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浪潮來襲 政府信息控製力將接受嚴峻挑戰

本文內容已被 [ skywalker2010 ] 在 2009-10-22 10:24:1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新媒體浪潮

20年前,筆者剛剛進入大學讀書,當時最大的理想就是日後能夠成為一名新聞從業者,進入通訊社、報社、電視台、廣播電台等單位工作。

如今,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事實上都能成為“新聞記者”,他們可以隨時用自己的手機、上網電腦發布信息,並且隨時通過互聯網、手機等載體了解這個世界發生著的一切最新資訊。

技術革命正使得媒體的概念發生深刻的革命,互聯網等新興媒體正成為技術革命的受益者。

今天,新媒體浪潮可謂一浪高過一浪。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並且已成為一種強有力的傳播新銳,在新聞傳播方麵所展現出的強大影響力,對整個社會的發展以及整個社會結構產生著強大的衝撞力。

我們懷著喜悅之情觀察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新媒體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資訊內容與資訊獲取的便利,促使我們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進步。新媒體也帶來了人與人、人與組織、人與社會之間的更多互動,甚至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意見傳播、表達的媒體平台,新媒體為社會與民主的進步搭建起更為寬廣的平台,成為更多人“參政議政”的通道。

同時,新媒體的內容產生與供應極具複雜性,主流的聲音得到傳播與張揚,一些別有用心的“雜音”也利用新媒體進行傳播。一方麵,我們要提高對各類信息的識別能力,另一方麵,對新媒體加強管理也越來越具緊迫性,以引導新媒體和這一產業的健康、良性發展。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衝撞與改變著社會輿論場的生成與存在方式,也對現有社會管理模式提出新課題、新挑戰。新媒體已經成為社會動員的新手段。傳統的權威性社會動員主體是國家或政黨,而新媒體的開放性和隱蔽性給新興動員主體提供了行動的機會和場域。借助於網絡輿論,一些利益集團獲得了全新的社會動員條件和機會。各種聲音都可在網絡空間找到自己的社會基礎。如何建立以新媒體平台的社會組織與管理模式,考驗著各級政府組織。


新媒體衝撞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正對信息傳播格局和社會輿論產生深刻影響,並對社會結構變化產生巨大的衝撞力

2月9日晚20時27分,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京廣橋,中央電視台新址園區在建的附屬文化中心大樓工地發生火災,隨後159米高的大樓被裹挾在熊熊烈火之中。

21時許,《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趕到火災現場,與先期趕到的同事一起,向編輯部不斷發回現場情況的報告。

此時京廣橋附近聚集了上千名圍觀的群眾,很多人拿出手機、相機,甚至攝像機對準失火的大樓進行拍攝,不少市民撥通電話對家人和朋友進行“現場直播”,並不停地發送手機短信和彩信,導致火災現場手機信道擁堵。本刊記者的手機難以順利撥出和撥進。

很多人將現場記錄的第一手資訊在網絡媒體上發出。最早反映這場火災的,是網民“加鹽的手磨咖啡”,他自稱在事發時恰好路過現場,隨即用帶攝影功能的手機拍下火場照片。21時04分,這些照片上傳到天涯社區博客空間,之後12小時內,照片訪問量超過37萬次,跟帖1700多條。隨後,新浪、搜狐等發出大量網民來自現場的“報道”。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並且已成為一種強有力的傳播新銳,在新聞傳播方麵所展現出的強大影響力,對整個社會的發展以及整個社會結構產生著強大的衝撞力。

“話語權”和“幹預力”不斷增強

“新媒體正在全麵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個方麵,並成為社會輿論最重要的傳播載體。”清華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說。

據中國互聯網中心的統計,截至2008年底,中國網民總人數已經達到2.98億,網絡新聞使用率大幅攀升,互聯網無可爭議地壓倒了傳統媒體。人民網、新華網、央視國際三大重點新聞網站,新浪、搜狐、網易、騰訊四大商業門戶網站,累計每天新聞更新超過2萬條,日均新聞信息瀏覽量超過20億次。

上海市網宣辦副主任謝海光教授認為,以拉薩“314”事件和汶川“512”地震為標誌,互聯網已經成為社會輿論最重要的策源地,新媒體正在以各種新形式影響社會輿論,主要有三種載體:

一是新聞跟帖。門戶網站的熱門新聞後麵,跟帖經常多達數萬、數十萬。從5月12日地震後,到5月19日22時,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中國網、新浪、搜狐、網易、騰訊等8家網站,地震相關新聞跟帖量達到1063萬條。

二是網絡論壇(BBS)。帖文追蹤新聞時事,暢所欲言,觀點很犀利,網民的訪問率為 38.8%,用戶9822萬人。中國幾乎每個門戶網站都設有BBS論壇,共計約130萬個,為全球第一。在“百度”網站,網民可以隨時為某一話題設立專門論壇,論壇平均每天發布新帖200多萬條。幾乎每條受網民關注的話題後麵都有跟帖,熱門新聞的跟帖達到數十萬條。

三是博客/郵件/個人空間。這是2008年增幅最大的言論載體,有42.3%的網民開設博客 /個人空間,用戶規模達到1.07億人。博客已從“記述自己的心情”轉變為就某些大事發表自己的觀點,閱讀博客已經成為網民上網的重要目的之一,經常閱讀博客的活躍讀者已經超過5000萬人。

此外,還有即時通訊群和移動電話短信。即時通訊群如QQ群(2237萬個)和MSN群,QQ群最高同時在線用戶達到1950萬人,用戶數目超過2億,按照同學、同事、同鄉和同好來組成,形成一個個小眾文化圈。

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的統計顯示,截至2008年7月,中國手機用戶數已突破6億;而手機報付費用戶早已超過2300萬,飛信活躍用戶達1281萬。

各種新媒體形式迅速發展,使輿論信息隨時隨地互動傳播,其參與主體多樣複雜,內容數量龐大,傳播速度快、範圍廣,虛擬世界“話語權”和“幹預力”不斷增強,已成為超越媒體的“軟力量”。

人民大學喻國明教授說,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弱化了政府對社會信息的控製力,使國家內政與外交透明度越來越高,受到的牽製和約束也隨之增大。新媒體打破了傳統傳媒的壟斷性,信息傳遞和交流是完全自由和在相當程度上不受政府的管理和控製的,同時也可以自由地選擇和吸納,這使個人和非政府組織的影響力擴大,政府對信息的控製力下降。2008年,“甕安”等群體性事件、“毒奶粉”、官員豪華出國遊等腐敗問題、柑橘事件的民間議論,以及一些不實和激烈言論見諸於新媒體,匯聚成社會輿論,形成巨大壓力,迫使政府作出回應。

挑戰傳統媒體

新媒體時代,人們越來越遠離報紙,電視可以“讀”、廣播可以“看”、報紙可以“聽”。在突發新聞的現場,手提攝像機的不一定是電視台記者,他可能是某個愛上網的出租車司機。

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正在成為主流媒體,媒體形態、傳播狀態和經營業態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新媒體改變著社會信息的傳播規則。

清華大學媒介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2008年發布的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 (2007-2008)》指出,預計2008年傳媒產業總產值約5440億元。中國傳媒產業內部的組成結構發生著迅速變化。從比重變化率的情況看,新媒體在傳媒產業中的比重增加到28.07%,而傳統媒體下降到71.93%。

傳統傳媒產業,除有線電視收費一項外,其他門類收入基本呈下降趨勢。在傳媒產業中占重要比重的門類,如圖書出版、電視廣告、報紙發行、廣告公司等,占傳媒產業的比重下降幅度比較大。

2008年4月1日,中國移動正式開始TD-SCDMA業務的商用測試,再次將中國3G的商用進程向前推進了一步,這也意味著隨著無線互聯網的擴容,將有更多的有線互聯網應用可以移植到手機終端上。種種跡象表明,手機視頻將正在成為未來新媒體發展的新熱點。

在3G放號的同一天,天極傳媒集團旗下運營無線業務的手機天極發布了適合3G手機訪問的內容網站:3g.yesky.com。該網站每天為移動互聯網用戶呈現超過1500篇原創IT資訊文章,並提供無線博客、移動IT產品庫等大量無線互聯網產品應用,還針對手機用戶設計了互聯網博客搜索、快速軟件下載、互動社區、無線博客、群樂交友圈等產品。天極傳媒CEO李誌高表示,現在發布3G內容網站是希望提前搶占新媒體市場。

新媒體正在由被動的傳統媒體發布新聞的平台,變成更為主動的新聞線索發現者、新聞熱點設定者,新聞評論發布者。借助互聯網傳播平台日益發揮影響力的“草根媒體”,已成為當代傳播格局中不可忽視的新力量,並成為傳統媒體密切關注的對象。

2008年,很多重大事件都是互聯網上先曝光,然後引起傳統媒體的關注,最終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促進了實際問題的解決。網絡在一定程度上既成了傳統媒體重要的信息資源,同時也成了它們的思想材料。一些文章先在網絡上發表,又在傳統媒體上麵世,兩者形成了一種良性的互動關係。2008年底,一位名叫“魑魅魍魎2009”的網民大出風頭:他(她)在上海地鐵上撿到的一個公文包,裏麵裝著浙江溫州、江西新餘官員出國考察的路線圖,更有江蘇張家港一個“領導太太考察團”的相關信息。這些政府自身不願公開的信息,被“曬”到了網上,不僅引起網民的關注,更引起多家傳統媒體的追蹤報道,令當地政府嚴查事件、處置相關責任人。

新媒體在發展中逐漸體現出專業性。51網副總裁胡崇明說,在著名的華南虎照事件中,新媒體集合了眾人的智慧和專業的力量,“打虎社群”裏不僅有普通的眾網友,還有記者、機械製造自動化博士、植物研究專家、法律碩士、攝影專家等專業人士,賦予了網絡社區的專業性,放大了社會影響。

閔大洪說:“在高度數字化的今天,傳統媒體的戰略應是根據傳播格局和媒介市場此消彼長的變化,發揮各自優勢,針對不同終端、不同用戶,多次生成數字內容產品,以獲得更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如今,中國國家通訊社新華社正著手大力發展多媒體手段,尤其是視頻報道。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試圖從平麵媒體轉型為立體媒體。中央電視台將拓展網絡電視。一個全方位的媒體混搭時代已經來臨。

麵對網絡、手機短信、IPTV等新媒體和移動3G新技術的衝擊,國內傳媒市場環境和傳播方式迅速發生變化,國內傳統媒體集團不斷尋求創新,根據新媒體的傳播特性及自身的實際情況創新報道觀念,整合新聞資源,通過手機報、電子報、視頻網站等新的傳播模式來延伸媒體產業,適應新媒體的發展趨勢。


深刻推動我國社會架構轉型

新媒體的迅猛發展正在改變著國人獲取知識的習慣。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今年公布的第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網絡閱讀率6年來上升6.5倍,達到45%,接近於49%的圖書閱讀率;手機報和電子雜誌等新媒體的讀者規模均超過200萬人。新媒體“中堅讀者”呈現年輕化、高知化特征,18歲至31歲人群的網絡閱讀率高達60%,網絡等新媒體已經成為他們獲取資訊的最重要來源之一。

與此同時,個人的社會交往疆界也因為新媒體而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過去可能每逢節日才會想起給遠在外地的老朋友打個電話,現在通過QQ、MSN等即時通訊工具,每天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少則數十、多則數百的朋友溝通已經成為現實。根據艾瑞市場谘詢有限公司的統計,到去年底全國使用即時通訊的用戶數量已經達到1.7億人,有95%的網民曾經使用過網絡聊天,預計到2011年即時通訊用戶規模有望突破 3.4億人。

隨著網絡社區等新媒體的蓬勃興起,血緣、地域、工作學習關係不再是人們結合在一起的惟一原因,人們更能因為興趣和價值觀的認同而以“群”的形式集結。去年全國網絡社區用戶1.05億人,網絡社區的用戶覆蓋人數已僅次於網頁搜索和博客,成為主流網絡應用之一。跟帖、發帖已經成為眾多網民上網的習慣,一個熱門話題可以引來數十萬評論;此外,通過博客展示思想,上傳圖片分享快樂,製作音頻、視頻並分享以秀出技術等行為日益增多,網民的網絡行為更為複雜化和個性化。

螞蟻網CEO麥田說:“新媒體,讓個人能夠在空前開放多元的虛擬社會中麵對整個世界;更重要的是,他能比以往更為方便而現實地為改變世界做些什麽。”

中國傳媒大學網絡口碑研究所副所長楊飛指出,新媒體已經成為社會動員的新手段。傳統的權威性社會動員主體是國家或政黨,而新媒體的開放性和隱蔽性給新興動員主體提供了行動的機會和場域。借助於網絡輿論,一些利益集團獲得了全新的社會動員條件和機會。各種聲音都可在網絡空間找到自己的社會基礎。

另一方麵,我國社會所有階層、團體、組織和個人均可參與網絡輿論傳播,並且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新媒體群。社會人群被不斷細分,細分的人群和自己的代言人能很容易地在網絡空間相遇,達成共識,迅速凝結成目標一致的行動力量。社會分化使傳統的一呼百應的政治動員變得十分困難,各種組織或個人都能以低成本結成數量龐大、規模可觀的網上群體,通過營造網上輿論影響政治、經濟生活的方方麵麵,衝擊現有的社會組織體係。

挑戰現有行政管理模式

本刊記者調研發現,主要在互聯網等數字技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新媒體,同樣繼承了“多元、開放、共享”的互聯網精神,個人因此由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變為信息的主動發布者和評判者。新媒體話語權的分散化趨勢,對現有更為強調集中化管理的行政模式形成挑戰。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指出,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對信息傳播格局和社會輿論產生的深刻影響,使政府相應的管理體製麵臨困境,執政方式麵臨挑戰。“今天,黨的執政能力包括駕馭新媒體的能力。”一些群體性事態,往往就是由網上一個小小的帖子引起的,這方麵的例子已不勝枚舉。

中國浦東幹部學院王石泉博士說,目前新媒體熱點事件的傳播過程一般是:網友發帖引發熱議、眾多網絡跟帖、網絡社區版主發現後“置頂”、引發更大規模點擊和評論、被門戶網站放到首頁或通過手機和QQ等即時通訊性媒體群發,直至引發現實的社會行為。而傳統行政管理體製對這樣一個新媒體的傳播過程可以說是“沒有交匯點”,加大了行政管理的難度和複雜性。

竹立家認為,對新媒體的管理,要從原來的硬性控製管理,逐漸向現在的彈性合作博弈轉化。政府需要通過新媒體傳播對自己有利的信息言論,同時減少並控製負麵效應。“懂得如何與新媒體受眾交流,建立夥伴關係,政府與新媒體就能達到雙贏。”不僅要建立完善新聞發言人製度,更要提高領導幹部的媒介素養。要通過新聞發言人製度提高政府的新聞執政能力,將信息透明化與議程設置結合起來,學會策劃,這樣才能有效把握議程設置權和新聞選擇權。通過規範的口徑、關鍵詞,力求新媒體關注的議程是政府策劃出來的議程。要培訓領導幹部善於利用新媒體動員民眾力量,引導社會輿論,平息公共危機,樹立政府形象,改變許多官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報喜不報憂”的官場心態。

竹立家說,在當今複雜的媒體動力圈中,政府與媒體由單一的線性關係轉變為雙向的互動關係,用行政命令迫使媒體體現其意誌的方式將越來越難以完全實現,收效也將越來越弱。政府與媒體的關係,應當納入法製的軌道,才能始終保持這種“互動”的良性與持續進行,而運用法律來調整政府同大眾傳媒的關係也屬於依法治國的一部分

突破管理之困

在整治互聯網低俗之風的大背景下,新媒體的科學化管理問題也越來越多地浮出水麵,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國字號”假網站泛濫

本刊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一些非法網站打著“中國”或“國家”旗號,鏈接知名權威網站,大量刊登虛假信息、企業和地方政府負麵新聞,借機行騙或敲詐勒索,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2008年7月,河北破獲一起假網絡記者詐騙案。一個名為“中國法治網”的假網站,設立了30多個省級頻道,發展成員80餘名,在各地用負麵新聞欺詐訂閱單位580多個,脅迫它們征訂《中國法治網資訊》900多份,涉案金額超過100萬元。

2008年9月底,北京警方查獲“中國法製觀察網”製售假記者證案。“中國法製觀察網”下設新聞調查部、內參部、維權部、聯動記者部等部門,分布在河南、雲南、海南、山西、江蘇等省,他們製作的假記者證以每本0.5萬元-1. 5萬元的價格向他人出售。

2008年12月9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曝光了74家虛假中醫藥機構網站,其中68家以“中國”字樣打頭。記者在百度中輸入“中國××網”搜索,幾乎每一個行業都有數十家“中國”或“國家”字樣的網站,不少網站製作精良,真假難辨。

“‘國字號’非法網站通過威脅報道負麵新聞和製造謠言向地方政府或企業索要‘封口費’,一些企業和地方政府部門害怕事態擴大,便給錢、給物了事,使假網站有了生存的土壤。”負責偵辦“中國法製觀察網”一案的北京市公安局治安管理總隊警官王啟振說。

記者采訪發現,行業類“國字號”假網站敲詐手段更加隱蔽,刊載的信息真假難辨,嚴重擾亂了市場和行業秩序,很多企業吃了啞巴虧,還不得不將這些網站視為上賓,交不菲的“封口費”。國內兩家著名造紙企業的公關負責人就告訴本刊記者,一家“國字號” 假網站刊登了企業的負麵信息後,會主動打電話與其聯係,提出各種經濟要求,例如向網站投放廣告或提供讚助。

本刊記者從國務院新聞辦網絡局了解到,網絡媒體發布新聞需獲得國務院新聞辦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沒有新聞資質的網站,發布新聞屬於非法行為。但一些互聯網業界人士透露,由於網站域名和IP地址的申請門檻較低,一個網站被查處之後,隻要更換一個IP地址,就可以原封不動地在互聯網上出現,很難清理。

為懲治“國字號”不法網站,原信息產業部曾發布《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備案管理辦法》,規定非國家級單位的網站不得以“中國”、“國家”等字頭命名,但因為缺少有效的防範和打擊手段,治理效果還不夠理想。

大量別有用心的“網絡雜音”

新媒體是多種觀點表達和互動的平台,但是本刊記者調查時發現,目前一些新媒體發出的聲音明顯“別有用心”,還有一些明顯為特殊利益集團操作的聲音等,值得引起管理部門的關注。

一些網絡聲音明顯帶有打壓中國經濟發展的傾向,如某網站的一個論壇帖“2009年中國經濟社會十大預言”直接將股指定位於1000點,並大肆渲染房價暴跌、企業大規模倒閉破產等恐慌情緒,“唱衰”中國經濟。這些聲音是從哪裏來的呢?

一是網絡上存在著大量的“網絡憤青”、“網絡哄客”,其重要特點是不管實際情況,一味渲泄情緒。

二是利益集團在背後“發力”。《投資者報》執行總編何剛告訴本刊記者,在房地產市場、資本市場等領域,境內外利益集團培養了一批“網絡寫手”,這些“網絡寫手”的重要任務就是為利益集團服務,而不管國家利益和群眾利益。比如一家海外跨國公司準備收購國內某一行業龍頭企業時,網絡上一般都會出現大量唱衰國內這一行業的聲音,並且“有理有據”,相關文章和評論會持續很長時間。

三是敵對勢力的“碎片式”滲透。“ANTI-CNN”網站負責人饒謹告訴本刊記者,一些境外媒體辦的中文網站也正在采取郵件、圈群的方式影響著網絡輿論,他們大都設置有輿論反響版塊,聘請中國專家或有留學背景的人員寫作,呈現的觀點犀利、新銳,在年輕白領中頗有市場,但這些境外媒體辦的中文網站一般都有特殊資金來源,是非營利機構,其政治目的顯而易見。由於采取直郵方式,政府部門很難監管。饒謹認為,這些“碎片式”滲透,最大的輿論危害是混淆視聽、轉移大眾的注意力,誘導網民進行破壞性的思考和行動。這類跟帖一般是在中國的夜間發表的,很多發帖者可能不在國內。

由於一些主流媒體不注意研究網絡傳播規律,發出的聲音網民不愛看、看不懂,客觀上又為這些“網絡雜音”留下了市場空間。一些網民寧可相信網絡上的謠言,也不相信政府的聲音。當人們通過搜索引擎設置關鍵詞查找時,它們就會和新聞一起出現,混淆視聽,影響大眾的判斷。

新媒體“表達疆界”應立法規範

從近年來我國發生的多起網絡熱點事件來看,新媒體作為個人或群體利益表達平台的特征日益明顯。本刊記者在就新媒體進行專題調研中發現,目前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健全,正常的利益表達得不到充分保障,侵權的利益表達又難以受到懲罰,當前應切實研究如果通過改進立法來規範新媒體的“表達疆界”。

單就法律法規條文而言,我國對新媒體上的利益表達已經進行了一定規範。國家部委先後製定的有關音像製品、電影、廣播電視、印刷業、出版、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等的管理條例,對諸如危害國家安全、泄露國家機密,侮辱或誹謗他人等言論,作了一係列限製性規定。單就新媒體而言,《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計算機信息係統安全保護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電子出版物管理暫行規定》等也作了類似規定。

但在實際司法實踐中,許多“網言網語”都難以清晰界定是否違法。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博士盧家銀說,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虛擬性和匿名性的特點,公眾較易接近和使用,它為公眾表達利益和宣泄情緒提供了最佳的渠道,公眾往往會利用新媒體大膽地表達一些通過其他渠道無法表達的訴求。並且,由於製度化的表達渠道經常受阻,所以新媒體這種表達有時是非理性的、情緒化的,甚至比較偏激和極端。

本刊記者調研發現,社會熱點事件之後必然伴有網絡謠言已成新媒體的“規律”,但縱觀整個 2008年隻有“汶川大地震”和“楊佳襲警案”的造謠者受到法律製裁,其他的網絡謠言也曾混淆視聽、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但都因“網絡惡搞”和“網絡謠言”界限不清而難以受到追究,社會運動的觀念化與虛擬化帶來了傳統法律控製的無力。

盧家銀說,傳統的成文法在認定違法時,其對象是產生某種後果的社會行為,而新媒體上的非理性表達行為主要是通過虛擬化的觀念或符號影響他人,如在博客、電子公告牌(BBS)、即時通信工具和手機短信等上發表批判的、諷刺性的、 “惡搞”類的言論。有時候,傳統法律是很難確定這樣的行為是否是社會行為,它是專意以影響他人為目的,還是僅僅表達自己的某種利益,抑或是模仿他人的一種反應;同樣,也很難判斷這種表達和交流是私人性的還是公眾性的,對私人產生了影響還是對公眾產生了影響,以及這種影響所產生的後果及程度。

被稱為“網絡暴力第一案”的王菲訴三網站案不久前作出一審判決,遭到“人肉搜索”的原告王菲勝訴,兩家網站被判侵權,一家網站獲免責。但此案件的判決卻並未阻止網絡上越來越熱的“人肉搜索”浪潮,而地方官員更是這一輪搜索的“ 熱點”。僅在過去幾個月間,就先後有深圳海事局原黨組書記林嘉祥、南京市江寧區房產局局長周久耕、陝西漢中市佛坪縣縣委書記楊光遠遭到“搜索”。

上海市人大代表徐曉青律師說,表達自由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但其行使過程應當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以不影響和傷害他人的表達自由和人身權利為前提。而以網絡謾罵、網絡“惡搞”為代表和帶有“網絡暴力” 傾向的“人肉搜索”,卻在虛擬世界愈演愈烈,它們常以正義為名實行“道德審判”和言語霸權,侵害他人的表達權、名譽權或隱私權等基本權利,在不經意間也傷害了公共利益,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在審議《侵權責任法(草案)》,草案中的可能對網絡侵權作出明確規範,網絡服務提供者明知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實施侵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互聯網和法律專家都對這一法律條文持肯定態度,但同時也指出在如何界定“明知”的問題上,必須要有更加精確而具有可操作性的解釋。

調研中專家指出,當前新媒體在利益表達合法性上的界限不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國現行法律不適應新媒體發展趨勢而造成的。清華大學新媒體研究專家熊澄宇教授說,當前新媒體發展已出現明顯的終端整合、渠道整合和內容整合趨勢,而我國針對新媒體的立法卻遠遠落後於技術發展,“一出台就落後了”。一方麵,目前已經有18個部委出台了涉及新媒體管理的文件,但相關文件中出現的詞是混淆、交叉、不準確的;另一方麵,有利於新媒體健康發展的法律法規又相當不健全或無法執行到位,如互聯網知識產權法律。

網絡輿情研究機構IRI負責人李豔說,日本近年來提出的建立“融合型媒介規製”的基本構想值得我國借鑒。隨著日本新媒體融合步伐的加快,廣播電視受眾、手機用戶、互聯網用戶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他們正在變為從融合的信息通信網絡上獲得各種信息、發布各種信息的使用者,這就要求建立能夠為所有用戶權利提供保護的政策體係。

財經新媒體“江湖”

理性看待財經新媒體“話語權”日益擴大這一趨勢,更多地將其視為製訂宏觀經濟政策和政策實施後評估的參考者,同時要學會利用財經新媒體加強政府政策的影響力


在近年來投資理財市場蓬勃發展的推動下,國內財經新媒體出現高速增長。《Netguide2008中國互聯網調查報告》顯示,中國財經類網站市場規模年增長率都在50%左右。湯森路透間接參股和訊,中國移動入股鳳凰新媒體,東方財富網與分眾傳媒聯姻,伴隨著巨頭的注入,國內外財經新媒體的爭奪戰不斷加劇。

本刊記者調研發現,當前財經新媒體的主要用戶都是中高端人群,為迎合他們的需求,不少媒體在分析宏觀經濟政策時都會刻意體現出“中立性”,同時又製造並傳播許多市場傳聞,客觀上對政府部門宏觀經濟政策製訂和實施效果產生影響。

財經新媒體的戰國時代

調研中本刊記者發現,過去幾年樓市和股市的“大牛市”,是對全民投資理財觀念的最大啟蒙者,同時也造就了我國財經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專門從事投資理財服務的各類網站、財經信息平台、移動財經資訊、網絡財經分析係統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如今盡管宏觀經濟環境發生改變,但客觀上更增加了投資者對財經新媒體的關注度。

以網絡財經服務市場收入規模為例,根據艾瑞市場谘詢公司的統計,2006年和2007年市場收入規模增長速度分別達到46.8%和50.2%;今年受到“熊市”影響,市場收入規模增速有所放緩,但增長率仍可達到17.9%,市場收入總額10.3 億元。艾瑞市場谘詢公司分析師認為,預計到2010年這一市場將重新恢複高速增長態勢。

記者調研發現,目前國內的財經新媒體已經形成形式多樣、內容多元的豐富體係。瀏覽量最大的是各大互聯網門戶網站的財經頻道,例如2008年5月“新浪財經”、“騰訊財經”、“網易財經”的月度覆蓋人群(當月獨立訪問用戶總數,不包括用戶重複訪問)分別達到4485萬、3756萬和2842萬。這些網站的特點是消息量大而且更新及時,但消息真偽難辨,同時缺乏深度分析加工。

專業類財經網站因其專業性強而受到中高端人群的關注,代表網站有東方財富網、和訊網、中國證券網、金融界等。這類網站中有相當比例都是報紙等傳統媒體的網絡版,但在經濟運營上比較成功的大多是單一做專業網站的,如和訊網和東方財富網去年的廣告收入分別達3200萬元和6000萬元。此外,這類網站的財經社區也是最活躍的,往往成為網民意見表達的聚集地。

值得注意的是,外媒財經網站的影響力正在日漸加強,包括FT中文網、華爾街中文網、福布斯、路透中文網等在內的外媒財經網站,盡管瀏覽量不大,但其通過每天向用戶信箱發送電子報刊等方式,成功鎖定了部分中高端人群;而且其新聞基本上都是外媒記者所寫新聞的中文翻譯稿,體現出明顯的西方立場。

對財經信息分析能力最強、加工程度最深的是財經信息平台和網絡財經分析係統,這類新媒體基本上都向用戶收費,對專業投資人士的影響力也是最大的。此外,當前手機、移動電視也紛紛推出移動財經資訊服務。

已成為“中高端人群必讀”

具有一定投資能力和社會地位的中高端人群,是財經新媒體的主要用戶和受影響者。和訊網總編輯楊斌說,目前和訊網擁有350萬個注冊用戶,用戶群體相對高端,總體經濟實力、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消費能力都較高,對投資理財類需求極大,基本上是房產、汽車、股票、基金的主要購買者。

瀏覽財經新媒體已經成為許多用戶的日常習慣。網絡輿情研究機構IRI的調研數據顯示,今年每天都登錄財經網站的瀏覽者比例已達到網民總數的1/3,財經新媒體具有以下優勢:

首先,用戶對於財經資訊的最大需求就是及時和準確;而傳統媒體受到版麵和播出時間限製,無法提供實時更新的海量信息,電視台的消息要滯後幾個小時,報紙的消息要滯後一天以上,在此方麵新媒體就體現出充分的競爭優勢。

其次,新媒體在投資理財資訊服務方麵能提供非常重要的數據庫和分析工具,而這也是傳統媒體無法提供的。例如通過網絡看股票行情,或查詢所有銀行、保險、房產方麵等相關數據,這是傳統媒體根本提供不了的。目前一些新媒體還推出了理財分析工具,例如假設用戶現在有5000元錢應當如何投資,理財分析工具可以幫助你設定方案,這些服務也是傳統媒體無能為力的。

第三,新媒體提供投資、理財服務的優勢還在於互動。2008年網絡財經服務中使用最多的是以股票、理財分析為主的財經軟件,其次就是財經論壇和財經博客。

不斷突破“話語權”

按照當前的媒體管理辦法,財經新媒體原本隻有轉載傳統媒體信息的權利,不具備自主的新聞采編和播發權;但在實際運行中,由於“排他性”是新媒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因此各家媒體紛紛采取其他辦法成為事實上的“新聞製造者”。

本刊記者調研發現,目前各大知名財經新媒體基本上都有一支較為固定的財經分析師和評論員隊伍,例如和訊網僅股票頻道就匯集了近800名專業人士。每當發生利率調整、房地產調控政策變動、成品油價格調整等重大經濟政策調整時,這些分析師和評論員就會在第一時間以網絡博客或網絡社區發帖等形式進行政策解析,並經常能以他們專業的視角和獨到的見解引導網上輿論,成為財經“網絡意見領袖”。此外,許多財經新媒體還通過嘉賓訪談、將網絡社區熱門帖子“置頂”、在搜索結果中優先排名等方式,突破新聞采編權的禁區。

複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浦興祖教授和互聯網專家認為,政府部門應當理性看待財經新媒體“話語權”日益擴大這一趨勢,更多地將其視為製訂宏觀經濟政策和政策實施後評估的參考者,而不要簡單地將這些新媒體上的一些不同意見視為政府話語權的挑戰者;同時要學會利用財經新媒體加強政府政策的影響力。具體政策建議有三點:

——建立與財經新媒體的良性溝通機製,通過其匯集民智,搜集社會熱點話題和意見。搜房網上海公司總編萬久紅說,作為國內業主論壇最為活躍的網站,搜房網每天都會對點擊率最高、回複最多的“熱帖”進行排名,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網絡社區最為關心的話題,“我們是很樂意把這樣的排名免費提供給政府部門的。”

——重視財經新媒體的專業意見。上海國際金融學院院長陸紅軍教授說,脫離實際、缺乏可操作性是我們很多經濟政策的一大不足,這與決策者閉門決策、不了解基層情況有很大關係,而互聯網這種開放的交互式平台使得基層一線的意見表達成為可能,值得好好利用。此外,政策出台後也要高度重視通過財經新媒體及時解讀,幫助各方提高對政策的認識和接受度。

——謹防財經新媒體成為某些利益集團或特定人群的工具。由於財經新媒體具有明顯的資本運作特征,用戶群又大多是中高收入人群,因此要防止財經新媒體成為“利益集團的傳聲筒”。同時,對於利用財經新媒體發布虛假信息牟利的行為,一定要依法予以堅決打擊

瞭望:知識產權“瓶頸”

知識產權已經成為製約我國新媒體壯大的主要“瓶頸”之一,當前亟待建立與完善新媒體知識產權保護體係

2009年伊始,起點中文網、讀吧網兩家文學網站因《星辰變》及其跟隨者《星辰變後傳》怒目相向。起點中文網指責讀吧網侵權,而讀吧則指責起點中文網涉嫌不正當競爭打壓免費小說。

2008年,盛大文學旗下起點中文網上連載的《星辰變》一度走紅,成為點擊量最高的網絡小說,作者署名“我吃西紅柿”;書生公司旗下的讀吧網上隨後出現了署名為“不吃西紅柿”的作品《星辰變後傳》,一時間該作品點擊率驚人攀升。盛大文學開始質疑讀吧網涉嫌《星辰變》作品的侵權。

2009年元旦,讀吧網的《星辰變後傳》開始無法正常更新,《星辰變後傳》的作者“不吃西紅柿”(李亞鵬、寇彬二人)向盛大書麵致歉,並結束了在讀吧網上《星辰變後傳》的創作,轉而到起點中文網創作新版本的《星辰變後傳》。然而,讀吧網則找來繼任作者,仍以“不吃西紅柿”為名繼續更新《星辰變後傳》。  

至此,起點中文網與讀吧網的兩部同名作品——《星辰變後傳》均在正常更新中,作者署名也同為“不吃西紅柿”。一時間,《星辰變後傳》被媒體稱為“雙黃蛋”。

事實上,遭遇版權困擾的不僅僅是《星辰變》及其作者。新媒體的出現,既給信息傳播提供了更迅速、更便捷的途徑,也給侵權者提供了更簡單、更為隱蔽的渠道。

本刊記者在對新媒體專題調研中發現,當前國內知名新媒體普遍遭遇“版權困境”,既有因“海量盜版”而損失慘重的,又有因法律法規不明而遭到惡意訴訟的,知識產權已經成為製約我國新媒體壯大的瓶頸問題。

一個網絡作家有800萬“盜鏈”

盛大文學是目前國內網絡文學的領軍企業,擁有起點中文網、晉江原創網和紅袖添香三家文學網站的盛大文學,占據了國內網絡文學份額的80%以上;但它同時也是遭受盜版危害程度最深的新媒體之一。盛大文學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侯小強說:“盜版已經成為國內想要正規發展的新媒體的最大困擾。”

本刊記者調研了解到,盛大文學目前采用“每千字最低2分錢”的付費閱讀模式,已有200萬付費用戶,今年收入可以達到6000萬元,預計明年可以突破1億元。依靠這種商業模式盛大文學每年可以產生10個年收入在百萬元以上的網絡作家,1000個年收入上十萬的網絡作家和1000多個年收入過萬元的作者。

但是更多的網民卻是通過不法網站的“盜鏈”閱讀到這些原創作品的。侯小強說:“盛大文學排名前十位的作者,每人平均被網絡盜版的篇數超過800萬篇。”許多不法網站通過盜版熱門文章來提高瀏覽量,然後以此吸引廣告商的投入;有的盜版網站在瀏覽量做大以後,甚至反過來要求盛大文學來收購。

盛大文學旗下的起點中文網日前剛剛贏得“國內首例網絡文學侵權案”。被告“淩霄閣”網站先後刊載文學作品近9 000部,其中1300多部“盜鏈”自起點中文網,依靠這些盜版鏈接,“淩霄閣”一度做到國內中文文學類網站瀏覽量排名第七,日訪問量達20萬獨立IP,並通過網站鏈接廣告從中獲利。盡管最終“淩霄閣”網站兩名主管都被判有期徒刑並處罰金,但是侯小強深感單純依靠法律武器去迎戰上億個盜版鏈接,“確實無能為力”。

“點對點下載”=違法?

調研中本刊記者了解到,當前法律法規中對於多媒體運營商直接提供非法下載鏈接地址已經有了明確的認定和處罰辦法,但是對於大量通過BT、迅雷、電驢等“點對點軟件”對受到知識產權保護的軟件、音像等進行傳播和下載的行為,至今沒有明確的司法意見。導致在這類訴訟在現實中明顯增加後,法官麵臨“無法可依”的局麵。

擁有電視劇《刁蠻公主》版權的世紀龍公司日前將視頻網站土豆網告上法庭,原因是後者在未經許可和授權的情況下向公眾在線播放《刁蠻公主》,播放累計超過10萬次,海量的播出給土豆網帶來巨大廣告收益。但土豆網辯稱《刁蠻公主》源自網友上傳,而自己則隻是提供網絡內容存儲空間的服務商,麵對海量作品,無法知道作品是否侵權。

受理此案的上海浦東新區法院審理後認為,土豆網對用戶上傳至網站上的影視作品應有更高的審查注意義務,其作為提供網絡存儲空間的視頻分享網站,雖然沒有直接實施上傳行為,卻為他人實施侵犯專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行為提供了幫助,因此判決土豆網立即停播《刁蠻公主》,並賠償經濟損失4.5萬元。

土豆網首席運營官黎勇勁告訴本刊記者,土豆網現有1500萬個視頻節目,每天上傳3萬多個節目,每天上傳總時長約30萬分鍾,依靠網站現有人力不可能審查所有上傳視頻是否合法。互聯網的審核權實際上應該在每個上傳者的手中,而土豆網這樣的服務商應當承擔的責任是在“明知侵權行為存在的情況下,應當主動刪除”。因此,敗訴後的土豆網選擇了上訴。

而審理此案的浦東新區法院法官也表示,目前對於新媒體傳播是否侵權的認定在法律上仍不完備,各個法院在掌握法律原則時也有不同的認識差異,因此即使是類似的案情在不同地方也可能判出不同的結果。

建設新媒體知識產權保護體係

螞蟻網CEO麥田等互聯網研究專家分析認為,對於當前方興未艾的我國新媒體產業而言,盜版的最大危害在於有摧毀整個產業創造力的風險。美劇、日劇、韓劇近年來在我國年輕人中的走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外的娛樂產業在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下“有利可圖”,才會激發起創作者的高度積極性,進而創作出精品力作。而反觀國內,音樂業就因為反盜版不力而一蹶不振,市場基本拱手讓給歐美和港台音樂;電影業由於近年來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加大,逐漸呈現出複蘇跡象,並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受訪專家建議,打破國內新媒體發展的“版權困境”,關鍵是要建立一個透明長效的新媒體知識產權保護體係。

首先,新媒體知識產權保護體係應當標準統一、程序透明。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即使是多媒體行業的實際運營者,也對守法和違法的界限莫衷一是,同樣的行為在不同地方、不同部門會得出不同結論,因此迫切需要在中央層麵建立一個新媒體知識產權保護的權威解釋機構,給出統一明確的意見。

其次,新媒體知識產權保護體係應當是日常的、長效的。調研中不少多媒體行業從業人員抱怨,當前許多知識產權保護行動仍然是“運動式”的,往往選擇在知識產權保護日或保護月期間,集中打擊一批侵權案件,雖然聲勢很大,但在日常執法中則顯得比較被動,難以真正對違法分子產生實際震懾力。

第三,由於實踐中多媒體盜版侵權隱蔽性強、點多麵廣、取證不易,公安、文化、海關等執法部門需要建立多部門協作機製。建立嚴格的網站審查機製,對各種有問題的網站進行嚴密的監控和追蹤,對不良網站及時查處、注銷;各部門相互之間還應加大預警信息溝通和可疑信息備案交流製度,長時間地建立一套完整的涉及部門職能、經濟預報、犯罪動態、法律宣傳的互聯網聯動係統,使各部門能在短時間內掌握最新動態,以有效預防和打擊侵權犯罪

上海“網絡社區”管理創新

對網絡社區管理的探索,也是社會建設新路徑的改革實踐

在上海采訪居委會幹部,他們和《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聊得最起勁的是他們上網的事兒。

楊浦區市光居委會社區幹部吳海生說,原來在居委會搞宣傳活動,動員半天,還要發毛巾、肥皂等獎品,也就能來個一兩百人。如今,他每天晚上都上網和社區的居民聊天,不知不覺中就把近期的居委會工作告訴他們了。這比以前挨家挨戶上門宣傳有效得多。

雍景苑社區居委會支部書記張潔告訴本刊記者,她上網後發現當版主有意思,結果征求社區論壇網民的意見,大家一開始有疑慮,後來經過發帖子講明自己的要求和主張,經過網上投票,才當上了社區論壇的版主。

張潔說:“我當了版主後,首先公布我的聯係方式,一有問題隨叫隨到,還經常在網上公布社區活動信息、節日問候。有一次,有居民在網上向我反映裝修擾民的事情,我回複說馬上處理,並立即請物業保安前去阻止,還自己跑過去製止裝修工人;全市範圍內治理群租問題時,有網民反映某樓某號有群租現象,我馬上與業主聯係,協調解決,晚上10點多又把情況反饋到網上。”張潔在網上被大家稱為“我們敬愛的大姐 ”。

發生在這兩位居委會幹部身上的“網事”,主要是源於上海去年開始探索的社區管理“雙版主、雙進入”模式:讓現實生活中的街道居委會幹部,成為所在社區業主論壇的版主,同時邀請虛擬社區中的版主到居委會和小區交流溝通。

上海市網宣辦副主任謝海光教授告訴本刊記者,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的“ 接壤”程度越來越高,虛擬社區的“社會性”日益凸顯,政府管理的難度也隨之加大。上海探索“雙版主、雙進入”模式,解決現實和虛擬社會之間的信息和管理不對稱問題,不僅破解了網絡社區管理難題,還搭建起為民服務的良好互動平台。

虛擬社區帶來管理難題

隨著網絡社區的蓬勃興起,血緣、地域、工作學習關係不再是人們結合在一起的惟一原因,人們更能因為興趣和價值觀的認同而以“群”的形式集結。去年全國網絡社區用戶1.05億人,網絡社區的用戶覆蓋人數已僅次於網頁搜索和博客,成為主流網絡應用之一。跟帖、發帖已經成為眾多網民上網的習慣,一個熱門話題可以引來數十萬評論;此外,通過博客展示思想,上傳圖片分享快樂,製作音頻、視頻並分享以秀出技術等行為日益增多,網民的網絡行為更為複雜化和個性化。

螞蟻網CEO麥田說:“新媒體,讓個人能夠在空前開放多元的虛擬社會中麵對整個世界;更重要的是,他能比以往更為方便而現實地為改變世界做些什麽。”

清華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介紹說,從早期的BBS、新聞組、留言版等單向度純文本社區,到各類聊天室,再到如今種類繁多的博客、播客(視頻分享)、MSN群、QQ群等,網絡的互動性逐漸凸顯,虛擬身份間的溝通越來越頻繁,“線上” 與“線下”互動的特征越來越明顯,一些重大事件發生後,能夠快速在網絡上形成“風暴”;而一些網絡言論迅速傳播後,又能馬上形成“線下”活動。近年來發生的“反CNN”、汶川地震的網上援助等公共事件中,網絡都起到了組織、策劃、推動的作用。

熊澄宇認為,由於網絡虛擬社區的人際關係較為鬆散、社區群體流動頻繁、人際互動的匿名性,以及徹底的符號化特點,傳統的上下級關係被“版主”和“蝦米”代替,在虛擬的“馬甲”背後,語言沒有禁忌,而且多用外界很難看懂的“圈群語言”,給有關部門的管理帶來很大困難。

探索“雙版主、雙進入”管理模式

謝海光教授說,近年來,一些由小區業主自發形成的網上業主論壇極為火爆,論壇“版主”們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如何加強對虛擬社區的引導與管理,更好地為民服務,引起了上海市領導的高度重視。在上海市委宣傳部的推動與指導下,上海市網宣辦開始研究虛擬社區的特征和管理模型,“雙版主、雙進入”就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的全新探索。

2008年8月,上海社區幹部網絡論壇版主培訓在楊浦區新江灣城社區正式啟動,參加培訓的新江灣城部分社區幹部成為上海首批社區幹部網絡論壇版主。此後,這個區300多個社區居委會的幹部也都接受了培訓。

培訓的承辦方東方社區信息苑總經理張潔介紹說,培訓除了培養社區幹部對網絡的運用能力外,還與搜房網等協辦方探索建立“雙進入、雙版主”模式,即現有的搜房網網絡版主通過培訓進入現實社區與社區幹部和群眾溝通交流,配合政府部門工作;社區幹部通過培訓進入論壇,與原來的版主合作,依照規則成為共同版主,共建共管網上家園。

本刊記者了解到,原來的居委會幹部主要在網下開展工作,通過培訓後,他們進入到論壇中與虛擬社區中的居民對話;原來的版主則被帶到現實社區裏,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社區情況,熟悉社區工作。搜房網在上海有6000個業主論壇,都是開放性的,話題豐富、內容複雜。有了“雙版主、雙進入”模式,有關部門再不需要剛性的調整手段,而是主動走進虛擬社區,引領和主導社區意見。

本刊記者采訪了解到,新江灣城街道的9個社區的業主論壇全部實施“雙版主”模式。這些論壇總計發帖達32萬多條,單帖平均回複量為10個。經過培訓後,這個街道80%以上的社區幹部都上網了,每個居委會都有負責人成為社區網“ 版主”,平均每周發帖10個,每天上社區網2小時左右,街道將此作為新時期“串百家門、知百家情”的黨務一線工作法的新途徑。

上海的探索解決了以往難題

本刊記者采訪了解到,“雙版主、雙進入”模式自去年8月試行以來,取得良好效果。

新江灣城社區(街道)黨工委書記蔡祺龍說,“雙版主、雙進入”模式實現了“虛擬的網絡、真實的心”。網絡雖然是虛擬的,但正因其匿名性,老百姓才更願意將心裏話講出來。用好這個平台,能直接聽到百姓的心聲、了解群眾的困難,幫助百姓合理、合法地表達訴求,有針對性地做群眾的思想工作。

虛擬社區的網絡版主“吉米外公”告訴記者,實行“雙版主、雙進入”後,他與居委會工作人員定期舉行聚會,了解到很多社區工作,消除了原來的一些偏見和誤解,在網上也能更理性地引導網民看待一些問題。有關部門也依靠他在網民中的威信解決一些問題,使他感受到自己的社會價值。

北京社科院首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研究所副所長袁振龍說,在當前社會矛盾有所增加的情況下,及時、妥善化解基層矛盾尤為重要。由於小區業主論壇的日漸活躍,有關部門的管理重點也應轉到網絡上來。這方麵,上海的“雙版主、雙進入” 模式是一個有益的探索。

本刊記者了解,上海市委對利用網絡開展集中民意、匯集民智、為民解憂、倡導和諧文化的這種探索非常重視,今年將在全市鋪開相關的培訓和“雙版主、雙進入”的工作模式。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