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疑問在很多學校的曆史課上提出,引起了多方麵社會環境及
人類發展的學術研究。
1。第一個原因,就是帝王的平均壽命問題,
有效執政時間和在位時間的偏離。
一般認為,皇帝在位年齡25到45為黃金時間,精力和經驗都能最佳。
而皇權移交發生卻不能保證這一點,因為先一個皇帝可能活得久一點,
至死才會放權,這必然導致下一任帝王在過了黃金時間得到帝位,
導致人過不惑之年才登基,心力交瘁,有效執政能力下降。
2。隔代欽定的皇太孫,會導致權力交接的巨大風險。
作為太子地位的父親可能在登基之前去世,而老皇帝已經年事已高,不想
再更改接班人時,就會用皇太孫即位的辦法,這就是年齡非常小,
沒有執政能力的皇帝產生。攝政垂簾聽政發生,就會出現權力
爭奪情況。外戚,宦官,權臣,等濫用皇權發生。
遊牧民族的兄終弟及可以避免這種孤兒寡母監國,
但又不能保證眾多兄弟爭奪皇位的不確定性。
“胡無百年運”就是這個原因。
3。朝無三百載的原因
就是皇權移交過程產生的不確定性。
古人壽命較短,一般不超過50歲,如果先一個皇帝拖著不交權,
後一任帝王的有效執政時間就會嚴重縮短,導致他無法在內政,
立儲,和處理外交等重大事件中作出妥當的長期規劃。
考察明清兩個朝代的更替,就會發現,亂世皇帝多,
幼帝多出亂,是普遍現象。
一百年出現一次幼年的皇帝,政權被顛覆的機會為40%;
三百年出現三次幼年的皇帝,政權不被顛覆的機會為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