太出格了,太沒民族自尊了。
由此可見,通過媒體與網民的相互碰撞,如今中國社會形成的輿論趨於多元而健全。筆者相信,除了支持派和反對派之外,還有更多的中間派和沉默派,這才是所謂“輿論”的真實麵孔,更是“社會穩定”的真正力量。
日本因素引發民族主義,成為社會穩定的“雙刃劍”。這已經是公認的事實,已經沒有必要討論它的是非和對錯了。我們真正需要做好的是,類似“和服母女”的突發事件爆發後,動員全社會的資源,包括政府、教育機構、媒體,還有最廣大的草根力量,使得輿論走向相對的健康和平衡。隻要如此,我們就沒有必要怕出事。(加藤嘉一 旅華日本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