腥風血雨裏的南明短命王朝(六)

來源: 玉米穗 2023-03-04 08:41:5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490 bytes)

由於史可法在定策問題上的失策,導致朱由菘轉而乞援於武將。弘光即位後,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居“定策”之功,形成軍閥操縱朝廷的局麵。弘光朝設立四鎮,封高傑為興平伯,鎮守徐州,泗州;封劉良佐為廣昌伯,鎮守鳳陽,壽州;劉澤清封東平伯,鎮守淮安,揚州;黃得功崇禎末年因軍功已封為靖難伯,此時加封靖難爵,鎮守滁州,和州。

四鎮將領的情況大致如下:

高傑,字英吾,陝西米脂人,早年追隨李自成造反,原是李自成部將。後因與李自成妻邢夫人有染,害怕敗露,攜邢夫人一同背叛李自成投降明軍。投降明軍後多次參加對農民軍圍剿,因功升任總兵。崇禎末年,大順軍東渡黃河勢如破竹,明朝武將紛紛倒戈歸附,高傑因為同李自成的奪妻舊怨,不敢投降,率部逃往山東。高傑後派使者與鳳陽總督馬士英聯絡,馬士英聽說他部下有三萬人馬,就回信要高傑部屯駐徐州,聽從自己節製。高傑赴徐州拜見馬士英後回鎮徐州,不久由太監盧久德穿針引線,成為“定策”元勳。

黃得功,號虎山,開原衛人,祖籍合肥。崇禎年間,在對農民軍作戰中,迫降革左五營兵,打敗張獻忠農民軍,屢立戰功,於崇禎末年被封靖難伯。

劉良佐,字明輔,山西大同鎮左衛人。因常騎一匹雜色馬,人稱花馬劉。崇禎年間統兵在宿鬆,廬州,六安一帶同農民軍作戰,因軍功升任總兵官。崇禎15年時,曾與黃得功一起在潛山大敗張獻忠農民軍。劉良佐的胞弟劉良臣早在1631年(崇禎四年)就隨總兵祖大壽投降清廷,後來清軍南下,劉良佐也不戰而降。

劉澤清,字鶴洲,山東曹縣人,出身行伍,崇禎末年官至山東總兵。大順軍迫近北京時候,崇禎帝命令他火速入衛京師,他膽怯作戰,謊稱墜馬受傷,拒不奉詔。大順進入山東後,他帶領主力逃到淮安。在迎立皇帝的問題上,他開始附和東林黨人錢謙益等人擁立潞王朱常淓,後來得知黃得功,高傑,劉良佐和馬士英擁立福王朱由菘,他知道自己兵力不敵另三家,隨即也搖身一變,加入擁立福王的陣營。劉澤清後來在清軍南下時,投降了清軍,清廷認為他反複無常,把他絞死了。

除了四鎮之外,還有一個鎮守武昌的將領左良玉,雖然沒有參與定策,但因為所擁有的兵馬甚多,弘光朝為了籠絡,也封他為寧南候。

 

四鎮被封,並非因為軍功,隻是因為他們用兵力做後盾支持福王朱由菘繼大統,成了所謂的“定策”功臣。就弘光帝和馬士英等人而言,需要借助他們的兵力震懾江南士紳,而四鎮也自恃有功於弘光帝(天子是我等所立),因而驕悍跋扈,相互爭權奪利,挾製朝廷。四鎮盡管氣焰囂張,但弘光帝和大臣們因有求於他們而隻能忍氣吞聲無可奈何,馬士英也是因為投機附和鎮將才得以位居首輔的,因而同樣受製於四鎮和左良玉,無可作為。

 

弘光朝建立之後,一批較具才幹的東林-複社人士被排擠出權力機構。東林-複社人士痛斥馬士英和經馬士英推舉入朝為官的阮大铖是閹黨,但實際上他們與馬士英的鬥爭焦點是擁立繼大統的對象不同。馬士英在四鎮支持之下擁立福王朱由菘,東林-複社人士擁立潞王朱常淓。而結果福王朱由菘登基成為事實,曾經反對擁立福王的東林-複社人士遭受排擠和冷遇自然就成為難免的事情了。(待續)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