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曉明:一萬封信,再加四封 (上)
Original 阿鬥的夢 阿鬥鑿牆 2024-01-04 03:32 聽全文
https://mp.weixin.qq.com/s/LTUzWF7cFS0kTM7H3NTT1Q
作者與高老師合影。2008 年廣州。(攝影:胡傑)作者:艾曉明
這些天,一直想著敬愛的高老師。
12月11 日,高老師去世當晚,請友人一枚代為奉上鮮花一束, 寄托哀思。一枚代筆在卡片上留言,第二天早上醒來我才看見。當時太匆匆,僅是委托送花,未留悼詞,趕緊再擬挽聯傳給一枚:
中原血殤以慈母大愛奔走呼號扶危濟困
暗夜獨行有孤軍義勇著書立說雖死猶生
《中原紀事》導演艾曉明敬挽
2023年12月12日於武漢
2006 年春,拍攝紀錄片《中原紀事》時,我第一次走進高老師的家門。我和胡傑先生,我們用攝像機,記錄了高老師坐在三輪車上去郵局給各地郵寄防治艾滋病資料的情景。那時,我們一直稱呼她老人家為高老師。
如今,打開《中原紀事》的視頻文件,那吟誦觀世音菩薩的序曲一響起,不禁淚如泉湧,不忍看,不忍聽......
高老師,是這部紀錄片的靈魂人物,是片中所有那些挺身而出、勇敢發聲的感染者和家庭的精神支柱。高老師,也是我的人生楷模和良師益友,不是親人, 勝似親人。而在中國的女權主義運動裏,我從高老師那裏認識到,這就是真正的方向——與弱小者同行,推動改變。不言而喻,高老師付出的所有犧牲,也是孤勇者的命運。
高老師去國後,我們之間的聯係中斷了。我知道她在大洋彼岸終於出版了她念茲在茲的多部作品,她拚盡餘年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她留給我們漫長的思念和深刻的問題: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如何在暗世中發出強光,如何踐行言論自由和社會責任——這需要我們用餘下的一生來回答。
下麵是我在 2008 年閱讀高老師《一萬封信》時寫的閱讀心得,我在學校任教時給大學生推薦了這本書。我也附上了自己收到的四封信,寫信人都是《中原 紀事》紀錄片中采訪過的人物;其中的小靜亞,由母親帶著去高醫生家求醫,她們母女得到的善款,也與高老師有關係。我曾希望高老師以後將這幾封信收入《一萬封信》的修訂版裏,後來,由於各種變故,未能如願。這裏的三封信曾經發表在我們學校的“性別教育論壇”網站上。今天我將這些文章再次編排,還補充了剛查找到的第四封信,一並整理發出,悼念敬愛的高耀潔老師。
中原母親 民族精魂
——推薦高耀潔教授新書:《一萬封信》
高耀潔教授告訴我,她所編著的《一萬封信:我所見聞的艾滋病、性病患者生存現狀》將要在國內重印,讓我為這本書寫篇序。我近年來拍攝紀錄片,已經很少寫作;但是高老師布置的任務我義不容辭。
2006 年我去河南采訪,在那春天的鄉野,一幅從未想象過的畫麵震撼了我, 正如這本書中一位鄉村教師所寫的詩篇:
一望無際的原野
伸向大地之盡頭,綠綠蔥蔥
墳塋起伏無邊
內躺著艾滋屍骨,陰魂難眠
在河南采訪期間,我到過高老師到過的村莊,聽過高老師傾聽過的哭訴,在感染者家的床上睡過,見過蟋蟀穿梭家破人亡的空屋,看過無人掩埋、存放在屋中的骨灰盒......請大家看看陳偉軍先生的紀錄片《好死不如賴活著》吧。 那已經是 2001 年。
因為拍攝有關邢台農民輸血感染艾滋病的紀錄片,我開始關注農民賣血感染艾滋病的曆史,從而和高老師結識。這使我見證和拍攝了她老人家的工作。高老師和來自底層的感染者親如一家,她是她們在孤苦無告時可以向她求助、在她家 吃飯、留宿的親人,她是中原無數感染者家庭的慈母,是那些孤兒們眼裏慈祥的高奶奶。
高老師對我們的紀錄片《中原紀事》寄予厚望,鼎力支持。這部影片,我們也送給了中國衛生部疾控司、河南衛生部門、 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等機構。開始構思時,我曾寫下一段話:
The Epic of Central Plains,是我設想的該片英文片名。Epic 在英文中為 “史詩”,如荷馬吟誦的史詩,就是這個詞。荷馬是民間詩人,他用遊吟的方式在民間傳唱悲劇人生,他是我們永恒的藝術先驅。我因此希望該片當得起“史詩” 的涵義,即為民間悲劇立言、給當代英雄做傳。
而“史詩”一詞,中文已為君主所特有,所以中文片名用的是“紀事”。中原,是中州平原一帶,舊指河南。這裏的“紀事”,也是向司馬遷《史記》的“紀”靠攏,向曆代史官秉筆直書的精神致意。但“紀”在司馬遷那裏,原本是以編年為體,記載曆代帝王的世係政跡,我們用此莊嚴體例,記敘今日中原老百姓的痛史,是反其道而用之。
“紀”又與“紀實”相通,而本片中的好男好女,無不以舍生忘死的態度抗爭。這部紀實片,正是要記錄“沉默的大多數”開始說話的曆史。
這種抗爭的精神,是我在河南拍攝時的強烈觀感,也是我讀高老師《一萬封信》的深切體會,我推薦大家都來看這本書。
大學應該把這本書作為學生思想教育的必讀書,現在的年輕人,對自己愛得太多,對他人愛得很少,對民生疾苦更加缺乏了解。當然,這不怪他們,是僵化的教學內容造成的結果。
知識分子更應該看這本書,我們的社會不缺乏像高老師這樣有專業技能的學者和研究者,缺的是堅持道德良知的人。可是,沒有後者,又如何能夠擺脫無邊的苦難。
高老師,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十幾年如一日地擔任誌願者,投入到抗擊艾滋病這場全球性的運動裏。高老師嫉惡如仇,大愛無疆。她非凡的意誌和嗬護生命的激情,給了多少人活下去的 力量。在高老師家中,我看到她在堆砌如牆的防艾資料裏忙出忙進,不禁想起精衛填海的故事:古有炎帝之小女在東海遊泳,不幸溺水而死,後化為鳥,名精衛。精衛形小力微,卻有驚天之誌,為報溺死之仇,立誌銜木填海,哪管它多麽浩瀚和深不可測。這精衛填海之意誌,便是在這危機四伏的世紀,惟一有可能讓我們民族走向新生的精魂。
高老師在自己家中堆積如牆的艾滋病防疫資料前,這些都是她自己編寫自費印製的。
附上悼念中原女孩張靜亞的文章(其中有靜亞的信和她母親的信),還有農民感染者楊喜成的來信。假如有可能的話,也請高老師將之收入書中,作為《一萬封信》的補錄。
2008年12月1日艾滋病日於廣州
悲悼中原女孩張靜亞
——紀錄片《中原紀事》下集中的小女孩病故
艾曉明
上個周末,我回到父親家,打開遺失在家裏的手機,看到靜亞的短信。此前, 靜亞的媽媽曾經打我的手機,我就以張靜亞的名字存下了這個電話。短信說:
曉明阿姨您好!最近您的身體好嗎?我想告訴您,以後再不要給我們寄錢了。張靜亞已經不在了。幫助那些該幫助的人,謝謝您的關心和幫助,祝好人一生平安。
12:14:06,2007 年 4 月 12 日
讀罷,內心哀痛難言,立即撥打靜亞媽媽電話,得知靜亞在呼吸困難輸氧多日後終於平靜下來,於 2007 年 4 月 11 日去世,結束了她年僅 13 歲的短暫人生。
我的耳邊依然回響著靜亞的歌聲,她唱的是豫劇《誰說女子不如男》。我依然記得在采訪她和她媽媽的時候,她說到她的理想是“長大當個醫生”,我完全沒想到的是孩子接下來說的話:“給人治病,不要錢。”
去年 8 月,我訪問了靜亞一家,後來這部分采訪,編入紀錄片《中原紀事》 下集。此後我和靜亞一家沒有聯係,一直到今年三月,我接到一個陌生電話,那邊的河南口音問:你是曉明阿姨嗎?我說是,結果那邊久久沉默,繼而傳來哭聲說:阿姨,我找你找得好苦啊,我是張靜亞的媽媽。
看過《中原紀事》下集的朋友,該會記得靜亞媽媽麵對鏡頭的哭訴,她說: “房子我可以不要,我可以租房子住,錢我可以不要,我可以在外麵打工,但是我是母親,我不能沒有孩子!我隻有這一個女兒。現在確實是沒有辦法了!”
小女孩張靜亞,滿懷希望到省城鄭州看病,但她的心髒病太嚴重,需要換心,換心得幾十萬;對於在新鄉打工的父母是不可能的事。結果,靜亞在鄭州的醫院沒有得到任何治療,連心肌積水都沒有抽。她們來到高耀潔老師的家裏,向她求助,也請她給予治療建議。我和她們一起去了醫院,再做檢查。然後和她們一起離開,回到老家——河南商丘地區柘城縣受艾滋病影響的雙廟村。在老家,她們原來的屋子已經沒有屋頂,當年參加過賣血的親戚麵對著死亡的威脅和艾滋病的折磨。
靜亞的母親在電話中說,阿姨求你幫幫忙,給靜亞找個好醫院,讓她能得到治療。我找高奶奶,高奶奶的電話此時也被切斷打不通。聽著母親的哭訴,我真是愛莫能助, 隻能說,我也沒有辦法啊!我說, 你已經盡力了,別的做不到,讓孩子少一些痛苦吧。
我們曾將各位朋友放映《中原紀事》積攢起來的觀眾捐款,托雙廟的朱龍偉先生給靜亞家捎去 500 元。接到電話後,又正好收到高耀潔老師退回的 800 元錢,這錢原來是希望支持高老師的工作的,高老師說她不接受任何現金捐贈。想到靜亞家庭的困難,我立即去郵局,將這 800 元善款給靜亞媽媽匯過去,又將家裏學生、同事賀年的糖果一並寄了個包裹,希望靜亞能夠因此得到些許安慰。
不久,我收到靜亞母女的來信。第一封信竟然是小靜亞寫的:
敬愛的艾奶奶:
您好!最近身體好嗎?工作順利嗎?我想給您說說我的心裏話,我是一個悲傷的女孩。
自從 1998 年開始,我就被病魔纏身,剛開始一直查不出病因,接著渾身上下就一直長膿水瘡,那幾年的時間是我最難熬的,因為每一個傷口都長著露著骨 頭,到了夜裏,身上的傷口又痛又癢,弄得我整夜整夜睡不著覺。媽媽也無法入睡,就拿著棉花沾著藥水給我一個一個小心翼翼地擦。媽媽總是在給我擦傷口時情不自禁地哭了起來,於是我們母女倆便抱頭痛哭起來。有時半夜我總聽見媽媽自己在偷偷地哭。想起了這個家為了我,借下了幾萬元的外債,現在連個完整的家也沒有,我有時候也想過死,可是我又想,如果我死了,爸爸媽媽應該怎麽辦? 爸爸為了我整天早出晚歸地拚命掙錢給我看病,媽媽為了我,連一件像樣的首飾都沒有。媽媽為了我,曾經用針管在自己身上學著紮針,每次換藥、打針,媽媽都會,她現在為了我都快成了一名醫生了。我現在不能死,我一定要為了爸爸媽 媽還有關心我的人堅強地活下去,我不能讓他們失望,不能讓他們傷心。
艾奶奶, 我的病是可以治好的,隻不過是難了些,我求求您救救我,我不想和我的爸爸媽媽分開,我不想和我的親人離開。我還想上完大學,長大了也像您一樣去幫助一些像我一樣看不起病的孩子,讓他們重新看到溫暖,看到生活的希望。
我還有很多話要和您聊,由於今天太累了,一手輸著液,一手給您寫著信,有些不方便, 就不和您聊了。
祝您:工作順利,笑口常開,合家歡樂,長命百歲,好人一生平安。
一個可憐的女孩:張靜亞
2007 年 3 月 18 日
第二封信來自靜亞的媽媽(*括號內為原件中的漏字和錯字,因時隔多年, 今天未能找到原件再核對。想來是她收到善款後讓靜亞親筆給我寫信的,下麵的信裏她說到了靜亞的近況):
曉明阿姨 ,
您好!
首先祝您身體健康,精神愉快,心想事成,萬事如意。在您的人生道路上一帆風順。
我於 2007 年 3 月 15 號收到了您給我們匯過來的 800 元錢,因靜亞(病)情 嚴重,沒有及時回信,希望多多原諒。
阿姨,今天懷著萬分感激的而又沉痛的心情在給您寫信。我的心裏有千言萬語不知該如何說起。自從去年8 月份在鄭州我們見麵以後,我的腦海裏不停在回想著您的點點滴滴的愛心。我無法忘記您為我們流下同情(的)淚水。在可憐我的孩子病情時,您出錢出力為我們跑了好幾天。沒想到我們分別以後就失去了聯係,這讓我很傷心。我想盡一切辦法找您,終於找到了您的聯係方式。我就給您打電話,當我聽到是您的聲音時候,我也控製不住自己的感情,我好像聽到了媽媽(的)聲音在安慰我。
阿姨,我的心裏有很多話要說。可是由於我沒有文化,隻上了三年學,滿肚子的話說不出來。
下麵我想說一下靜亞的情況,她的病情比以前嚴重。渾身都在發紫,晚上悶氣悶的(厲)害,不知道她還能(支撐)多長時間。多虧您這次寄來的錢幫了大忙,得到了緩解。還有靜亞她還一直感覺她的病能治好,我也不知該怎麽給她說,她一直在給我說艾奶奶能救她,弄的我無話可說,孩子畢竟是孩子。阿姨,不管靜亞給您說什麽話,請您都不要(往)心裏去,也不要有壓力。她的想法很天真。阿姨,請您放心,我會陪著她走完最後一段人生,我會讓她過的很開心。最後,我還是感謝您的關心和幫助,我會永遠記住您的。
劉運芝
如前所述,那 800 元錢,實際是我們和各位朋友在播放影片的過程中,觀眾捐出的愛心善款。我們希望高老師可以用於支持自己的工作,我隻是經手中轉了,而運芝真正應該感謝的就是高老師。
2023 年 12 月 13 日,我從舊信中找了很久,沒有找到靜亞來信的原件,卻意外地找到了靜亞媽媽 2007 年 5 月 20 日寫過我的另一封信;痛定思痛, 她敘述了靜亞去世的情形(錄入時我更正了個別錯字和標點)。
曉明阿姨:
您好!
提筆之前向您全家人問好,祝您身體健康,工作順心,闔家歡樂,一切都很好。
阿姨,今天我隻想給您說一說我的心裏話,靜亞的走給我打擊實在太大,我的心好痛,我不想向別人訴說,多少年如一日的照顧著她,可她沒有給我留下一句話就走了。我的女兒她來到這個世上,沒有過過幾天的好日子,我不能回想起她受的罪。可我無法忘記,靜亞,她是一個性格內向的孩子,可她很堅強,也很懂事,從來沒有跟別人比過吃穿。她有遠大的理想,她的理想是長大以後一定要當一名優秀醫生。有一天她給我說:媽媽,我不就是一個有心髒病的人嗎?沒有什麽大不了的,等我長大以後我好好去研究,一切都會好的。媽媽,我會讓你看到希望。每次她看到我傷心,她都會忍著痛苦安慰我。她是我的精神支撐,也是我生命的寄托。現在沒有了她,我對生活失去希望,每天都是在痛苦的煎熬度日。阿姨,你不知道靜亞她每學期都是三好學生,學習名列前茅。學校裏麵這幾年也很照顧她,每年的兩免一補都有她。今年這學期學校全免,一分錢也沒有要。我從來不去學校哭窮,怕傷她的自尊心,這都是她自己的努力感動學校。靜亞沒有 了,校長和老師都來我家安慰我,在我家坐了一個下午,跟著我悲傷。這讓我很感動,學校也為她舉行了一個小小儀式,祝靜亞一路走好。
阿姨,我最難忘一天是今年農曆二月二十二日,也是靜亞走的那一時,中午 10 點 40 分左右,星期一。那天早上她起來上學,我說靜亞今天有點風,怕她著涼,下午再去吧。她也沒說什麽就躺下又睡了,等她睡醒了之後,她說媽媽我想喝奶,我就去給她買奶回來。我就坐在她的身邊讓她喝奶,她說啥非(讓)我先喝兩口,我就喝了兩口,她的手在抹我的臉,想說什麽但沒有說。當時我不知道她快不行了,她喝了兩口奶就說媽媽我還想再睡一會兒,往下一躺就不行了,就一秒鍾時間閉上了眼睛,就再也沒有睜開。拉到醫院,我拚命的讓搶救,搶救了 一個半小時也沒有搶救過來,靜亞就這跟我分開了。靜亞走了以後我整整抱了她八個小時就沒有鬆開過。直到入土為安,我不知道我的家人怎麽從我的懷中把她給搶走的。靜亞的爸爸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人,靜亞活著時候他不管不問,不管去哪裏看病都是我一個人去。靜亞走了以後他痛不欲生,用雙手抱土為靜亞一把一把壘在墳上,我們親人都跟著悲傷。我不想原諒他,想帶著我的兒子慢慢過。阿姨,我不知道能不能從悲痛中走出來,假如要是提前認識兩年,我的女兒病可能比這有希望。我願意用我的生命換回我女兒的生命,但一切都太晚了。阿姨,我知道您的工作比較忙,有好幾次我都拿起電話想給您打,可是又放下了,我不想打擾您工作。
阿姨,我跟您說了那麽多,請不要跟著我悲傷。請原諒,我就是想給您說,給您說了我的心裏才好受一些。隻有您才能理解弱勢群體困難,在我麵臨極大困難時,是您伸出援助的手,送來了溫暖和希望。雖然靜亞病沒有看好,她也很高興有您這樣一個好奶奶愛著她,她在天之靈也會感謝您的。阿姨,您的愛心如金子一般,我代表我全家人對您衷心的感謝,感謝您對我們的關心和幫助。阿姨, 最後我想說,我能為您做些什麽?
祝 好人一生平安。
此致 敬禮
劉運芝
2007 05 20
靜亞去世了,這是紀錄片《中原紀事》中的第三位去世者。第一位是高耀潔老師的老伴郭明久大夫,我們拍攝了當時的場景,郭大夫在病床上,高老師在病房中照料,同時還要接待感染者。第二位是我們在感染者病房訪問過的李長建先生,李長建是位農民,我們探訪他後過了幾個月就去世了。當時有人圍著整個村子灑上白灰,表示將艾滋病隔絕在外。他的妻子承受著痛苦和歧視,獨自料理完後事,再次離開村子,到城裏打工去了。
如今靜亞也走了,此外,影片中還有一位孩子,我們采訪他時,他的父親還在,今年我再去遂平時得知,他父親已去世,他成了艾滋病致父母雙亡的孤兒。
中原啊中原,文人墨客都知道這樣的說法:“問鼎中原”,“中原逐鹿,鹿死誰手?”這中華古文明的繁盛之地,你的衰敗是從何時開始的?你的災難和痛苦何時是盡頭?
感謝現代技術的普及,使得我們可以在紀錄片中保留這場大悲劇的影像,讓靜亞承受的痛苦和貧窮、讓血禍導致的家破人亡帶來反思和警醒......它屬於死者,更屬於生者。
一位年輕的大學生看過影片,給我寫下這些感受:
我不是來自中文係的學生,對於政治與哲學也並不精通,更談不上有多少思想覺悟和多少時事情操,所以這篇對《中原紀事》的回應,完全是出於本人的一點膚淺的體會和感受。
剛看這段片子,第一感覺是不舒服。從來沒有真正接觸過艾滋病的我,頭一次發現我們其實距離這種“談虎色變”的病毒如此的近;幾乎從未步入農村,一直天真的以為人間沒有地獄的我,第一次重重地被事實敲醒。
一個城市長大的孩子怎能設想.....
難受過後的是憤怒。
我為眾多受難者的悲慘遭遇憤怒,為造成他們痛苦的惡魔憤怒,為把自己的快樂建立於別人的痛苦之上的人憤怒......
憤怒平息後留下的是反省。我開始明白老師的用心良苦,也許我們暫時的確對社會的不公平無能為力,但如果我們也有一天也踏入政府階層呢?我們是否應該永遠銘記自己從何而來呢?我們是否可以永遠保持一顆善良純潔的心靈呢?
我們現在不能做什麽為人民的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但我們可以盡自己的所能多了解多接觸多施舍多關懷這個社會的弱勢群體。或者當我們都做到這點的 時候我們離目標也並不遙遠了......
作為《中原紀事》的導演和主要拍攝者,我要向靜亞的母親、親人和小靜亞致以深深的感謝,感謝她們接受采訪並允許我們使用這些錄像。我也深深感謝每一位以各種方式來回應作品的觀眾朋友,感謝他們從自己不多的工資中拿出錢 來,交給我們捐贈給河南村民團體、抗擊艾滋病工作機構的朋友。到現在為止,朋友們捐贈的款項已經超過三萬,其中一萬五千元正在申請基金管理,還有一萬五千元,已經分別送到了影片中參與合作的四個團體,希望可以支持他們展開活 動,並對病重病危者提供微薄的救助。
小靜亞,願你在天國安息!
附錄:
1、“張靜亞的生日是 1997 年 3 月 17 日,新鄉孟營小學六二班學生。學校已經為她舉行簡單的儀式。校長和老師親自來家慰問。”2007 年 4 月 14 日,劉運芝短信告知。
2、不久前離家出走失蹤的武漢作家魯禮安先生,為《中原紀事》捐 來 1000 元人民幣,現在我們已經將此 1000 元寄給張靜亞家庭,以供靜亞家庭支付孩子在醫院搶救時欠下的部分費用。
(待續)
點這裏看留言、寫留言~
【作者簡介】艾曉明:學者。曾任中山大學中文係教授,已退休。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