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7yn9oi0i0B-JctfMkeDTPQ
張維迎教授:?中國教育的最大失敗——說假話不臉紅
市場的邏輯是與人一同幸福;強盜的邏輯是搶別人而使自己幸福。近代以來,強盜的邏輯已經不可能成功,市場的邏輯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但是我們的生存都離不開與別人的合作和協助,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市場的邏輯是最有效的一種方式。市場的邏輯最核心的一點便是誠信,這也是我國當代教育中嚴重缺失的一點。
本本文源自公號:領教工坊
全文共 4727 字
閱讀約需要 12 分鍾
01.市場的邏輯和強盜的邏輯
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幸福,都不斷追求更好的生活。實現這個目標的手段,歸納一下,大概有兩種:第一,通過讓別人不幸福而使自己幸福,即用傷害別人的方式為自己獲取好處,我稱之為“強盜的邏輯”;第二,通過讓別人幸福使自己變得幸福,我稱之為“市場的邏輯”。
仔細想一下,市場的邏輯其實也是宗教的邏輯,所有宗教都教育人要積德行善,也就是通過利他而實現自己的幸福。宗教的邏輯和市場的邏輯最大的不同是,宗教的邏輯是通過改變人的心來達到善的行為,市場的邏輯不想改變人的心,而是想規範人的行(行為),即以利人之行實現利己之心!
我上次去山西榆次,看到縣古衙門有一副對聯,大概是這樣的:
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門無孝子
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
什麽意思呢?善以心論,惡以行斷。一個人是否是孝子,不能看這人給了父母多少錢、蓋什麽房子、買什麽車,如果這樣,窮孩子就沒辦法當孝子了。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惡人,不能看有沒有惡的心,而要看有沒有惡的行。道德倫理規範的是行為,而不是心!這就是宗教的邏輯和市場的邏輯的基本差別。
市場不求改變人的心,隻求改變人的行為,市場就是你必須通過滿足別人的需要來實現你自利的動機。從這個角度講,市場本身是最講倫理的,它使得你不能傷害別人,你致富也好,地位提升也罷,一定得建立在給他人創造幸福、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基礎上。這是我理解的市場的邏輯。
與市場的邏輯真正對立的是強盜的邏輯。強盜的邏輯隨處可見。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強盜行為的出發點可能非常善,當初搞計劃經濟就是這樣。當然,在現實的市場經濟中,這兩種邏輯是共存的,有些人賺了錢不是因為給別人帶來了幸福,而是因為給別人帶來不幸,但這本身不是市場的邏輯。
從長遠看,在市場中一個人能持久致富,一定是靠誠實守信,而不是靠坑蒙拐騙,如司馬遷所言,“廉吏久,久更富,廉賈歸富”(《史記·貨殖列傳》)。但是,正如我們對好多問題都有理解上的偏差,我們對市場也存有誤解。
對市場的偏見可能與感情色彩有關。簡單地說,市場給每個人發財致富的機會,隻要你為別人創造價值。健康的市場中誰賺錢最多?就是提供服務人數最多的人。一個保姆,隻能服務一個人或一家人,掙不了多少錢,但是生產iPad或iPhone,就可以服務幾千萬人、幾億人,賺的錢就多得多。市場就是按照你給多少人帶來幸福回報你。給別人帶來的幸福越多,賺的錢就越多;帶給別人的幸福越少,賺的錢就越少。這就是市場的邏輯。
有時,同樣情況下,別人賺錢了,你沒賺錢,你會不滿,這跟人性的一個特點有關:我們往往把成功歸於自己的聰明才智,而失敗了總怨恨別人;我們常把自己看得比本來高尚,把別人看得比本來卑鄙。賺不到大錢的人,往往有這樣一種心理:不是我沒本事,而是我道德水平太高,不願騙人。那些人為什麽能賺大錢?心黑。這是自我安慰。
現實生活中,批評別人道德水平差的人,相當一部分道德水平最差。要求別人大公無私的人,可能最貪婪,他們喜歡占領道德製高點,忽悠別人以謀取私利。他說別人太貪,往往是嫌對方要價過高,希望能以更便宜的價格買入;而從對方的角度看,也覺得另一方想占便宜,花這麽點錢就想買我這麽值錢的東西。如果僅僅從倫理、道德的角度,可能會做出和事實相悖的評價。
關於市場和倫理的關係,從古到今還是有好多誤解,有必要澄清。大家都同意,通過給別人帶來幸福從而使自己變得幸福,最符合倫理。但我的觀點是,僅僅靠說服人,沒用,還得靠製度。這個製度就是自由市場,就是自由競爭!
微觀層麵上,每個人做事都是有目的的,每個人都有一雙看得見的手去實現自己的目的。宏觀層麵上,市場是雙看不見的手,這雙看不見的手監督看得見的手一定不能偷偷幹壞事。看不見的手一定是幫助別人的手,而不是傷害別人的手。如果在宏觀層麵還有其他看得見的手,這時候市場就可能無能為力,你的看得見的手就會傷害別人,而不是給別人帶來幸福。
▲在致極學院開學典禮上,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教授送來祝福
02.道德隻能在市場中實現
這就是亞當·斯密的偉大之處,他看到常人看不到的,現實中也確確實實如此。再看看計劃經濟的後果,很難說它初始的目的有多不好,但帶來的卻是災難。而那些賣瓜子的人,出發點不過是自己賺錢,但他必須做出別人喜歡吃的瓜子才能賺到錢。
其實,亞當·斯密的基本思想2000年前司馬遷就提出了。他說人們追求快樂幸福你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你說服也沒用。“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史記·貨殖列傳》)就是要順其自然,不需要政府搞出那麽多的規劃,那麽多的產業政策,征集動員大家幹這幹那。所以,我認為司馬遷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個自由市場的堅定主張者、捍衛者。
司馬遷深刻認識到,節製欲望不是追求幸福的最好辦法,市場經濟可以將人的利己之心變成利人之行,農工商虞,分工合作,“各勸其業,樂其事”, “各任其能,竭其力”,財富就像水從高處往低處流一樣,不召自來,不求自出,“上則富國,下則富家”,是最自然而然的事情。他並且認識到,財富是道德的基礎,所謂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於無”。
我們必須承認,人是很無知的。同樣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有人看得長遠,有人卻短視,人和人之間的差距不在於本性有什麽不同,而在於視野的長短寬窄。儒家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君子是看得長遠的人,而小人是短視的人,這就是人和人之間的最大區別。
市場經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競爭中隻有著眼於長遠利益的人,才能夠真正賺錢,所以市場經濟裏的人特別注重自己的名聲。一瓶礦泉水,它是誰生產的我們不知道,這個礦泉水公司的老板我們不認識,我們為什麽能夠放心喝它?就是因為利潤製度的作用,你的利己之心,一定要變成利人之行。
因為人是無知的,教育就非常重要,它要讓人們更懂得自己的長遠利益所在,不要為短期利益犧牲長遠利益。
有一點要強調,利他主義並不能解決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比方說,一樣東西我說2塊賣給你,你說不行,得5塊才買,我說5毛就行了,你說不行,得20塊,這個交易絕對成交不了,因為都太為對方考慮了。市場是建立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基礎之上的,所以才能討價還價,才有利益均衡,如果都是慷慨君子,交易價格反倒沒辦法確定了。
市場經濟需要道德基礎,但這一道德隻能在市場中實現和找到。也可以反過來說,道德需要建立在市場的基礎上。因為善的動機既可能做好事,也可能做壞事。我們需要一個製度,使你要滿足自己的利益,必須首先滿足別人的利益;其次還要教育人,教育不是給人灌輸什麽,而是讓人明白事理,不犯傻。
就像我經常給企業界講的,什麽是企業?一個企業真正的競爭力是什麽?是你的聲譽,是名聲。我們天生就看得比較近,要讓一個人看得遠一點,需要有好的製度,還需要好的理論研究。這麽講是有依據的。從世界範圍看,哪個地方市場經濟比較發達、比較健全,哪個地方人的道德水平就比較高,更誠實守信。不誠實守信,你的企業是存在不下去的,很快就會完蛋。相反,哪個地區的市場經濟不發達,受到的政府幹預多,哪個地方坑蒙拐騙就多。
當然我不否認修心很重要,但修心本身也是自我利益的需要,因為一個人的幸福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別人對自己的認可。我們希望自己比別人好,希望受人尊重,所以必須有個好名聲,這些本身也是以自我中心為基礎的需要。人的道德、善心,是基於自我為中心建立起來的。
▲亞當·斯密
套用亞當·斯密的話,勸導人們行善的最有效方法是告訴他,這樣做是他自己的利益所在,而不是別人的需要。如果一個人不關心自己,你瞪他一眼沒什麽關係,他不在乎自己,你打他一頓也不在乎,那他又何必關心他人呢?
03.中國教育的最大失敗:
說假話不臉紅
人類麵臨的一個基本問題是,每個人都以自我為中心,但又需要別人的合作,怎麽能夠使這兩方麵統一起來,是所有的哲學、道德學、市場理論都希望解決的問題。我深信,市場經濟本身是解決這個矛盾和挑戰的最有效方式。
前麵講到,支配人類曆史的就兩大邏輯,一是強盜的邏輯,一是市場的邏輯。國家之間打仗是強盜的邏輯,自由貿易、交換是市場的邏輯。我相信這兩個邏輯未來仍然會並存。
我們希望處理國際關係也能用市場的邏輯,比如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崛起,是靠自由貿易,而不是靠征服、靠武力解決問題。好在人類都有學習的能力。中國有句古語,“不打不成交”,開始可能喜歡用打的方式,用侵害別人的方式,最後兩敗俱傷,之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開始“交”往。“交”就是交換、互利、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德國企圖用強盜的邏輯富強,沒成功。“二戰”後,日本和德國靠生產汽車、電子產品等發展起來,依靠的是市場的邏輯。人類的進步就是不斷轉向市場的邏輯的過程。
過去研究倫理學和研究市場的學者之間誤解太多,其實人類的分歧好多都是由誤解而來,是無知導致的。在化解分歧和誤解上,倫理學者和經濟學者應該像親兄弟,因為要達到的目的是一樣的。
如果社會不注意製度建設,不尊重人權、財產製度,僅僅靠說教,最後恰恰是人人都變得虛偽。中國教育的最大失敗在哪裏?不是抑製了青年人的創造性,消滅了他們的好奇心,最大的失敗是使人變得虛偽,說假話不再臉紅!為什麽?就是因為沒建立一個好的製度。西方沒有一個企業貼標語說要誠實守信,不用貼,這是自然而然的,這就是市場。丟掉了市場的邏輯,丟掉了基本的市場規則,隻能用虛無縹緲的說教,最後就是言行不一。
以前上學時,一個同學鉛筆刀丟了,老師讓學生排成一隊,看誰臉紅,臉紅的人就是偷鉛筆刀的人。現在再把人叫一塊兒,不再臉紅了,這方法沒用。由於否定了市場的邏輯,才使得社會變得如此虛偽,如此假話連篇,這是讓我最痛心的。強調倫理時不要忘記這一點,否則我們對這個社會的建設貢獻不大。
﹀
張維迎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前身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聯合創始人、教授、北京大學網絡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經濟學教授。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