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校長回應:引進楊振寧的最大的影響究竟在哪?

本文內容已被 [ chewi ] 在 2009-10-22 10:24:1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提要:一流大學需要一流學科更需要一流人才

  《科學時報》:近期,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製定了關於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千人計劃”)。這次國家推出的人才引進計劃與以往的海外人才計劃有什麽不同?對大學和科研機構的人才引進有哪些影響?

  顧秉林:相比其他人才引進計劃而言,“千人計劃”思想更解放了,步子更大了,是我們近年來引進海外人才的總結和推廣。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趕上國際一流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水平?對大學來說,我們和國外一流大學的差距主要是師資隊伍的平均水平。因此,為了加速一流大學的建設,我們必須引進一批一流人才。引進人才過程已經進行多年,但以前都是各個單位自己在做,現在上升到了國家行為,這對高校和科研機構、企業的人才隊伍建設無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這幾年,清華引進了很多海外的優秀人才,這對清華大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比如上世紀90年代末,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等就落戶清華。

  《科學時報》:對清華來說,包括楊振寧在內的那批最先引進的海外人才最大的影響在哪裏?

  顧秉林:絕大部分海外的華人是非常愛國的,他們很願意為中華民族的複興作出自己的貢獻。這增強了我們引進海外傑出人才的信心,後來我們引入了圖靈獎獲得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全職教授姚期智先生,當時他隻有50多歲。如果說楊先生回來在中國學術界引起了強烈震動,那麽姚期智回國在美國學術界引起了強烈震動。當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校長找我問:“你們用什麽辦法把我們最優秀的人才挖走?”我說:“一靠事業,二靠感情,三靠營造好的工作、生活環境。”之後我們成功引進了施一公教授、錢穎一教授,後來更是有一批年輕的高端人才被引入清華。

  應該說,現在中央提出的“千人計劃”是對我們以前引進人才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我們未來引進人才工作的推動。有了“千人計劃”,我們可以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未來5至10年內,我們爭取引進50多位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人才。

  《科學時報》:包括清華在內的一批國內高校開始瞄準了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目標,在這種目標的作用下,大學引進人才的長遠戰略應該是什麽?

  顧秉林:高校引進人才應該著眼於提升整個大學的師資隊伍水平,提升學科研究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清華大學提出了“三個九年分三步走的計劃”:1994 年到 2002年,是第一個“九年”,我們完成了“奠定基礎,調整學科結構”的階段;2003 年到2011年,是第二個“九年”,我們要“重點突破、跨越發展”,努力躋身到世界一流大學行列;從2012年到2020年,是第三個“九年”,我們要在總體上達到世界一流大學的水平。在不同的階段應該引進哪些人、增加哪些學科,我們都有戰略規劃。

  《科學時報》:目前,強調到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千人計劃”需要在國外做過正教授,但也有人指出,評選時,不僅應該看候選人過去的學術記錄,而且要集中看其潛力。怎樣平衡這兩者的關係?

  顧秉林:實際上,國家引進人才有一個發展的曆程,國家引進的高水平人才也在逐步年輕化。我們要求在國外一流大學擔任過正教授職務,著重引進50歲以下的高水平人才,但也並不排斥50歲以上的高端人才。這些年,從清華引進人才的過程就可以發現:從原來70多歲的年齡段,到後來60多歲的年齡段、50多歲年齡段,實際上我們現在引進的國外高水平人才大部分在40歲左右。當然,我們同樣歡迎有潛力的青年學者,除了國家的“千人計劃”外,我們自己還有其他的引進青年人才的計劃。

  《科學時報》:過去十幾年在引進人才的問題上一直存在著新引進人才和國內原有人才之間的矛盾。“千人計劃”提供的豐厚資金和薪酬,很可能會引發國內科學家的不滿。如何認識這一問題?如何建立良好的本土人才培養機製?

  顧秉林:這是一個關鍵問題,其實大學優秀人才的競爭是國際化的競爭,必然應該給予優秀人才以相應的待遇。但我們如何避免把“女婿”引進來,卻氣走了“ 兒子” 的現象呢?清華采取的辦法是引進的海外人才實行協議工資,其工資的發放不是使用國家財政撥款,而是靠個人捐款設立的基金,設立講席教授的職位,獲得這個職位的人才可以拿到捐款人所給予的工資。這個職位的工資會很高,但這些職位本土人才可以申請,這樣就營造了一個公平的環境。我們一定要營造一個好的環境,提高本土教師的待遇,改善其工作條件,使本土人才能夠發揮巨大的潛力,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學術大師。

  《科學時報》:目前,各大高校和科研單位去海外招聘人才的時候,往往是領導(黨委書記、校長)負責招聘,但領導未必了解所有的學科領域,經常找不到真正需要的人才。有人提出用“同行評議”的辦法,讓真正的科學家來“評判”科學家,但一些外單位的科學家也不一定了解用人單位的實際情況,你怎樣看待這一情況?

  顧秉林:實際上,這是一個引進人才的機製問題。不是說一個校長、書記到國外去,臨時看見一個人招來就算引進人才了,這種人才引進的方式是盲目的,不可取的。實際上,在引進人才的時候,我們需要對要引進的人才進行長時間觀察,並建立人才庫。不是洽談的時候才開始了解他的研究工作,而是應該早已了解他們做的工作。

  清華是嚴格按照這種規則引進人才的。比如施一公教授在來清華之前與我們就有過四五年的接觸,錢穎一教授在來清華之前還做過我們的講席教授,每年都來清華一次。我雖然不是研究生物的,也不是研究經濟的,但由於長期的接觸,早已了解各方對他們的評價。

  引進人才的機製是一個長期、艱苦、科學的評價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實際上,一個大學不是僅在一個領域引進幾個人才就能發展好一個學科的,學校要對從事該學科研究的梯隊和長期的發展規劃進行宏觀考慮。我們早在3年前就做了引進人才規劃,隻不過利用國家的“千人計劃”,加大了我們引進人才的力度。這也是清華大學在人才引進上能夠保持清醒頭腦、事半功倍的重要原因。

  《科學時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先後有140多萬人出國求學,其中回國工作的僅有30多萬人,僅占20%左右。尤其令人擔心的是,歸國留學人員的比例還在繼續下降。有人說,中國目前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人才生長的環境。根據中國科技界的實際情況,如何建立人才的生長環境?

  顧秉林:國內一定要營造一個適合人才成長的環境,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我反對另一種說法“ 出去的人才等於流失”。這不是人才流失,而是一種人才的儲備。一段國外留學的經曆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有好處的,至於出去的人才回來得少的問題,我認為不用著急,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隨著工作、生活、環境的改善,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回國作貢獻的。即使有些人暫時沒有回來,他們也和國內相關領域保持了很好的聯係,加速了中外交流。在社會上應該有一種良好的心態:每個人都能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科學時報》:在“千人計劃”之前,中國實施了“百人計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等多項引進海外人才的計劃。對“千人計劃”而言,如何做到與其他人才引進計劃的銜接?

  顧秉林:對於大學而言,“千人計劃”引進的目標人才和其他人才引進計劃的對象既有聯係又有區別。“百人計劃”針對的是更為年輕的人才,而長江學者計劃和“千人計劃”雖有重疊之處,但側重點還是不一樣的。“千人計劃”是在百人計劃和長江學者計劃基礎上的升華。

  《科學時報》:你認為對所有高校來說,“千人計劃”都是充實實力、引進人才的機會嗎?

  顧秉林:應該這麽說,但不要一哄而起,要選拔真正需要的人才到本單位來,不要盲目引進一些自己不太需要的人才。清華的“千人計劃”定位是很清楚的:“ 一流大學的正教授”,否則我們不會通過“千人計劃”引進。因為能在一流大學擔任正教授的人,已經有基本的評價了,如果再結合我們的學科和發展需求進行篩選,就會大大提高引進人才的質量和效率。

所有跟帖: 

引進楊振寧的最大的影響為負100! -gpyang- 給 gpyang 發送悄悄話 (284 bytes) () 03/12/2009 postreply 21:40:51

引進楊振寧的最大的影響究竟在哪?鼓勵在美國做貢獻,在中國養老 -笑看阿Q找台階- 給 笑看阿Q找台階 發送悄悄話 笑看阿Q找台階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13/2009 postreply 00:04:10

阿Q老兄又回來了,久違,久違! -asas83- 給 asas83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13/2009 postreply 05:04:17

最大的影響是:大丈夫應該以事業為重,何患無妻無子? 開個玩笑。 -一家- 給 一家 發送悄悄話 一家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13/2009 postreply 03:11:14

事實如此,哪來玩笑。事業有成,多少個奶也不成問題啊 -asas83- 給 asas83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13/2009 postreply 05:06:0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