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吳思:血汗替換率:當代中國的人性計算

來源: Citra 2009-01-12 19:57:2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8360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Citra ] 在 2009-10-22 10:24:1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吳思:血汗替換率:當代中國的人性計算

一、血、汗、財的關係問題

1976年,我在山村插隊,生產隊建豬場,我給石匠們打下手,背石頭。一位30多歲的石匠問我:“你父親掙多少錢?”我說:“一個月八十七塊五。”當時我們隊的壯勞力每天掙三毛五分錢,八條壯漢加起來也沒一個普通的行政18級幹部掙錢多。 ( http://www.tecn.cn )
石匠瞪大了眼睛問道:“幹什麽一個月掙那些錢?”我說:“不幹什麽,開會,看報紙,學文件。”
他搖了搖頭,自言自語道:我什麽時候能掙八十多塊錢!下井挖煤能掙五六十塊錢吧?他媽的,要是一個月掙五六十,天天吃肉,痛快幾個月,哪怕大煤塊子砸死我! ( http://www.tecn.cn )
我一直感覺這位石匠自私。聽了這番感慨,心下大惡。聽他的意思,為了吃好喝好,他寧願冒死拚命,用流血代替流汗。我認為他有殺人搶劫的傾向。 ( http://www.tecn.cn )
血汗替換的心思其實不難理解。每天單調辛苦的勞作,還吃不飽,一天到晚腦袋裏的念頭都圍繞著吃打轉。在這種情況下,痛痛快快大吃大喝的欲望、求生畏死欲望、逃避辛勞的欲望,等等,彼此衝突,上下翻滾,催生出各種衝動和幻想。消磨這些衝動和幻想需要長久的歲月。山村生活不過一年半載,我在自己的內心活動中,也發現了血汗替換的變形:我越來越頻繁地幻想中蘇戰爭爆發,成為戰爭英雄,成為遊擊戰士,或在什麽突發事件中轟轟烈烈大幹一場,擺脫艱辛乏味的勞作。 ( http://www.tecn.cn )
那麽,在生存資源、辛勞程度和死亡風險三者之間,到底存在什麽樣的關係?這個問題在我心中模模糊糊地存在了30年。完成《血酬定律》[1]和《彎腰下跪:命-財關係曲線》[2]之後,混沌狀態逐漸澄清,我終於有能力把模糊的感覺變成簡明的問題:生命與生存資源如何交換?作為生命付出的血與汗,彼此如何替換? ( http://www.tecn.cn )

二、血汗替換率的計算公式

為了獲得等量的生存資源,賣力還是賣命?流一時血還是流多年汗?這個問題幾乎同人類曆史一樣悠久,也是人們至今仍然麵對的重大選擇。所有的財產犯罪,撇開道德考量之後,最終都要經過這道計算。 ( http://www.tecn.cn )
在日常生活中,獲取生存資源往往有賣力和賣命這兩個選項,並以不同的比例混在一起供人們挑選。例如死亡風險較高的井下挖煤作業和風險較低的土木建築工程,辛勞程度差不多,死亡風險和工資收入卻有明顯差別。僅僅這兩個行業之間的選擇,就涉及到上千萬中國勞動者的人生計算。 ( http://www.tecn.cn )
那麽,他們是如何計算的?辛勞程度與死亡風險之間存在什麽樣的替代關係?
在現實世界中,上千萬中國的農民工可以用兩種方式掙到1.67萬元人民幣。
1、賣力,做苦工1.83年。2003年,中國20個省市自治區的房屋和土建行業的人均年報酬為9125元,掙1.67萬元需要1.83年,即一年零十個月。 ( http://www.tecn.cn )
2、賣命,更準確地說,就是折壽1年。
2002 年至2003年,中國挖煤工人的年度死亡率比建築工人高出3.89‰,年收入也高出2578元。這意味著1‰的死亡風險獲得了662.7元的補償,1%的死亡風險獲得了6627元補償,100%即全部預期壽命獲得66.27萬元的補償。對於現年30歲,還有將近39.63年預期壽命的中國男人來說,每一年的預期壽命價值1.67萬元。[3] ( http://www.tecn.cn )
由於賣命與賣力的這種替換關係在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我們可以確立一個等式:16700元(年命價)=1.83 x 9125元(年工價),年命價與年工價之比為1.83。我把1.83這個數值稱為血汗替換率。 ( http://www.tecn.cn )
抽象地表達:血汗替換率=年命價/年工價。以H表示血汗替換率,以M表示生命年的價格,以G表示做苦工的年收入,字母表達式為:H=M/G。 ( http://www.tecn.cn )
我們用這個公式計算一下美國工人的血汗替換率。
美國人對生命年的估值,醫療保險專家戴維·德蘭諾夫給出的最低價是10萬美元。時間在2002年左右[4]。該年度美國製造業的平均年薪為56606美元,套用血汗替換率=年命價/年工價(H=M/G)的公式,他們的血汗替換率為1.77。 ( http://www.tecn.cn )
采用中國煤礦工人血汗替換率的計算口徑,也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
1980 年左右,維斯卡西[Viscusi]算出美國從事極端危險職業工人的命價不到100萬美元[5],當時美國製造業的平均年薪為14194美元。假定從事“ 極端危險職業”的美國人平均年齡和中國煤礦工人同樣為30歲,預期壽命同樣還剩39.63年,命價為100萬美元,那麽,他們每個生命年的定價為 25233美元,血汗替換率是1.78。中國建築業農民工的工資大約隻有美國同行的1/50,二者血汗替換率的差距卻不足3%。 ( http://www.tecn.cn )
這到底是什麽意思?這個公式有哪些人生和社會涵義?

三、貪生怕死與好逸惡勞的強度對比

為了獲得一定量的生存資源,付出辛勞或生命的代價,這其實是對人生的各種需求或內心欲望的計算與比較。血汗替換率所涉及的僅是其中兩種,即所謂貪生怕死和好逸惡勞。從積極的方麵看,這兩種欲望是對長壽和安逸的追求;從消極方麵看,則是對死亡和辛勞的規避。 ( http://www.tecn.cn )
這兩種傾向天然地存在於人們的心中,而且有不同的強度,其強度也是可以量化比較的。
血汗替換率1.83的含義是:在其他條件一樣時,人們對1年壽命的渴望,相當於對1.83年安逸的渴望。人們對折壽1年的畏懼,相當於對辛勞1.83年的畏懼。如果都以生命的最後一年為單位,那麽,人們第一怕死,第二怕苦,怕死強度是怕苦強度的1.83倍。 ( http://www.tecn.cn )
對於當代中國的農民工來說,每個工作日往往超過11個小時,很少有節假日。假如辛勞強度體現為勞動時間的長度,那麽,11個小時的1.83倍約為20個小時。如此苦熬,幾無人生之樂,即便沒有“過勞死”,“是活還是死”也會成為值得鄭重考慮的問題。 ( http://www.tecn.cn )
作為人類的天性,“好逸惡勞”的強度大概是遞增的,每日勞動強度越高,厭惡程度也越高。高到一定程度就會感覺生不如死。但好逸惡勞又是有底線的。國外研究表明,每周通過鍛煉消耗 2000卡的熱量,人類就可以保持健康,延年益壽。這意味著每周消耗2000卡的體力活動是“好逸惡勞”的底線。這個活動量大約相當於每周6小時散步或3 小時慢跑。運動量一旦低於這個水平,人類天性就應該把體力活動當作收益和享受,而不是成本和辛苦。這是造化對我們這個物種的規定。 ( http://www.tecn.cn )
我不清楚1.83這個數值是否適用於其他社會階層、其他時代和其他國度。這需要大量的統計和比較。美國高危工種工人的血汗替換率大概是1.78,他們似乎不如中國工人怕死,但比中國工人怕苦。不過,這個兩個數值的差別太小,計算未必精確,外部的影響因素也不同,很難從中得出可靠的結論。 ( http://www.tecn.cn )
無論如何,血汗替換率1.83可以幫助我們推測上千萬中國煤礦和建築工人對謀生策略的選擇。這個數值代表了一種血汗均衡,賣命與賣力的均衡。一旦均衡被打破,社會就可能發生動蕩。 ( http://www.tecn.cn )
從理論上說,應該存在一種全社會範圍內的邊際血汗替換率。它是由在邊際上的人的血汗替換率決定的。其他人的血汗替換率分布兩邊。它是一個均衡點,由“賣力”和“賣命”的行業對人力的需求決定。人為地改變這一比率,可能會導致某一行業的勞動力供給過剩或短缺。[6] ( http://www.tecn.cn )
假設煤礦工人的死亡風險補償從每個百分點6627元提高10倍,也就是說,過去下井挖一年煤,比在建築行業打工多掙2578元,現在,死亡風險照舊比建築工人高3.89‰,卻可以多掙25780元。僅此一項,就是建築工人年收入9125元的2.8倍。可以想象,在這筆重金的刺激之下,進入煤炭采掘行業的人數必將大幅度增加。 ( http://www.tecn.cn )
反過來說,如果年工價降至原來的十分之一,年命價不變,在建築工地上辛苦一年才掙912元,隻有井下挖煤的風險補償2578元的35%,那麽,賣力的人們將大批湧入賣命色彩較濃的群體之中。 ( http://www.tecn.cn )
暴力搶劫之類的犯罪也是賣命。如果不考慮道德良心的因素,或者賦予道德良心一定的估值,便可以推出一個結論:隨著賣力收入下降,或者賣命收入提高,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暴力搶劫之類的犯罪將隨之增加。相對原有秩序,血汗均衡向有利於流血拚命的方向傾斜了,整個社會的暴力濃度必將隨之提高。 ( http://www.tecn.cn )

四、個人偏好和價值觀的影響

這裏算出的血汗替換率的具體數值,僅僅反映出2003年中國煤礦工人的生活環境和選擇偏好。
人們的個性和偏好不同,價值觀念不同,血汗替換率也應該不同。很多軍人都知道,一些士兵在戰場上很勇敢,平時卻怕苦怕累。讀讀著名將領的傳記,看看刑事犯罪的案例,不難發現一種厭惡勞動卻勇於冒險的人格類型。如果能找到統計數字,我估計這類人的怕死強度就不到怕苦強度的1.83倍,或許能低至1.5甚至1.3倍。他們對吃苦的恐懼和對死亡的恐懼差不多。 ( http://www.tecn.cn )
有這種玩命性格的人,往往在亂世最先出頭,大顯身手,甚至成為貴族。同樣,高風險行業本身也像一麵篩子,進入采煤行業的工人,可能比進入建築行業者更膽大,更不怕死。他們能接受的血汗替換率應該小於或等於1.83。建築行業的工人之所以不冒險多掙那2578元,除了職業選擇的成本和機會之外,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他們樂於接受的血汗替換率大於1.83。他們比較惜命,或者更不怕苦。 ( http://www.tecn.cn )
許多民族的曆史上都有一些暴力集團,無論是土匪、海盜還是貴族,特別崇尚掠奪,頌揚流血,卻蔑視生產勞動。這種價值觀也能降低血汗替換率,有助於培養玩命性格。 ( http://www.tecn.cn )

五、生存資源與生命付出

本文一直假定以血汗換取的生存資源的數量不變,並在此前提下討論了血汗替換關係。現在引入一個新變量,即生存資源的豐裕程度,或曰收入水平。引入新的變量之後,就出現了生命與生存資源的交換關係問題,血汗替換不過是生命付出的不同形式之間的替換。 ( http://www.tecn.cn )
我在《彎腰下跪:命-財關係曲線》一文中討論過生命與生存資源的交換問題,並根據生命與生存資源的關係,按照豐裕-稀缺的排列順序,劃分出三種境界[7]。 ( http://www.tecn.cn )
在生存資源非常豐裕的情況下,人類繼續掙取生存資源的動機越來越弱,他們將從“身為物役”的狀態中逐步解放出來,進入相對自由的境界。這時候,人們既不肯為錢拚命,也不肯為錢辛勞,生命與生存資源之間的矛盾最為緩和。他們可能為了某種精神追求吃苦冒險,也可能為了金錢所代表的榮譽而吃苦冒險,卻不肯為了金錢所代表的生存資源而吃苦冒險。他們不缺這個。這是神仙般的境界,在此不展開討論。 ( http://www.tecn.cn )
在生存資源非常稀缺,溫飽難以維持的情況下,生存資源繼續減少,意味著生存本身受到威脅。為了不多的生存資源,人類可以吃大苦,冒大險,生命與生存資源的衝突最為激烈。這是緊急求生的境界。這時候,通過正常勞作往往難以獲得生存資源,因此流血拚命的行為更為常見。流血拚命的計算是:拚死的風險與餓死的風險孰大孰小,如何爭取生存機會最大化。我用血酬定律討論過這個問題。 ( http://www.tecn.cn )
在生存資源不豐不歉的溫飽-小康境界,人們給多少錢幹多少活,生命支付與生存資源收入呈正比關係。經濟學中的勞動供應曲線描述了這種關係。不過,勞動供應曲線關注的是勞動付出與工資收入之間的關係,並沒有涉及生命的付出。恕我孤陋寡聞,尚未見過經濟學或其他學科討論過這個問題,但在現實生活裏,即使在溫飽-小康境界中,在血酬定律討論的緊急求生境界之上,賣命現象也是很常見的。 ( http://www.tecn.cn )
為了方便討論,先講一個礦工老徐的故事。2006年6月3日《京華時報》上有一條消息:“暴利驅使村民冒險盜采北京門頭溝煤礦”,消息寫道: ( http://www.tecn.cn )
昨天淩晨4時30分左右,記者在山腳下見到了坐在路邊石頭上抽煙的礦工徐廣(化名)。老徐說,他在此已經幹了10多年,他有3個孩子,大兒子今年上大二,另兩個孩子正在上高中。“地裏刨出的那點錢根本供不起孩子上學,隻好出來挖煤。” ( http://www.tecn.cn )
老徐聽說了有兩個人剛剛因采礦而死亡的事情,他說:“挖煤就是用命在賭博,以前我總是衝在挖掘的最前頭,現在我也不那麽拚了,太危險。等孩子們上完學,我準備回老家種地去,收入雖低,但不擔風險。” ( http://www.tecn.cn )
由此看來,老徐可以選擇兩種生活。一種是高付出-高收入,另一種的低付出-低收入。他願意選擇低付出-低收入,回家種地過安生日子。但三個孩子上學開銷太大,隻有高收入才能支撐,於是他被迫選擇高付出-高收入的生活。高付出之中又有賣力和賣命的選擇,賣力所得不敷使用,冒險賭命就成了無可奈何的選擇。這種情況是選擇主體在不同生命階段的不同需求造成的。一個獨自支撐較大家庭的家長,在家庭義務解脫之前,個人的高付出是必須的。 ( http://www.tecn.cn )
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假定某人沒有孩子,卻吃喝嫖賭揮霍無度,他的嗜欲迫使他進入高收入-高付出狀態。如果勞動收入不足以支持這種生活,或者當事人好逸惡勞,好勇鬥狠,冒險犯罪就成為最有可能的選擇。 ( http://www.tecn.cn )
在溫飽-小康境界中,到底是高付出-高收入好呢,還是低付出-低收入好?這本是無所謂好壞的個人偏好,但這種偏好容易受到社會流行價值觀的影響。 ( http://www.tecn.cn )
世俗社會往往讚揚高入高出的高均衡,其中的原因之一,大概是高均衡的選擇者對其他社會成員比較有利,他們的親友可以沾光。低均衡者的親友卻難以沾光。試想一下,陶淵明的親友是願意他當隱士呢,還是願意他當縣令呢? ( http://www.tecn.cn )
陶淵明所代表的低出低入的低均衡,在世俗價值體係中一直不是主流,但始終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古詩雲:“將軍鐵馬夜渡關,朝臣侍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來名利不如閑。”這首詩可以體現此派的偏好。當然,這首詩的算法有問題。高入高出的高均衡,對比低入低出的低均衡,應該是各有長短,這首詩卻故意以長比短。一般說來,在既定的付出-回報格局中,要享受八分豐裕的物質生活,就要付出八分的辛勞。隻付出三分辛勞,隻好享受三分物質生活。在溫飽-小康線境界裏,這兩種選擇大體是等價的,即8/8=3/3。詩人用文武官員的辛苦對比僧人的悠閑,卻不提官員的富貴和僧人的清苦,明顯有個人偏向。 ( http://www.tecn.cn )
總之,生命付出的總量與生存資源的豐裕程度有關。生命付出中的血汗比例,則取決於對生存資源需求的數量和迫切性,以及可供選擇的獲取手段。對生存資源的需求,除了受生理因素影響之外,也受到生命不同階段的任務和社會價值觀的影響。 ( http://www.tecn.cn )

六、全生模型

以上計算,將人生簡化為付出和收入的關係,又將付出分作賣命和賣力兩類,並算出了特定條件下的兩者關係。實際上,人生要廣闊複雜得多,問題是如何建立一個可量化的分析模型。 ( http://www.tecn.cn )
《呂氏春秋·貴生》篇引用子華子的話說:“全生為上,虧生次之,死次之,迫生為下。”這是一種包含了正負數的人生計量框架。 ( http://www.tecn.cn )
“貴生”篇解釋道:“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謂虧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作者認為人生由六種欲望組成,根據這些欲望的滿足程度,人生可以算作“全生”和不同程度的“虧生 ”。“所謂死者,無有所以知,複其未生也。”作者把死亡看作回歸出生前的無知狀態,這相當於數軸上的零點。“所謂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獲其所甚惡者,服是也,辱是也。……故曰迫生不若死。”作者把六欲不僅得不到滿足、反而受到戕害的狀態定義為“迫生”,例如服勞役和受侮辱,認為迫生還不如死掉。這相當於數軸上的負數。負數的存在,可以解釋自殺現象和人們在酷刑下的選擇,有助於更深入全麵地理解血酬定律。 ( http://www.tecn.cn )
那麽,人類的六欲究竟包括什麽呢?“貴生”篇沒有一一列舉,但在解釋“迫生”時提到了“服是也,辱是也”。服是從事勞作的意思,有受強製和被驅使的涵義,於是成為肉體和精神雙重勞苦的付出。辱則是純精神的東西,即自尊和榮譽遭到踐踏。 ( http://www.tecn.cn )
給《呂氏春秋》作注的東漢高誘,把六欲解釋為“生、死、耳、目、口、鼻”,竟然不提“貴生”篇作者提到的“服”和“辱”,還把生與死並列為人類的欲望,在訓詁和邏輯方麵未免欠妥當。 ( http://www.tecn.cn )
孔子關於人類欲望的著名說法是:“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8]”再綜合《呂氏春秋》“貴生”篇和“適音”篇提到的欲望種類,六欲可以包括:一、飲食之欲,對食物的需求,維持生存之必須,要求更高一些則是“口之欲滋味”。二、男女之欲,即性欲,繁衍後代的要求。三、長壽欲。“適音”篇所謂“欲壽而惡夭,欲安而惡危”。四、安逸欲。“適音”篇所謂“欲逸而惡勞”。五、眼、耳、鼻等感官愉悅的欲望。六、尊榮欲,“適音”篇所謂“欲榮而惡辱”,進一步還可以擴展為精神領域的追求。馬斯洛所謂自尊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即屬此類。按照馬斯洛的說法,這類需求的重要性將隨著生理和物質需求的滿足而逐步提高。 ( http://www.tecn.cn )
佛家有著名的“六根”說,即“眼、耳、鼻、舌、身、意”,“身”應該可以再分為性欲、安逸欲、長壽欲和對適宜溫度的欲求。佛家的分類與上述中國各家頗為一致。 ( http://www.tecn.cn )
六欲的分類太粗,分上十類八類應該更確切。不過,如何分類,分作幾類,大可不必拘泥。各種欲望,都指向人類生存發展所需要的條件,這些條件也分別滿足著人類生存發展的不同需要。隻要給出一個無邏輯矛盾的分類體係,全生-虧生模型就不難建立。在此模型之中,人類行為的基本特征,就是追求全生值的最大化。這是貫穿自由境界、溫飽小康境界和求生境界,貫穿包含正負數的整個數軸的追求。 ( http://www.tecn.cn )
本文對血汗替換的計算,涉及到長壽欲和安逸欲之間的關係,即所謂“欲壽而惡夭”和“欲逸而惡勞”的強度比較。賣命和賣力所換取的生存資源,又可以分解為食和色,即對食物的欲求,以及與異性建立家庭並撫養後代的欲求,或許還可以加上眼耳鼻等感官獲得愉悅的欲求。生存資源正是滿足這些欲求的東西。於是,血汗替換和命-財關係都可以視為六欲之間的關係,可以一並納入全生-虧生的計量模型。除了“尊榮”一項僅在英雄夢和價值觀等文字中掠過身影,六欲中的五項已在模型中現身,並且呈現出“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困境。 ( http://www.tecn.cn )
這是典型的虧生之境。享受名利就要吃苦冒險,享受閑暇又難免單身茹素。六欲隻能“分得其宜”,不能“皆得其宜”。這種境況,正是溫飽小康境界的特征。 ( http://www.tecn.cn )
在生存資源非常豐裕的條件下,在人們從“身為物役”中得到解放的自由境界中,全生是可以實現的。人們以合乎造化設定的強度,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衣食無憂,各種需要都得到不過分也不虧欠的滿足,這樣的生活並不罕見。那些有足夠積蓄的人,那些從事著自己喜歡的工作並得到豐厚報酬的人,隻要不陷入縱欲之類的偏執,都有享受“全生”的條件。 ( http://www.tecn.cn )
在全生模型之中,不同種類的虧生年,例如饑寒的一年,勞苦的一年,目盲的一年,高位截癱的一年,都可以換算為不同成色的全生年。西方醫療保險領域的專家已經做過這方麵的調查測算。不過,“全生年”的概念,在那裏是醫療健康領域的“質量調整生命年”:完全健康的一年為1分,疲勞失眠的一年為0.82分,目盲的一年為0.5 分。[9]“全生年”則從生理健康領域擴展至人類生活的全部領域,其描述和解釋範圍也因此大幅擴張。“質量調整生命年”可以視為全生年中的健康部分。 ( http://www.tecn.cn )
血汗替換率1.83, 即1年折壽等於1.83年勞苦,可以按比例縮小,改寫為0.55年折壽等於1年勞苦。這個等式的意思是:中國煤礦工人給他們勞苦的1年打了折扣,認為他們的勞苦年是虧生年,虧掉了55%。如此勞苦的一年仍然值得活,但所值隻有無勞苦年的45%,即0.45年,不到五個半月。無勞苦年,盡管不等於全生年,不等於“六欲皆得其宜”,但有吃有穿有閑,不考慮需求層次提升造成的新變化,也很接近全生年的意思了。 ( http://www.tecn.cn )
據此標準衡量本文開頭提到的石匠,所謂“天天吃肉,痛快幾個月,哪怕大煤塊子砸死我,”確實顯得很過分。假如預期壽命還有30年,即使光吃不幹活,也應該“痛快十來年”,而不是“幾個月”。從全生總值的角度看,痛快地活十三四年,與辛勞困苦地活30年,在算術的意義上是等價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體現了不同的性格偏好。石匠的偏好如此極端,大概隻是隨口說說,並未當真。當時剛開春,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口腹之欲恐怕大受虧待,於是大肆喧鬧,容易讓人給出超過本分的估價。 ( http://www.tecn.cn )
倘若把六欲比作人性國度中的幾個省份,這個國度及其下屬各省市縣都有自己的領域疆界,有自己大體確定的“分”。不同的欲望既有常度,又隨著虧欠或滿足程度的變化而收縮或擴張。先賢用“性分” [10]一詞描述人性國度中的這些領域,順著這條思路,我們可以用這個概念分析測量不同欲望範疇之間的平麵和立體關係,進而分析人性的整體結構及其動態變化。對血汗替換率的計算,作為這種全麵測量和計算中的一部分,僅僅是初步的嚐試。 ( http://www.tecn.cn )

2006年11月11日
--------------------------------------------------------------------------------
[1] 《血酬定律》,工人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2] 見《經濟學家茶座》,2005年第1期,總19期
[3] 關於中國煤炭工人的命價及生命年價格的詳細計算,參見拙作:《中美煤礦工人的命價》,《經濟學家茶座》2006年第3期 ( http://www.tecn.cn )
[4] 戴維·德蘭諾夫:《你的生命價值多少》,第141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5]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第四冊,第859頁,“生命的價值”條
[6] 這段話基本照搬了盛洪先生對本文的評論,特此致謝。
[7] 詳見《經濟學家茶座》,2005年第1期,第49頁
[8] 《禮記·禮運》
[9]《你的生命價值多少》,第89頁
[10] 性分一詞,首見於範曄(398-445)的《後漢書·逸民傳序》,經唐宋至晚清嚴複和今人徐複觀,一直活在漢語使用者中。 ( http://www.tecn.cn )

原文鏈接: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1554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