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有錢”城市排行榜:54個城市大致可分為四檔

中國“最有錢”城市排行榜:54個城市大致可分為四檔

來源:第一財經 | 2024年03月15日 05:41
原標題:中國“最有錢”城市排行榜:北京為何增速超上海,人均最富地級市是它
 

  評價不同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其所匯聚的資金總量是最重要的參考指標之一。它代表一個城市在金融要素資源配置上的能級,一定程度上決定城市的發展潛力。

  在中國的國民經濟統計中,資金總量對應科目為“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由人民銀行係統獨立統計,可有效減少一些外界幹擾因素導致的數據失真。

  隨著各地2023年統計數據發布完畢,國內城市的最新資金總量情況也浮出水麵。第一財經記者根據各地官方數據梳理發現,截至2023年末,共有54個城市的本外幣存款餘額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包括26個省會城市(含直轄市)、5個計劃單列市,及23個地級市,它們是目前中國“最有錢”的城市。

  根據央行數據,2023年末全國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為289.91萬億元,同比增長9.6%。54個資金總量萬億級城市占到全國城市數量(691個)的7.8%,擁有的資金量(184.39萬億元)則占到全國的63.6%。

  當然,這裏的存款不是指我們平常所說的居民儲蓄存款。央行統計的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分為境內存款和境外存款,其中後者的份額較小,前者一般又分為住戶存款、非金融企業存款、機關團體存款、財政性存款和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隻有住戶存款才跟居民儲蓄存款範疇接近。不過,城市“有錢”意味著城市的發展能力強,也間接意味著本地居民的賺錢機會更多。

  2023年萬億級資金總量城市排名

數據來源:各地政府部門公開數據 製圖:第一財經

  15城資金總量超3萬億,前10名分化劇烈

  54個城市的資金總量規模大致可分為四檔。第一檔為10萬億元以上級別城市,共有3個:北京、上海、深圳;第二檔為5萬億~10萬億元級別城市,共有6個:廣州、杭州、成都、南京、蘇州、重慶;第三檔為3萬億~5萬億元級別城市,也有6個:天津、武漢、西安、寧波、長沙、鄭州;剩餘39個都在3萬億元以下規模。

  前10名城市的資金總量分化劇烈,第一名北京大約是第十名天津的5.5倍。北京、上海、深圳三市斷檔領先,其中,北京、上海的規模分別達24.64萬億、20.44萬億元,是內地僅有的兩個20萬億級別超級資金大戶,合計擁有本外幣存款餘額占到全國的15%以上。

  北京是中國的金融監管中心、央行總行所在地,上海是中國最大的經濟城市和央行第二總部所在地,兩地幾乎包攬了所有全國性金融機構總部、絕大多數金融要素交易平台(包括兩個證券交易所),並分別擁有全國第一、第二多的上市公司。這些突出優勢決定了兩個城市必然具備最為強大的資金吸附能力。而在兩個城市之間,上海與北京的差距主要體現在機關團體存款這一分項上。原因很顯然,作為首都,北京還聚集了中央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全國性社會團體。

  深圳是僅次於北京、上海的全國第三大金融中心,同樣金融機構和上市公司眾多,並擁有深圳證券交易所。截至去年末,深圳擁有13.34萬億元的資金總量,位居內地城市第三位。它和上海之間隔著將近一個杭州(第五名)的差距,同時比第四名廣州超出一個天津(第十名)還要多。

  深圳的第三名是從如今的第四名廣州手裏“搶”下來的,而第五名杭州也正在逼近廣州。數據顯示,10年前的2013年末,廣州已經擁有3.38萬億元的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同期,深圳這項“家底”為2.98萬億元,杭州為2.22萬億元。10年之後,深圳遠遠反超了廣州,杭州落後的絕對值和百分比也大為縮小。

  一位區域經濟研究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廣州在資金總量增長上大幅落後於深杭兩市,有三點原因:一是近些年深圳的金融業發展迅速,大型金融機構總部數量眾多,加上擁有深交所,綜合實力強大。而廣州錯失了一些發展金融業的機會,金融機構尤其是全國性金融交易平台缺乏,導致金融業總體實力平平。二是深圳、杭州兩地抓住了互聯網產業、數字經濟的爆發機會,培育出更多、更強的科創類上市公司,同時集聚了大量風投資本。三是廣州雖然是廣東省會,但在省內的經濟首位度弱,其他城市分流嚴重,何況有深圳這一全國性金融中心存在。相比之下,杭州在浙江省的經濟首位度強,資金吸聚力自然也強。

  意識到危機的廣州正在積極補長短板。比如,在培育上市企業方麵,廣州市正全麵發力,去年新增上市企業10家,總數達到155家。雖然跟深圳、杭州還有差距,但已呈現強勁的增長勢頭。此外,廣州市於2021年獲批設立廣州期貨交易所。作為全國性的金融交易平台,廣州期交所有望成為廣州的資金吸附利器。

  事實上,緣於長期以來“強首府”的發展模式,省會城市的資金吸附能力是普遍強於省內其他城市的。全國31個省會城市(含直轄市,港澳台除外)中的26個,資金總量在萬億元以上,占到全部萬億資金城市的一半左右。這一點在第六名成都和第七名南京身上體現得尤其明顯——作為排名第五的經濟大省,四川省隻有成都一個城市入圍“資金總量54強”;蘇州的GDP比南京高一大截,資金總量卻比南京少,排名全國第八。

  第九、第十名為直轄市重慶和天津。截至2023年末,二者的資金總量分別為5.356萬億、4.45萬億元,比“全國最強地級市”蘇州(5.36萬億)還少,似乎與它們的直轄市地位並不相稱。上述區域經濟專家認為,這其實有一定的誤解。因為二者雖然同為直轄市,但在資金吸附能力上顯然與具備先天優勢的另兩大直轄市北京、上海無法同日而語。對渝、津兩地而言,當務之急是加快經濟轉型升級,進一步提高經濟活力和能級,增強金融“造血”“輸血”能力。

  7省多城過萬億,長三角最“吸金”

  從54個萬億級資金城市的分布區域來看,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到的19個城市群中的17個均有分布,隻有呼包鄂榆、寧夏沿黃兩大城市群沒有上榜。如果按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經濟區域來劃分,則四大區域各有36、6、8、4個城市上榜,東部地區遙遙領先。而從區域資金龍頭城市的體量能級來看,東部的北京、上海和深圳,中部的武漢,西部的成都、重慶,都是各自區域當仁不讓的金融中心;東北地區的沈陽略勝一籌,大連、長春、哈爾濱與它的差距不大。

  不同城市“有多少錢”的差距,更甚於不同區域有多少“有錢城市”的差距。記者統計發現,東部城市擁有的資金總量約為243.8萬億元,占到全國的84.1%左右;其他三個區域的合計總量約為46.11萬億,僅占15.9%左右。顯然,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為核心的東部地區的經濟更活躍,資金要素供給能力更為強大。

  從省份來看,全國26個省份(不含港澳台)擁有萬億級資金城市,海南、青海、內蒙古、寧夏、西藏是僅有5個沒有萬億級資金城市的省份。

  進一步分析,四大直轄市之外,江蘇、浙江、廣東、山東四省位列萬億級資金城市數量前四名,分別擁有9、7、5、5個萬億級資金城市。其他隻有河北(4個)、福建(3個)、遼寧(2個)三省的數量超過1個。

  在資金總量上,省域四強的前三名相差不大,第四名山東則不在一個量級。具體來看,廣東總量為 28.58萬億元,超過了北京;江蘇總量為21.87萬億元,超過上海;浙江總量為 19.74萬億元,比上海略少;山東總量隻有 9.28萬億元,比深圳市還少4萬億元左右。

  從城市資金總量的增長速度,可以大致判斷城市近期的發展狀況。雖然影響一個城市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的因素有很多,但如果出現城市GDP增長較快、資金總量增長卻明顯偏慢的情況,一定程度上說明這個城市的經濟增長質量有待提升。

  54個萬億級資金城市的資金總量平均同比增速為9.92%,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9.6%)。其中27個的增速高於全國,1個持平,26個低於全國。增速最高的城市為佛山(15.7%),並列最低的為珠海(3.3%)和蘭州。增速水平跟資金規模關係不大,例如資金總量高居第一的北京的增速達到了12.8%,高於全國3.2個百分點;而資金總量排第52位的蘭州的增速,低於全國6.3個百分點。

  去年全國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增勢較前年有所放緩,也體現在萬億級資金城市群體身上。一位長期從事金融市場研究的人士告訴記者,去年與股票基金相關的非銀存款及與海外投資相關的外幣存款降幅較大,對資金總量增速的拖累明顯。在這方麵,金融市場發達和外商投資較多的一、二線城市受到的影響更大,三、四線城市所受影響反而更小。但去年北京的本外幣存款增速較高,跟北京作為央行總部所在城市的金融中心勢能有較大關係。

  再從區域角度觀察,可以發現,東部地區尤其是長三角城市的資金增速普遍較高,28個增速高於或持平於全國的城市中,有13個位於長三角;而在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26個城市中,14個位於中西部和東北。值得一提的是,絕大多數城市的資金總量增速高於GDP增速,這與全國的情況相一致。

  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雖然不是居民個人存款,但也不妨礙從人均角度考察一個城市的“含金量”。根據記者統計,截至2023年末,54個萬億級資金城市的人均資金擁有量為30.34萬元。其中,北京市以人均擁有112.82萬元高居第一,上海82.57萬元排名第二,深圳75.5萬元排名第三。其他排名靠前的城市還有:杭州62.69萬元,南京57.19萬元,珠海49.18萬元,廣州46.23萬元,蘇州41.54萬元。

  蘇州是資金總量上的“最強地級市”,珠海則是人均“含金量”上的“最強地級市”。對照各地商品住宅市場價格可以發現,人均擁有資金量靠前的城市,同時也是全國房價排名靠前的城市。由於部分城市尚未公布2023年人口數據,該項計算中人口數據均取2022年末常住人口數。

  前述區域經濟專家指出,珠海的人均“含金量”耀眼,毗鄰澳門的區位優勢是重要原因。同時,作為經濟特區,其2022年末常住人口隻有247.7萬人,是54個資金萬億城市中最低的,在它身前最近的烏魯木齊也有408.2萬人。位於珠海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是內地與澳門合作的國家級平台,在澳門特區政府2024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42次提到“合作區”,15次提到“橫琴”。不久前的3月1日零時,橫琴合作區正式封關運行,橫琴和珠海的發展又步入一個新階段。

  做大資金總量蹊徑:增多上市公司

  如前所述,一個城市要想做大資金總量規模,除了夯實擴充經濟基本盤,聚集盡可能多的金融機構總部和金融要素交易平台,另一大途徑是培育更多的上市公司。大型金融要素交易平台的布局取決於國家規劃安排,新設金融機構的增量也十分有限,隻有增加上市公司這塊發揮空間巨大,也因此成為近年來各地積極爭奪的焦點。

  數據證明,城市資金總量跟所擁有上市公司的數量高度正相關。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2023年資金總量前10名的城市,其中8個也是A股上市公司數量前10名,分別是:北京475家、上海446家、深圳425家、杭州228家、蘇州217家、廣州155家、南京124家、成都118家。資金總量前15名城市中的重慶、武漢、寧波、長沙,也是A股上市公司數量排名前列的城市。

  近年來,地方政府紛紛發力企業上市工程。記者梳理發現,過去3年內,GDP排名全國前30位的城市,幾乎都提出了推動企業上市的目標,出台了係列針對性政策。其中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北京、上海、深圳,在這方麵的動作更早。

  早在2018年,北京市就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支持企業上市發展的意見》。去年9月,北京市再次發文,《關於進一步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動方案(2023-2025年)》著重提及扶持企業上市有關工作。作為新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的誕生地,上海在鼓勵和培育企業上市方麵的許多做法,是其他城市學習借鑒的範本。尤其是在上交所科創板設立後,上海市大力支持本地科創類企業上市,甚至提出了“應科盡科”的原則。深圳市在扶持企業上市方麵也有許多開創性做法,比如在2018年當地上市公司發生“質押危機”的係統性風險時,率先對上市公司進行政策性紓困,後來這一成功做法保留至今。

  江蘇省對推動企業上市一向態度積極,最近三年,江蘇省、市層麵先後推出一係列扶持企業上市的政策措施,近兩年新增A股上市公司數量均拔得省域頭籌。浙江省在這方麵甚至比江蘇還早發力,2017年就啟動了扶持企業上市的“鳳凰行動”,近幾年新增A股上市公司數量僅次於江蘇。湖北省為了扭轉上市公司數量增長緩慢的不利局麵,從2016年起密集發布引導扶持政策,立誌打造中部資本市場高地。

  此外,成都市正在加快擴增上市公司規模,去年提出推動優質創新型中小企業“儲備一批、改製一批、輔導一批、申報一批、上市一批”;合肥市於2022年啟動“創投城市計劃”,積極培育上市資源;廣州、重慶、長沙、西安等城市,也出台了類似推動措施。各地對資金總量的爭奪,正在推動企業上市這一戰場激烈上演。

所有跟帖: 

當然靠種田也能有GDP。 -chufang- 給 chufang 發送悄悄話 chufang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09/2025 postreply 21:11:3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