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誠信
一.引言
鄧小平是在過去的一千年裏對中華民族貢獻最大的人。他匡正了中華國運,結束了中華民族長達近一個世紀(1894-1976)噩夢般飽受戰亂,恐怖和貧困殘酷折磨的悲慘厄運。他付出巨大的勇氣和超人的智慧,將一個極端宗教性質的恐怖殘暴政權和平轉化為溫和世俗政權,開啟了國家民族快速良性發展的時代。在位期間,一直努力推動民族進步,並提高百姓生活,居功至偉。他的治國思路與努力,已經成功造就了近40年的國家和平與社會繁榮,尤其經濟得以持續高速增長,教育水平和人民生活不斷提高,超過“文景昭宣”與“貞觀開元”, 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上最好的四十年。 雖仍有不少缺憾,但已經十分不易和難能可貴。從民族發展的角度看, 鄧小平的過錯或失誤與其功績相比較,完全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鄧小平執政之前的三十年恰恰是中國五千年曆史上最黑暗的三十年, 極端恐怖並極端貧困, 國家凋敝,百廢待興。 所以,鄧小平是在過去的一千年裏對中華民族貢獻最大的人, 毫無疑問。
我的家鄉大概是1982年分地的。 在之前的生產隊裏, 一戶五口之家每年大概分到不足400斤小麥,分地後的當年就收到3000多斤。 親戚說,其實畝產沒有多大變化,主要是生產隊每年把多數糧食都上交國家了。換言之,鄧小平首先推翻了在中國農村地區實行了近30年的集體農奴製度,解救了80%的國民人口。富裕活躍起來的農村經濟迅即大幅改善城市的食品供應和工資水平,為此後的全方位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從而徹底改變了民族命運。
二. 生平簡介
鄧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原名鄧先聖,學名鄧希賢,1927年改名為鄧小平,四川廣安人,1978年至1989年間中國的實際領導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從取名來看,長輩希冀其成為聖賢,成年後他寧願當一名小小的平民百姓。
鄧小平的政治生涯經曆了“三落三起”。1933年曾因支持毛澤東而在中共內部遭到批判,1935年遵義會議後重新出任要職。戰爭期間,擔任中共主要武裝力量指揮者,曾任八路軍129師政委,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政委,總前委書記,負責指揮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大西南等戰事。1952年出任副總理兼中共中央秘書長。1956年中共八大後,任中央政治局常委與總書記。1957年參與了反右運動並扮演重要角色。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迫害,1969年被下放江西務工。1973年第二次複出政壇,再次出任國務院副總理。但因主導治理整頓,恢複生產而引發毛澤東的不滿,在1976年再次被撤銷所有職務,保留黨籍。毛澤東死後,鄧於1977年第三次複出政壇,複任國務院副總理等黨政軍職務,大力推動恢複高考,恢複生產,發展教育等。
1978年12月,鄧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確立了領導核心的地位,主導推行撥亂反正、改革開放、中越戰爭、廢除終身製、計劃生育、義務教育,一國兩製,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主持修訂第四部憲法,突出了憲政主義的精神。1985年後,鄧主導百萬大裁軍,啟動高新技術“863計劃”,並曾推進政治體製改革,包括黨政分開,政企分開,領導退休製度,基層選舉(村長,人大代表)等等,但在1989年的“六四事件”之後中斷擱淺,鄧也於同年11月辭去軍委主席職務。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重啟改革開放,拯救了中國大陸新興的資本市場和經濟發展。
(生平內容來源於維基百科,略有刪改。)
三.關於“六四”
鄧小平當政期間, 他非常了解周圍那些與他一起掌握大權的人,深知那些人裏很少有人具備與他一樣的品德和智慧。以陳雲為代表的大多數人整日思考的都是如何守衛政權,確保自己的萬戶侯爵位和威福傳給子孫並世代不絕, 將權勢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 唯恐有失, 對國家民族毫無概念。即使中央垮台,他們也要割據一方,絕無可能輕易讓位民主。正因如此,改革開放的步伐每每舉步維艱,步履蹣跚。所以,鄧小平對國家發展道路有清楚且堅定的認識,他深信:如果那時共產黨下台,中國完全沒有可能建立起自由民主政治。相反,國家一定會倒退70年,再次天下大亂,再次軍閥混戰,再次出現一個毛式極端專製黑暗政權。
“六四”時,鄧小平看到,天安門廣場上柴玲等年輕人的言行舉止,包括堅持與期盼流血,絕不撤離廣場返校複課,“決心”推翻獨裁專製的一係列語言與行動宣示, 都像極了五十年前的毛澤東。那時候,延安窯洞裏年輕的毛主席在報紙和集會上,熱情讚頌和呼喚美國民主製度,一遍遍莊嚴承諾共產黨將為推翻蔣家獨裁,在中國建立美式民主而奮鬥。然而,當他推翻了“蔣家獨裁”,住進紫禁城中南海後,他卻三十年如一日,每時每刻,殫精竭慮地努力消滅任何美國民主萌芽,建立了極端恐怖且極端貧困, 比蔣家更加獨裁百倍的殘暴政權,禍害國家災難深重。
在鄧小平眼裏, 柴玲等人在天安門廣場所做的表演,都是毛主席曾在50年前表演過的,而且毛主席的表演比柴玲逼真得多, 致使馬歇爾,杜魯門都信以為真。事後柴玲等人在海外30多年的生活和行事經曆也證實了鄧小平當年的準確判斷。 那時的鄧小平,作為已經85歲高齡的年邁老人, 卻依然保持清醒敏銳的眼光和思維, 令人驚歎。柴玲等人甚至在美國國會作證時,都撒下許多惡性彌天大謊, 令來自台灣的學運參與者侯德健震驚和迷惑。這樣的一群人會怎樣領導和統治國家, 能否帶領人民走向民主,毛主席,斯大林,金日成和薩達姆等等已經給出了太多慘痛的答案。所以,究根朔源,對於造成六四事件以流血收場的個人曆史責任,柴玲遠遠大於鄧小平。
鄧小平堅信,為了避免再一次的民族災難,最佳的選擇是由共產黨繼續執政,但必須走溫和路線,堅持改革開放,容許國家發展,這正是四項基本原則的思路來源和內涵。在經濟發展與教育提高的基礎上,中國才會真正有希望走向民主。而一個穩定發展,走向民主的中國也符合世界的利益,這正是當時世界能夠容納和支持中國發展的原因,這都是其後40年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天安門大屠殺”, 中越戰爭、嚴打、計劃生育、反資產階級自由化,毛的神像不能推倒, 這些都是在當時迫不得已的艱難情況下,正確且英明的權衡結果, 都是為了創造並且成功地創造了連續40年的和平發展和社會繁榮的必要條件。尤其需要一提的是,1979年的中越戰爭,為此後的中國離開共產陣營,全麵結交西方世界,從而“跟著美國走”,打開了大門,對改革開放至關重要。
假設柴玲等人在1989年掌握了國家權力,30年後的中國會是怎樣? 無非兩種可能:(1)一個類似台灣的民主,自由,繁榮的國家; (2)類似如今敘利亞的炮火連天,民不聊生,或者類似伊朗阿富汗的恐怖貧窮殘暴政權。如前所述,由於當時中共高層大多數對讓出權力“絕不答應”,由於當時學運領袖大多數過低的個人品德,由於當時中國嚴重落後的教育和經濟水平,第二種可能性顯然要大得多,超過99%。那些認為第一種可能性更大的想法,無疑是缺乏思考的結果,天真可笑或癡人說夢。而反觀如今的中國,雖然沒有民主自由,卻有相當的富裕繁榮。所以,相比之下,可以明確無疑的是,鄧小平當年的判斷和決策其實是正確的,對國家和民族是有利的。
四. 結語
海外有很多人對鄧小平不滿,認為鄧小平隻給中國創造了富裕繁榮,卻沒有帶來民主自由, 甚至有人認為他阻礙了中國民主的建立。其實,如前所述,鄧小平根本沒有阻礙過民主。 他強力推動經濟體製改革和政治體製改革,都是為中國最終實現民主富強鋪路。尤其他的政治體製改革,明顯是朝著民主憲政的方向進行。在“六四”事件中,他阻擋了國家在呼喚民主的旗號下再次陷入災難深淵, 因為他深知那時的中國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民主,後來的諸多事實也證實了他的判斷。令人悲哀的事實是,恰恰是“六四”運動中斷了鄧小平的政治體製改革, 破壞和阻礙了中國民主發展的實際進程。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