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此文,就會擁護”二“。

來源: abcdaren 2023-08-26 13:56:5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917 bytes)

《回顧一場生死辯論與撥亂反正。》

          從小到大,一說到‘不二法門’ 就以為和武學的‘獨門秘訣’、醫學的‘祖傳秘方’、同仁堂秘製的‘丸散膏丹’之類, 是差不多的意思。說也奇怪,直到幾天前精讀了《維摩詰經》, 才豁然開朗:原來,這是一個哲學上激烈爭論的焦點,又是人類正誤世界觀的分水嶺。

世間的事物,既然可‘一分為二’,無限可分,鬥爭再鬥爭下去;當然也會‘合二而一’,雙方談判、妥協,回到平衡或相對穩定的狀態。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連三國演義的作者都老早就領悟了這個真理。但貴為黨魁的毛澤東當年卻曾動用權力,鎮壓其中央黨校校長楊獻珍認為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合二而一’的哲學觀點。記得那時我到京西軍委招待所探望一位奉詔來京的軍分區司令員,招待所裏黑板報淨是批判楊的口號和文章。才知道這些對哲學沒多少興趣的軍頭們,正被毛按在那裏洗腦呐。那時不明白:黨內一種哲學上不同觀點,為什麽要如臨大敵,被立即上綱到‘反黨’、‘反毛’的高度?

經曆過毛幾十年的施政手法,又經曆過那場可怕的‘文化大革命’浩劫洗練,方才明白:毛的《矛盾論》和他的狹隘的世界觀、施政理念是一貫的:既然無限可分,於是鬥完地主鬥民族資本家、老板,鬥完知識分子右派鬥軍內彭德懷,鬥完黨外鬥黨內,直鬥到自己最親密的戰友劉、林、周、朱們,一個個都死於非命還沒完。把人民分成很多階級、幹部分成很多等級,待遇很不一樣,挑動群眾鬥群眾,工農鬥知識分子、幹部,互相揭發、監視。所謂‘與人鬥,其樂無窮’也!要知道:共產黨的哲學就是鬥爭的哲學嘛!現在的徒子徒孫水平更差:不再鬥北方宿敵蘇修、新沙皇,改鬥自己的最大客戶兼投資人美帝,從承諾“永不爭霸“,改成戰狼式高調爭霸,誰是老大就鬥誰!把接來的一手好牌,打成內外交困的爛牌。

其實,毛和其徒孫們是錯的、絕對化的、排他的;楊獻珍現在雖然平反了,但至少應該對黨內黨外公開聲明:他當年是對的、正是辯證的看問題。真理原來不在所謂‘偉大領袖’的手裏,恰恰在弱小的他手裏!說中國人都是奴性,隻知服從槍杆子、皇帝、土匪頭子?其實不然,古有海瑞罵皇帝,真理在海瑞手裏。皇帝也無可奈何,沒能把他打成‘反革命’。可見,土匪頭子比皇帝還不講理,更不懂民主的好處,根本不信辯證法!

維摩詰經之所以高明,裏麵共有文殊師利等31位得道大菩薩,從各種角度解釋清楚了為什麽人人生而平等,不同階級、種族、出身、地位、信仰,應該一視同仁的道理,即平等、不二的道理。菩薩從世間的二,入不二,即不要有分別心,入不二法者為聖者,未契入者為凡夫。且看世間凡夫們,你的、我的,金錢、資源、地位,爭搶不休,強國侵略弱國,故有戰爭、殺戮,都是漠視了這個不二法門。二是對立的意思,不二是不對立的概念。哲學家應當明白:有了二分法就有了煩惱,被利益衝突綁住,就有你死我活的鬥爭。不二,就是雙贏,就不一定需要你死我活。取和舍是二,卻有‘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辯證法,有‘施比受更快樂’的辯證法。進和退是二,能以退為進才是高手。還是那句話:從二入不二,不要有分別心,入不二法者為聖者,未契入者為凡夫。又如:得和失是二,所以現今名利場紅塵滾滾,人人患得患失,煩惱、憂鬱症都來了。解脫了的人,悟到五蘊皆空,無得亦無失,不可能有憂鬱症,所以是高人。而執著一分為二,無限分下去,年年鬥、天天鬥的人,如吳剛砍樹,把桂花樹當敵人,不得憂鬱症,也會累死。

普通人,哲學、世界觀有問題,影響的可能有限。而一國領袖,知識有缺失,又自以為是,一言堂,世界觀有誤判,則禍國殃民:如希特勒、日本天皇、普亭、毛、和什麽黨、什麽派、什麽教的主席、書記、領袖之流,害的人就太多了。世界大戰、俄烏戰爭、朝鮮戰爭,大饑荒。。。死了多少人?多少人家破人亡?

許多人從小到大,提到‘不二法門’, 都以為和武學的‘獨門秘訣’、醫學的‘祖傳秘方’、秘製的‘丸散膏丹’。。。是差不多的意思。還請不要無端輕視佛教經典的甚深微妙的意涵:本人雖然不是宗教界人士,然而直到明白了《維摩詰經》,才豁然開朗:原來,堅持‘二’,還是‘不二’?這是一個在中國政壇、學界曾經生死爭論的焦點,又是人類公平正義與偏激獨裁兩種世界觀的分水嶺。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