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工: 回歸的人群 大旱時期的西瓜淘金夢(圖)

來源: anakin 2009-02-10 10:48:16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8417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anakin ] 在 2009-10-22 10:24:1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 核心提示

曾經,外出打工,是安徽泗縣墩集鎮農民改變自己命運的重要途徑,而一場經濟危機,又讓他們回到了自己的原點。隨著建築工地的停工,工廠的裁員,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再次成為農民。

經曆了打工“洗腦”的他們,歸鄉後又將目光投向了自己曾試圖掙脫的土地。不同的是,以前是耕耘糊口,現在的期待是創業:土裏淘金。

墩集鎮返鄉農民工,自發成立了大棚西瓜種植組織,統一貸款,統一采購,進行著高效農業生產的探索。而過程中,農民靠土地創業的薄弱環節也充分體現:改善農業配套基礎設施、進行政策引導,給予技術與資金的扶持,成為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5702/1570283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西瓜協會的農戶常常在一起聊天,共同的話題將他們拉近。本報記者 郭鐵流 攝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5702/15702859.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牽頭人孫保來掌管著小組的公章,雖然很少用得著他還是很願意向人們展示。本報記者 郭鐵流 攝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5702/15702880.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2月6日,一戶農民在自家的大棚內施肥,這個大棚預計將有1萬多元的產值。 本報記者 郭鐵流 攝

幹旱還在持續,枯黃在蔓延。

目睹了自家麥田裏青綠色的逐漸消失,安徽泗縣墩集鎮小孫莊,37歲的孫保來心急如焚。

孫說,最多半個月,再不見水,麥子就會幹死,這片土地上將寸草難生。

更令孫保來上火的,是他正在搭建的4畝西瓜大棚,這可是他返鄉創業的項目,而培育、種植瓜苗更需充足的水。

“如果瓜苗不能在半個月內下地,就錯過了種植的最好時機,再搞大棚種植就沒有意義了。”2月5日,孫保來憂心忡忡。

還讓他憂心的是,他領導的西瓜協會已轟轟烈烈地開始采料、施肥、建大棚、育苗了,但鎮裏給架電、打機井和修路的承諾,依然沒有消息。

如果沒能通電出水,“苗種下去很快就旱死了,大棚種植將成為笑談”。

在孫保來看來,如果沒有得到政府的支持,這次創業肯定會失敗,最終,“村民連政府的貸款都沒能力還的”。

突然“回歸”的人群

勞務市場的民工越來越多,活兒越來越難找,去年10月,孫保來回到了小孫莊

在回村搞大棚西瓜之前,孫保來在江蘇昆山的建築工地打工。

他是個小工頭,帶了十多名民工,苦力出得少,日子過得也還滋潤。

到2008年9月的時候,孫保來發現,許多建築工程停工了,然後他注意到,製衣廠、鞋廠等工廠的工人開始失去工作,勞務市場的民工越來越多了,而活越來越難找。

隨著活兒難找,工資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打工者開始返鄉。

一名在工廠務工多年的老鄉告訴孫保來,這是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一個月後,他對這個嶄新的名詞有了切身感受———建築工地的老板告訴他,工程沒有資金了,隻能停工,所有的工人都要遣散。

於是,10月的時候,孫保來回到了小孫莊。

他發現,已經有大批在外務工者回村了。而往年,打工的人都是春節將至了才回。

孫保來的分析是,村裏出去打工的人,大多初中以下文化,多數做的是建築、服務方麵的工作,金融危機一爆發,這些行業最早受影響,他們也自然最早失業,或者收入大受影響:“本來一年能掙一萬多元,因為危機可能也就六七千元了。

墩集鎮地處蘇皖兩省交界,3.4萬人口,有10萬畝耕地,是個典型的農業鎮。

小孫莊的老村長孫保良稱,全村185口人,常年在外打工的人數約130人,打工者人均年收入6000元到1萬元,占其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二強。

去年年底,這些打工者多數早早回到了家鄉。

回到村裏的打工者,他們預料到來年的打工生活不會好過,於是重新開始了對土地種植的思考。

與從前不同的是,多數人手裏有些積蓄,而外出打工又增長了見識。

一年的昆山打工生活,讓孫保來手裏有了8000元“資本”,他對土地的新思考是,以前種地靠天吃飯,農業基礎設施落後,如今要搞高效農業,應該收入會高。

“水”陰影下的基礎改良

曾經,缺水在孫保來心裏留下了陰影,改善基礎設施,水的問題首當其衝

發展高效農業,孫寶來首先想到“基礎設施”的問題,首當其衝的是水。

小孫莊水資源匱乏,水井越打越深,水卻越來越少,遇旱情聽天由命,汛期時又受洪澇影響。

孫保來心裏有缺“水”留下的陰影。2004年時,打工回鄉後他就曾想創業,買了1000多隻鴨和鵝、20頭豬,結果動物飲用水無法保障,最後因缺水病死了很多,“血本無歸,又打了兩年工才把賬還清”。

要想“土裏淘金”,必須治水,這是老村長孫保良多年來就有的想法。

孫說,村裏人都被旱澇害得很苦,以前一直想挖一條水渠,但一是沒錢,二是村裏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了,挖溝、鋪路的活兒找不到人幹。

去年6月,孫保良曾雇來挖掘機準備挖排水渠,但村裏隻能找到4名年齡在60歲以上的男村民,最後隻好作罷。

去年10月下旬,在外打工的人陸續返鄉後,孫保來找到孫保良商量挖溝鋪路的事。想沿著全村450畝耕地挖一條排水渠,再鋪一條貫穿全村的石子路。

村裏有多年種植蔬果的傳統,但因旱澇頻繁而收成不定,另一方麵,道路不暢,陰雨天根本不能走機動車,蔬菜水果運不出去。

“解決了水和路的問題,種地也能賺錢”。孫保來和孫保良開始挨家遊說。他們得到了村民的響應。

孫保良說,大家以前種地窮怕了,致富的決心很大。

到2008年12月底,村裏終於挖成了一條長數公裏的排水渠,鋪成了一條村級公路。“有錢出錢,沒錢出力,村民自發完成了這兩項工程”孫保良稱。

孫保來認為,改善基礎配套設施後,發展高效農業,重要的是變革傳統的種植習慣。

他的思路是,規模發展蔬果的大棚種植。

一個成功的樣本

目睹了曹二永的成功,孫保來決定也搞大棚西瓜,而且想搞出規模來

搞大棚種植,孫保來決定向搞了兩年大棚西瓜的曹二永取經。

曹二永,是小孫莊的西瓜種植能手,也是該村第一家大棚西瓜種植戶。

2002年,25歲的曹二永南下無錫打工,因沒有技術,隻能在建築工地幹小工,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月收入不足千元,“這都比種地強多了,但工程的活總是斷斷續續的,收入不穩定”。

2003年曹二永結婚,妻子所在的村莊多年來一直大棚種植草莓,在妻子勸說下,曹感覺到大棚種植是一條致富之路,不再外出打工,專心搞大棚。

當年曹二永搞了一畝大棚草莓,但並不順利,因為村裏隻他一家種草莓,沒有形成規模,客商不願上門訂貨,隻能運到周邊集市上賣。沒有條件保存,村裏交通不便,草莓很容易變質,價格一直很低。

當年,曹二永虧本一千多元。他又繼續外出打工了,到2005年底他攢了1萬元。再次回村後,曹二永改種大棚西瓜。他讓在北京做教師的姐姐郵寄了西瓜大棚種植的一張光盤和幾本書。

2006年搭建了1畝西瓜大棚,投資2000元左右,當年產值1萬多元。次年,他將西瓜大棚擴大為2畝。

孫保來目睹了曹二永的成功,決定也搞大棚西瓜,而且想搞出規模。

他聯係村裏的返鄉農民工,想統一搞西瓜大棚種植,“規模種植,可以建立品牌,外地客商願意上門訂貨,提高產出效率”。

在挖排水渠和修路兩件事上,孫保來的組織能力得到了小孫莊村民的認可。去年11月,他聯合曹二永和老村長,挨家找返鄉的農民工,解釋什麽叫金融危機,分析來年打工的不易,建議大家一起搞大棚西瓜種植。

曹二永作為“成功人士”,願無償給村裏提供技術培訓和指導。

孫保來他們的“串聯”得到熱烈響應。很快,曹二永那張“西瓜大棚栽培技術”光盤在村子裏流傳開,被村民借去反複播放。

“這張光盤徹底點燃了我們的創業激情,大家都想轟轟烈烈幹一場。”孫保來稱。

25個手印與西瓜協會

25戶村民聚到孫保來家,按了手印,“小孫莊西瓜協會”就此成立

有了創業的激情,也有了曹二永以及他那張光盤做技術保障,但小孫莊搞大棚西瓜,還麵臨兩個嚴峻的問題。

首當其衝的就是旱澇問題。

老村長孫保良說,以前也有人種西瓜,收獲時經常西瓜漂在水裏,要到水裏撈,而旱時又沒水無法保證灌溉。

盡管村裏已修了排水渠,但隻能保證不受水淹,灌溉水,卻成問題,而搞大棚離不開水。挖一口機井約需4000元,有了機井後還需要電,以電抽取水。

挖井,架電都需要錢,架棚、育苗需要錢,而村民們沒有充足的啟動資金。

這是孫保來他們的大棚事業麵臨的第二個問題。

為此,孫保來去找了父母官,墩集鎮黨委書記盧書君。他說小孫莊20多戶農民想集體搞大棚西瓜種植,急需資金,做好水、電、路的配套建設,希望政府能幫助解決。

基層水利官員出身的盧書君,對孫保來的想法大為讚賞,他承諾啟動資金他去縣政府跑,水、電、路的問題鎮裏解決,“讓農民放心搞”。

盧書君建議,要大規模搞大棚種植,可成立一個協會,便於向政府申請貸款,能享受相關政策扶植,還可有組織地參與生產和市場競爭,能提高種植戶的經濟效益。

2008年11月底,被村民自發推薦為生產隊長的孫保來,與孫保良、曹二永召集全村村民開會,通報了盧書君的承諾,並提出建“西瓜協會”。

12月14日,25戶村民聚集到了孫保來家,“墩集鎮小孫莊西瓜協會”正式成立。孫保來是會長,曹二永任技術組長,孫保良任顧問。

25戶村民都按了手印,保證自己搞大棚生產的決心,他們中22戶是返鄉農民工。

孫保來還讓每個會員交了100元會費,作為學習經費,“搞大棚,不能沒有技術,曹二永一個人也忙不過來,我們要買許多這方麵的光盤和書籍,還會請一些農技師來給我們講課。”

盧書君書記曾向孫保來他們說,春節後會幫助請一個農業大學的大學生給他們做技術指導。

2009年1月底,墩集鎮政府還為小孫莊的大棚西瓜在工商局申請注冊了商標———蜜戀牌西瓜。

孫寶來說,協會一成立,他就聯係了許多超市,他們都承諾會訂協會的西瓜。這讓他充滿期待。“縣長都來考察過,承諾一定為我們村修一條柏油路,用來向外運西瓜”。

啟動“西瓜”的資金

有了政府的貸款,又經曆了集體“采購”,孫保來充滿信心:15天,瓜苗下地

“去縣裏跑了10多趟,終於從財政局爭取到一筆20萬元的扶貧低息貸款。”鎮書記盧書君說,這筆貸款將全部用於小孫莊大棚西瓜的種植。

每畝貸款限額7000元,年利0.6%,還款期限1年。盧書君認為,這筆貸款可在小孫莊循環用於大棚西瓜的發展。

對於這筆貸款,盧書君要求孫保來他們成立了一個“互助資金項目領導小組”,職能是初步接受村民的貸款申請與篩選申報,監督村民的貸款使用,敦促貸款的回收。孫保來被鎮政府任命為組長,小組還設立了會計、監督員。

12月29日,孫保來到泗縣公安局申請刻製小組的公章,辦事人員告訴他,農民來刻這種公章,聞所未聞。

拿到了公章,孫保來感覺責任重大:“長這麽大,第一次自己掌握公章,也第一次體會什麽叫責任。”

小組最後向鎮裏申報了11戶29畝大棚,其中孫保來申報了四畝,曹二永申報了7畝。孫寶來說,其實交貸款申請的特別多,但考慮了兩點,一是貸款資金有限,隻能先發展一批人,這樣風險低些,另一點是,想貸款做他用的,不考慮,隻能是用於大棚西瓜種植的。

為了不讓大棚貸款被挪做他用,在孫保來建議下,財政所從貸款中扣下了每戶建大棚的設備錢,由小組統一購置材料。

近年關的時候,孫保來、曹二永一行人奔赴江蘇、天津采購大棚設備,“為了省錢要找廠家磨價,我們買不起西瓜苗,隻能買回種子,自己看著光盤學著育苗。”

孫保來認為,如果資金充足可以購買外地溫床培育好的瓜苗直接下地,“每棵要5毛,太貴了我們買不起,現在是各家都在曹二永的指導下,建起了瓜苗的溫棚。”

“時間太緊了,錢發到小組都進入1月份了。搞大棚年前最合適,越晚越影響產值,跟普通的種植就沒什麽區別了”曹二勇有些憂心。

而孫保來擔心的是,大家沒搞過大棚,育苗也是第一次,一旦失敗了,後果不堪設想,“本來想集中建一個大的育苗棚,但大家思想並不統一,也沒這麽大塊的公共用地,最後還是決定各戶自主經營”。

2月5日,孫保來在家搭建育苗棚。村裏大棚修建需要將鋼管彎曲並焊接,打工時學習到電焊技術的孫保來,設計了一個土製彎曲器,把廢棄的車輪鋼券用到大棚上,“僅此一項,每個大棚可節省500元左右”。

“頂多15天,瓜苗肯定能下地了。”孫保來充滿信心。

創業路尚欠“東風”

“瓜苗下地就搞定水井”“沒有水井怎麽種苗”———政府與村民,僵持的邏輯

大年初九,2月3日,小孫莊29畝大棚已基本建好。

大棚和瓜苗都沒問題了,村民的熱情也已充分被調動。每天都有十多人到曹二永家的大棚現場學育苗、插秧、管理。

曹家那張光盤,已刮痕累累,還是被一遍遍借走學習。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水。

曹二永提醒孫保來,若沒水,瓜苗沒法下地,而若半月內瓜苗還沒種下去,大棚就沒意義了。

29畝大棚至少要6口機井,還要鋪設電線。但一直未見鎮上有動靜。

孫保來和曹二永心急火燎去找鎮書記和鎮長,希望能盡快落實水、電的承諾。

鎮裏說,正向縣裏申報資金,瓜苗下地前,肯定會解決這些問題。

鎮財政所春節後到村裏檢查,說“瓜苗怎麽還不下地”?村民說,水井都沒修,瓜苗下地肯定瞎了。

財政所的人說,項目資金還沒到位,也沒辦法。

孫保來他們又找鎮供電所,希望先向大棚通電,所長說,已將小孫莊電網改造規劃上報了,等待批複中。

老村長孫保良說,以前種地不賺錢,許多人家都將土地包給了別人,價格很低,一度還拋荒,今年不好打工了,又聽說政府準備改造村裏的水電,很多人找到他,想承包土地,搞規模化種植。

不過,有的返鄉者節後見鎮裏承諾的水電工程沒進展,又再次外出找工作了。但多數小孫莊的村民依然信心十足,“政府都給我們貸款了,支持的決心非常大,鎮幹部都公開承諾了,總不會忽悠我們。”

孫保來卻沒有十足的信心,如果水電問題不能及時解決,“我們的大棚創業肯定失敗,別說致富了,可能連貸款都還不上。”

孫保來說,自從29畝大棚建好,許多縣領導都來視察過,並要在全縣推廣小孫莊經驗,其他鎮的幹部也都來學習,稱這是“民生工程”。

而在孫保來看來,真正能給老百姓帶來實惠,才是講‘民生’,“現在對我們來說,能盡快多給我們打兩眼井、通上電,解決大棚種植的最現實困難,這才是重視‘民生。”

政府的意識與難處

對於大批農民工返鄉,鎮書記盧書君認為,“這可能是個機遇,但一定是個難題”

2月2日,墩集鎮書記盧書君說,鎮政府財力有限,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有些力不從心。

“我坐的車都已報廢多年了,鎮裏沒錢換,鎮政府欠幹部工資達10多萬元了。”

對於小孫莊鎮大棚的水電問題,他說政府一定能夠幫助解決,但需要一個走程序的過程。他稱,年前鎮裏已向縣財政申請扶貧資金50萬元,用於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但是,“墩集並不隻有一個小孫莊需要改善”。

他介紹,2008年金融危機後,墩集鎮有大批在外的農民工返鄉。

“前些年,都是江浙一帶的老板主動給我們打電話要人,或直接到鎮上招工,大年初二車站就全是外出打工的人,今年到了初十也隻是有零星外出的,很多人呆在家裏觀望。”

這部分人麵臨“做什麽”的問題,許多人再次將眼光投注到農業。

盧書君說,能有錢辦工廠的農民工,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人還是要小本經營,從事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進行高效農業生產是條現實的路子。”

小孫莊的西瓜協會,在盧書君看來是個好的思路。

“集約發展高效農業,便於統一管理、經營,能提高單位農業的產值,這次民工返鄉可能是個機遇,但一定是個難題。”盧書君說,發展高效農業,勢必對農業基礎設施提出更高要求,但現有水利設施少而陳舊,道路也不通暢,無法保證農業發展。

盧書君稱,就鄉鎮而言,軟硬件的服務都亟待改善,例如目前的農業科技服務站,資金短缺力量薄弱,缺乏技術人才,更缺少對農業高新技術的引進和新產品的開發。

“我們鼓勵農民成立協會,進行高效農業的規模生產,是個明確的思路,現在的問題還是缺錢。”盧書君稱,因有限的財力,政府“隻能做好服務工作”。

到2月8日,幹旱仍在繼續。

孫保來他們,依然等待解決創業路上“水”的問題,“或許一場春雨會比政府的承諾來得更快”。孫保來有些焦躁了。

孫保來個人一共貸款2.8萬元,又借了親戚朋友一些錢,“如果失敗了,我將一無所有。”更重要的是,作為西瓜協會的牽頭人,“現在壓力特別大,是我鼓動大家創業的,不能讓他們承受失敗”。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