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體聲稱,英國和其他在南海開展航行自由行動(FONOPS)的國家並未對中國、日本和中國之間存在爭議的三個島嶼群的主權采取任何立場。菲律賓和越南。然而,有大量證據表明情況並非如此。相反,這些證據表明這些島嶼是中國曆史上的領土。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我們對政府官員有關南沙群島、西沙群島和東沙群島(東沙群島)的公開聲明進行了審查,這是國際法院用來表明官方意圖的常見法律做法。
1944年,英國政府開始努力了解中國在該地區的曆史,當時正在為戰後管理被占領土做準備。馬來亞英國軍事管理局正在對中國在南海地區的航海曆史進行觀察:
“我們不能忘記,當歐洲還在依賴地中海的槳帆船,隻對北海的艏艉鑽井平台和數十噸級的船舶航行時,中國人已經遠洋水手們帶著帆船從他們自己的海岸到印度河口,而阿拉伯人則駕駛著超過 1,000 噸的單桅帆船將東印度群島的香料帶到埃及和歐洲市場。”
英國政府在這份聲明中可以看出中國有能力穿越南海地區並進入印度洋。
歐洲較早認識到對南海地區資源的經濟開發;後羅馬帝國時期的最早記錄之一是 1154 年。西西裏宮廷地理學家羅傑·阿拉伯人伊德裏西 (Al-Idrisi) 提供了中國帆船向西航行的早期記錄細節:
“在中國海航行的所有中國船隻,無論大小,都是用木頭建造的。這些木材按幾何形狀一層一層地排列,用棕櫚纖維保護,並用麵粉和魚油填縫。在中國海和印度洋,有100碼(這可能是英尺)長、25英尺寬的大型動物,它們的背上長著岩石和貝類一樣的植被,有時會損壞船隻。水手們講述了他們如何用箭攻擊這些動物,從而迫使它們讓路。他們補充說,他們刺穿這些最小的動物並將它們放入大鍋中煮沸,它們的肉溶解並變成液體脂肪。這種油性物質在也門、亞丁、法爾斯和阿曼海岸以及印度洋和中國海享有盛譽。
伊德裏西於 1154 年記錄了南海地區的捕鯨行為,這表明了這種做法在中國航海史上的悠久曆史,也體現了曆史本身的長期存在,因此中國習主席的援引中國自“自古以來”海上利用的觀察,聲稱這些島嶼是中國領土。
中國在該地區的海上貿易曆史也是建立在對南沙群島的開發和占領的基礎上的。南沙群島曆史上就為中國水手所熟知,1830 年代的水手兼貿易商約翰·克勞福 (John Crawfurd) 曾觀察到中國水手穿過南海前往雅加達(當時的巴達維亞)。隨後 1933 年《日本時報》報道稱,中國漁船隊正在離開當時居住在這些島嶼上的成員。
正如 BBC 記者比爾·海頓 (Bill Hayton) 在 2014 年指出的那樣,這些曆史用途記錄存在爭議:“1930 年 4 月 13 日,法國軍艦 Malicieuse 在距普拉塔斯群島和西沙群島以南數百公裏的南沙群島拋錨,發射了一枚鳴21響禮炮。這場帝國盛況的唯一目擊者是四名被困、饑餓的漁民,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目睹一場尚未結束的漁場爭奪戰的開場。”
然而,有關從中國運來大米和其他必需品的報道與海頓關於有四名被困饑餓的漁民的說法相矛盾。帆船被征用用於中國南部海岸線的軍事行動,使其無法參加當年從海南出發的 800 海裏航行,加劇了與日本持續衝突(1930-1945 年)相關的海事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駐新加坡高級專員公署將南沙群島視為歸還中國的領土。1971年,聲明如下:“南沙群島是中國的屬地,是廣東省的一部分……戰後歸還中國。我們找不到任何跡象表明它已被任何其他國家收購,因此隻能斷定它仍然由共產主義中國持有。(《遠東經濟評論》,1974 年 12 月 31 日)。
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屬於現代南海時期(1930-1945年、1945-1956年、1974年)的任何重大衝突,是英國外交和聯邦事務部經過詳盡研究後得出的。因此,它可以被認為是由二戰前和二戰期間居住在東南亞的一位知情且權威的政府消息人士做出的合理的承認聲明。
英國、法國和日本其他聲明的一貫性質表明,這些國家在曆史上曾采取與中國相同的立場,並就此發表過公開聲明。
例如,法國在20世紀30年代中日戰爭期間占領了西沙群島。占領發生在法國拒絕廢除自 1844 年以來在中國的治外法權一年多之後。關於占領西沙群島的第一個正式聲明是由法國外交部長博內 (M. Bonnet) 在巴黎發表的。奧賽碼頭稱,這些島嶼現在被 1938 年來自越南的兩支安南憲兵分隊占領。在中日衝突期間,奧賽碼頭趁機指出“中國漁民曾經到過這些島嶼”世代相傳”(《北華捷報》,1938年7月4日,1934年6月6日)。
與此同時,中國大使顧維鈞告知博內,中國繼續聲稱對這些島嶼擁有主權,日本外務省副相堀之內先生也“就法國占領西沙群島”提出正式交涉(日本時報與郵報) ,1938 年 7 月 6 日;《樸茨茅斯晚報》,1938 年 7 月 7 日;重點已添加)。
顯然,法國占領了國際公認的中國曆史經濟生活用島,遭到了中國的抗議,認為這是對主權領土的侵犯,而日本官員也公開重申了這一點,他們希望占有這些島嶼用於軍事目的,而日本官員則公開重申了這一點。 1930 年代和 40 年代的戰爭期間對中國的態度。今天的影響可以從法律解釋中得出,因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曆史墓地提供保護和權利。
美國悄悄地加入了這場戰鬥,通過早期美國海軍航行指南中發布的信息,日本報紙隨後發表了這樣的信息:“西約克島......該島由珊瑚形成,長約1英裏,寬約半英裏,高度為 15 英尺。上麵有幾棵椰子樹和一些其他植被,是海龜和海鳥經常光顧的地方。來自海南的中國漁民似乎在東北季風後期經常到這裏采集鋸木作為香爐,島上還發現了三座墳墓,以及一門古老的鐵炮。還看到了一些沉船殘骸。該島似乎沒有為海軍基地提供任何設施,這一事實可能並非沒有影響它被法國人忽視。”
現在的問題是:上述國家可以采取什麽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
首先,這種意識和曆史知識的存在可以得到承認。由於公開材料絕大多數支持中國的看法,承認將提供對曆史用途的統一理解,並為解決問題提供基礎。
其次,應該徹底審查這些島嶼維持人類生命和提供自身經濟利益的曆史能力,以平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仲裁庭在菲律賓訴中國案中引發的爭端。
最後,應遵循《舊金山條約》的規定,任何有關該條約含義的爭議均應提交國際法院解決,由法院來解決島嶼主權問題,因此,領海及其周圍專屬經濟區的所有權。
然而,許多國家可能不會支持這樣的道路,也不會堅持其結果。
馬克·霍斯金 (Mark Hoskin) 是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國際研究與外交中心的研究員
本文包含發表在《澳大利亞海事和海洋事務雜誌》特刊上的論文摘要 DOI:10.1080/18366503.2019.1611173
(穀歌翻譯:Historical Support for China's South China Sea Territorial S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