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訪問學者親身感受中美中下學教育之巨大差異

本文內容已被 [ 燕赤霞 ] 在 2009-10-22 10:24:1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中國青年報記者 陳強

3年前,我到美國密蘇裏新聞學院當訪問學者,當時10歲的女兒陳韻正也跟著去了。韻正在美國上了五年級(小學)和六年級(初中)。她出國前在國內小學讀了 4年多,回國後現在福州上初一。經過一段時間對中美兩國教育的比較,我感觸最深的是,中國教育的特點是教學生學會考試,而美國教育是圍繞著教學生學會生活來展開的。

  我結合女兒的例子,說說美國的中小學是怎麽上課的。上午教英語閱讀、數學、科學、曆史這些主科,下午上的是一些很有意思的副科。比如,學校裏有專門供教學用的廚房,同學們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烤麵包、做煎餅,韻正還把她做的產品帶回來給我們品嚐;有縫紉機,韻正做了一個小枕頭,帶回國作為紀念;有小車間,韻正和她的同學合作,用木板做了一台手推車……還有理財、職業規劃以及如何帶孩子之類的課。

  老師布置的作業也和生活息息相關:假設你是個很有錢的人,設計一個你的旅遊規劃,到你最想去的地方,住最好的賓館,要求度假不少於3天。韻正設想自己到邁阿密度假,她上網查了邁阿密好玩的地方和天氣狀況,下載了景點的圖片,在網上訂了來回機票和一個五星級賓館,連每一餐吃什麽都做了計劃,然後把所有信息寫在了一張海報上,貼在班級的牆上,這就是她的作業。還有貸款買車的作業,假定你月收入是2500美元,減去每月800元的基本生活費,剩下的1700 元用於自由開支,如果你要貸款買一輛少於5萬元的汽車,應該如何計劃?當然,老師會給同學們一個3年期或5年期的還貸款表作為參考。他們還在班上搞模擬餐廳,從設計招貼畫開始,同學們按老師的要求從家裏帶些食品和餐具來到學校,然後輪流扮演餐廳服務員和顧客,學會討價還價。美國學校還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在六年級的時候,韻正就做過這方麵的作業。有一個英文的職業規劃網站,你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打勾,然後電腦會依次給出20個適合你的職業。選擇其中你最喜歡的一個,這個網站會告訴你該職業的年薪,5年內的供求情況等等,把這些信息整合起來就是一份作業。老師還讓同學們把自己未來的職業印在名片上,韻正的頭銜是“未來的劇作家”。據說,在高中階段,有專門的老師輔導學生的職業規劃,並騰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去實際崗位跟班觀察,然後寫出學習報告來。

  美國學校平時十分注重逃生演習。韻正當時就讀的學校,每月一次演習,火災、地震、龍卷風、壞人持槍入校等情景都模擬過。我想,要是中國學校也有這種演習,四川地震就會少死一些人(不僅是在校生)。因為成年人如果在學校階段有過這種練習,他自然就懂得如何緊急避險。

  從美國的教育,我們看到了中國學校教育的欠缺。我在中小學階段曾經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數理化挺好的,現在回過頭來看,學了不少沒用的東西,或者說是白白浪費了時間。比如說,在數學課學過的微積分、立體幾何,在生活中基本用不上,最常用的還是小學水平的加減乘除;化學的元素周期表當年背得滾瓜爛熟,現在全忘了。如果說它有用,一是在當年升學考試時發揮了作用,二是現在輔導女兒功課時用上了。倒是以前不被重視的曆史、地理知識,現在常常作為人際交往的談資。所以,我建議降低基礎教育的難度,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拓寬知識麵,尤其是人文方麵的知識。數理化高深的內容,比如微積分、立體幾何之類的,應該放在大學教育階段,供相關專業的學生去學。美國的高中生做四則運算還在用計算器呢,比中國學生的數學差多了,可怎麽就沒影響人家國家的強大呢?

  值得一提的是,老師教給學生的知識,不見得都正確,有些還是過時的。有一回,我太太在央視科教頻道看到一個節目說,國外科學家證明黑猩猩也能使用工具,這一發現推翻了我們教科書上長期以來關於人的定義。後來太太問女兒,你們課本上怎麽說的?女兒脫口而出:“人和動物的區別在於人懂得使用工具。”我擔心一些老師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還在憑一成不變的書本知識繼續“誤人子弟”。更令人擔憂的是,有些老師不僅自己不學新知識,還給學生布置那麽多的作業,使得學生很難有時間、空間去學習感興趣的知識。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怎麽可能超過老師呢?

  當然,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事。我認為,中國的家庭教育同樣存在問題。一提應試教育,大多數家長都反對,素質教育誰都讚成。但到底什麽是“素質教育”?一些家長給自己的孩子報課外的音樂班、繪畫班等等,以為這樣就有素質了。我一個親戚的孩子,讀六年級,成績在班上數一數二,計算機競賽還在省裏拿過名次,被認為是個出類拔萃的學生。有一回,我到他們家,卻看到奶奶還在給他喂飯。當然這可能是個特例,但許多孩子不會削蘋果、洗碗、洗衣服、疊被子、縫紐扣卻是不爭的事實。一個學生連正常生活都不能自理,即便考試分數很高,琴彈得再好,你能說這樣的教育是成功的嗎?這樣的學生是正常的嗎?!現在那麽多大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是不是也和我們這種培養模式有關呢?

  聽說有一對獨生子女結婚後,倆人都不願意洗碗,於是隻好用“錘子剪刀布”的方式來決定誰來洗。我聽了哭笑不得。難道我們的孩子僅靠高分就能過好日子,就能對世界有所貢獻?!我真的不敢相信!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