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勝多勝少,甚至勝敗本身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改變了美國這艘大船的航向。
改革開放這30-40年正好是全球化的30-40年,中國的GDP增長曲線和美國的股市是基本匹配的,也就是美國的富人是賺到了錢的,但工作大量外流,普通老百姓最多受益的就是些低價的普通消費品,經濟上不滿意是正常的。
而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從05年左右每年至少2千億美金,到貿易戰的18年已經達到4千多億美金,取得這些順差相關聯的GDP,按4千億美金算,至少是10萬億人民幣以上(建廠,維護改進設備,進口資源,物流,員工工資及生活和養家的開銷等等)。最關鍵的是有了這些真金白銀,可以進口所需的芯片,大豆糧食,石油天然氣(大豆去年進口9千多萬噸,14億人每年消耗60多公斤,平均每天3-4兩;而中國大豆產量極低,種出這麽多大豆需要擠占很多耕地,真這麽擠占了耕地,主糧夠不夠就不好說了)。一句話,因為對美的大量順差,中國經濟形成了良性的循環。用金燦榮的話:雙贏就是我們連贏兩次!
據說,2017年年底川普訪華,宴會上李克強對他說:你們不需要生產東西了,隻要給我們芯片和糧食,我們可以把生產包了。老川是商人不是政治家,頭腦簡單直接暴力:我靠,芯片糧食用工最多1千萬人,真這麽一來美國不就亡國了,其他1-2億人喝西北風去啊?回來不久就開打貿易戰。美國這艘大船的航向開始變了。
如果沒有川普,美國人還在黑暗裏摸索對華關係,最大的原因就是有很多很多富人在中國賺到錢了,不願意改變。
而因為意識形態的原因,老共從08-09年開始就判斷:美國因為次貸危機,開始走下坡路,所以我們要有所作為,迎接百年大變局。此後,老共大造軍艦(數量已超越美國),航母,在東海台海南海切香腸式的擴張,包括一帶一路等等,都是針對美國的。如果沒有川普18年的覺醒和行動,美國再晚幾年行動就更被動了,因為雙方實力會更接近。
回到中美關係,我個人覺得中國該學二戰後的日本,別老想著挑戰美國的地位,無論是經濟和軍事方麵 --- 現在可能已經太晚了,除非老共主動投降並且有大的實際行動(比如將3艘航母民用,撤除軍事裝備變成遊船啥的,等等 --- 上海甚至有教授建議自毀核武,雖然這可能有點過頭)。你想想:如果80-90年代日本真取代美國了,能有萬維網及智能手機給全世界前後帶來至少幾十萬億美金的產業嗎?美國是全世界的縮影,其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國家。當然對老共這很難,因為共產主義的最高目標就是埋葬帝國主義,管他是美國還是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