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基礎是人。1980年代開始改革開放,工業生產的骨幹是1949年前留下的老工人,其次是鬥得半死不活的海歸工程師,再次是1968年前畢業的大學生。工農兵大學生很大一部分搞行政,剩下的當工人用。而1949年後進入生產大軍的工人素質越來越差,直到1980年後開始考績。其原因是毛澤東時代批判白專道路,每個人的政治運動負擔越來越重,而專心技術的人卻受到打擊。一個有力的證明是1966年到1980年上海人每天都可以買到廉價的處理品,這些都是不合格的工人生產出來的次品,折價賣給消費者。這種處理品文化在商品經濟中已經絕跡,因為損害聲譽。另一個有力的證明是1979年夏天中央軍委批準的內部紀錄片,展示對越自衛反擊戰時次品坦克大炮導致無數戰士白白犧牲。中國的生產大軍大約從1982年開始有了質和量的補充,各個大專院校和職業培訓機構開始向社會輸送畢業生。今天的中國工業已經全部由這批人承擔重任。
其次是工業設備。1949年的中國工業並非白紙一張,而是有基礎的。東北工業產值23億元,全國工業產值140億元。當時東北有煤炭和鋼鐵的重工業基地,上海有輕重工業的基礎,其中的江南造船廠在1927年已經造出四艘萬噸輪。1949年到1980年間中國增添的工廠不多,主要集中在三線偏遠地區。大城市的工業建設主要成就是對原有的設備進行增添或改進以增加產量。這些工廠和設備到了21世紀因為不符合質量和自動化要求基本淘汰。現有的工業設備絕大部分是引進的外國裝備或者隨後仿造的。日本從1978年開始給予中國低息貸款5萬億日元並贈送工業技術。其中的寶鋼項目到了2024年產鋼5300萬噸,超過任何一個日本的鋼鐵企業。中國在鋼鐵、造船、電動汽車、電冰箱等工業成為世界老大,是在引進合資企業後逐步實現的。
再有一個明顯的標誌是人民收入。從1949年到1980年的三十多年間,人均收入基本沒變。上海人有36元萬歲的自嘲,看到外國訪客在友誼商店揮金如土自愧不如。全國其他地方更糟。1972年尼克鬆訪華,中國大批的接待人員事先受到培訓,要求不卑不亢,結果一見到美國人非常別扭,就是挺不起腰杆來。為什麽,生活條件太低了,沒法自豪。
所以,中國官方堅持的四十年騰飛是毛澤東時代打下的基礎的說法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