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發文肯定“山寨春晚”
因為轉播上的意外,曾吊足全國人民胃口的“山寨春晚”大部分人沒能看到。昨天,新華社特別發文,以《“山寨春晚”衝擊波》為題,肯定了這台“山寨”晚會。
文章讚揚山寨春晚“平民氣息濃厚,像一次普通百姓嘉年華”。
文章提到,整個“山寨春晚”,從主持人到100多名演員全部來自普通百姓,沒有一個大腕兒、明星。3個多小時的演出分別由小品、歌舞表演、民間絕活等節目組成。當然,其中諸如“千手觀音”等一些節目很明顯帶有鮮明的山寨特色。
文章說,從2008年的“山寨手機”到“山寨明星”,再到“山寨春晚”,它已經從一個名詞轉變為一種現象,一種文化現象。現在的情況是,一些侵犯知識產權的山寨產品遭到了普遍的批評和反對,而帶有草根性、大眾化、搞笑以及娛樂味道的山寨文化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寬容地接受了。
文章認為,滿足群眾文化參與的同時,“山寨春晚”悄然向主流文化靠攏。以四川阿壩茂縣27位羌族農民的表演為例,文章描述他們“穿的衣服大多是社會上捐贈的,有的樂器是從地震廢墟裏刨出來的。他們來表演節目是次要的,主要是想通過山寨春晚表達一個願望:感謝北京人民,感謝全國人民,感謝各國人民給予地震災區的救援,他們寧願借路費來感恩”。
文章轉述了一些學者對“山寨文化”的批評,但也提出,一些熱衷於山寨的網民認為,“山寨春晚”能夠把各種民間的經典的東西搬上網絡讓網民都能看到,中國有兩億多網民,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東西能夠讓大家了解到,那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