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和清華齊名,打下了中國工業的半壁江山的“工程師的搖籃”

來源: JustWorld 2024-06-02 20:10:14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8147 bytes)

1945年蘇聯紅軍進入哈爾濱,拉開協助中共掌控中國的序幕。50年代初,蘇共在哈爾濱重組哈爾濱工業大學,新建哈軍工,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兩所學校的師資構成了當今中國眾多院校的班底。有些秘密一直被掩蓋。

從1920年起到俄文班最後一批學生1938年末畢業,按俄式辦學的哈工大共培養畢業生1267人,其中中國學生382人,蘇聯及波蘭學生885人。這些畢業生分布在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以及蘇聯、澳大利亞、波蘭、美國、加拿大、新西蘭和巴西等世界各地,其畢業文憑得到蘇聯等歐洲國家的承認。

從1920年建校到解放前,哈工大一直按俄或日式辦學,用俄語或日語授課,這使哈工大自建校起就具有鮮明的國際性特征。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培養了許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聲望的學者,也有的成為社會活動家。  

1951至1957年末,哈工大先後聘請了古林、克雷洛夫、羅日傑士特文斯基、卡崗和馬依奧羅夫等5批62位蘇聯專家和3名捷克專家來校工作。1957年以後,又聘請12位蘇聯專家,至1960年,哈工大共聘請77名外國專家在校工作。

哈工大是全國理工科院校中最早學習蘇聯先進科學技術、先進教學經驗的。1951至1957年,蘇聯專家直接培養或指導結業共608人(研究生班結業235人,在蘇聯專家指導下本校五年製畢業生373人)。

由於哈工大的教學製度是通過學習蘇聯高等教育經驗建立起來的,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由專家指導,教師隊伍主要由蘇聯專家培養出來的青年教師組成,同時也由於哈工大從創辦以來長期以俄語教學,積累了豐富的俄語教學經驗、教學方法和教材資料等,這些都是哈工大能夠很快地應用蘇聯辦學經驗的有利條件。

https://www.sohu.com/a/351220895_120232529

曾和清華齊名,打下了中國工業的半壁江山的“工程師的搖籃” 

隨著各省市2020年高考報名開始,各個大學的“排名”也在不斷更新著。很多時候,同學們其實十分看重大學的“名氣”是否夠大,像什麽清北複交,什麽浙科人航。然而有一所大學,由於地理因素往往被同學們所忽視。這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說一說的哈爾濱工業大學。

工科大學之母

哈工大有多牛?她號稱中國的“工科大學之母”“工程師的搖籃”。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哈工大被拆分,遷往全國各地。於是,中國很多理工大學都與哈工大血脈相連: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952年,哈工大航空工程學院遷到清華大學,其後與四川大學、北京工業學院的航空係合並而成北航。
  • 西北工業大學:1958年,哈工大學航空係的火箭及導彈專業援建西北工業大學,這就是今天西工大的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的前身。
  • 1961年,哈工大的電力專業教師和學生300餘人遷到北京電力學院,後發展成今天的華北電力大學。
  • 1963年,哈工大的河川樞紐及水電站建築專業,支援北京水利水電學院,後發展成今天的華北水利水電學院。
  • 1964年,哈工大的高電壓技術和電廠化學專業整體遷到武漢水利學院,該院2000年並入武漢大學,成就了武漢大學的王牌專業——水利。
  • 武漢大學和華北電力大學的王牌專業,之所以在各自領域裏獨領風騷,其原因就是繼承了哈工大第六係的血統。
  • 今天的蘭州理工大學,其機械設計製造專業及其自動化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這是1965年哈工大的機械專業整體遷入甘肅的果實。
  • 今天的大連理工大學的化工係,就是當年哈工大的化工係與原大連大學、東北工學院合並成的。
  • 東北大學的鋼鐵和有色金屬冶煉專業全國聞名,這是1952年哈工大礦山係的礦區開采業被並入的。
  • 齊齊哈爾大學前身就是當初哈工大的化工係。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曾有“南交大,北清華,最先進的是哈工大”的說法。

最早的國際性大學

1954年,新中國首次確定了六所國家重點大學,即: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醫學院(後並成為了北大學醫學部)、北京農業大學(今中國農業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

這六所大學除去北大之外,也分別代表了“文、理、醫、農、工”五大行業的頂尖高校。而其中的哈工大是當時唯一一所不在北京的重點大學。

20世紀20年代建校舊址(來源:哈工大官網)

哈爾濱工業大學前身為俄國於1920年在哈爾濱建立的“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至1928年10月定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張學良將軍任校理事會主席。

當時,東北是全中國工業最發達的地區,在培養工科人才時,具有一定的基礎和優勢,同時也積累了不少辦學經驗。這也迎來了哈工大的黃金時代。

哈工大的艱難歲月

1950年,蘇聯將哈工大移交給中國,可是當時學校隻有24個中國教師。於是,蘇聯派出80多名專家支援學校建設。

“不出國也能留學蘇聯”,這一下吸引了從全國各高校選派的800多名年輕的教師,義無反顧地奔赴哈爾濱。

到哈工大物理教研室的25名青年教師

他們麵臨的最大困難,就是要在“一窮二白”基礎上,為新中國工業的高等教育創設一批新興學科。

蘇聯專家指導教師進行科研

創建中國激光專業的馬祖光院士,曾經回憶:當時沒有資金、沒有設備、沒有資料,甚至沒有一顆螺絲釘,怎麽辦?

實驗需要蒸餾水,可是連裝蒸餾水的塑料桶買不起,他就帶著老師們去廢品收購站去尋找舊的蒸餾水瓶。

實驗需要抽真空的機械泵,他就到燈泡廠懇求,把人家退役的泵,用扁擔抬著回來。

沒有教材,他就白天查閱外文文獻,夜晚翻譯資料,第二天再給學生講解。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新中國的激光專業誕生了。

這批年輕的教師,白天跟著蘇聯專家學,晚上複習消化,第二天再給本科生講,沒有教材,就自己編寫。

哈工大“八百壯士”代表吳從炘手寫的數學教學筆記(來源:新華社)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共和國新工業的很多專業科研教學理論形成了。

到1957年,哈工大以機、電、儀、土木、工程為主的專業教學體係的基本建成,創辦了24個新專業,成為國內各工科院校興辦新專業的策源地。

1953年6月,哈爾濱工業大學製圖教研室全體教師合影

放棄小我,成就祖國,正因為這樣的精神,這800教師後被稱為“八百壯士”

一所大學的使命

回顧哈工大的曆史,可以看到中國大學的誕生,正是一個民族意誌的覺醒和擔當。

哈工大“八百壯士”是一個當時的精神符號,將自己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需要緊緊結合在一起

也因為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哈工大才具有優秀大學的品質:既能學術嚴謹,一絲不苟,又能勇於創新,不墨守成規。

於是,就有了今天看來很大膽的舉措:

1962年,26歲的吳從炘從助教破格提升為副教授,這讓當時高等教育界震驚。

當時哈工大有年僅20多歲的年輕人,就能開始擔任係主任。

評定副教授40名,平均年齡為34歲.......

就是在他們的手中,中國工業多個第一誕生了:第一台模擬計算機,第一台仿型立式車床,第一台會說話下棋的計算機,以及後來的第一部新體製雷達,第一台弧焊機器人......

第一個會下棋會說話的計算機

一群人的品格鑄就一所學校,一所學校鑄就一種時代精神。

可惜歲月變遷,隨著東北工業和經濟不再耀眼,哈工大也失去往日的輝煌。

可是新中國大學創業初期的這段曆史不能被湮滅。

雖然現在的大學越來越來多,辦學條件也越來越好,但好像少了一些什麽。

擔當與責任不能丟!畢竟,大學是一個民族的未來和希望。

  • 編輯:Chaos
  • 審核:Tong
  • 來源:世界華人周刊

https://bbs.wenxuecity.com/memory/1644735.html

哈爾濱的真實曆史被人為的掩蓋了

https://bbs.wenxuecity.com/memory/1664065.html

哈爾濱東正教聖母守護教堂的前生今世

https://bbs.wenxuecity.com/memory/1664212.html

哈爾濱建城地標聖尼古拉教堂毀於文革

https://bbs.wenxuecity.com/memory/1665236.html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真實曆史

所有跟帖: 

這個誇大了,80年代之前是文革哪敢有那個說法,24名老師多大作用?哈軍工53年就開始了, -chinomango- 給 chinomango 發送悄悄話 chinomango 的博客首頁 (179 bytes) () 06/05/2024 postreply 15:35:0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