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小學教科書:“公民之權利”——自由、平等、選舉、從政;“公民之義務”——納稅與公債、服兵、守法、教育;

來源: 狄冠元 2023-03-02 19:10:3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7331 bytes)

https://mp.weixin.qq.com/s/rc6q7pZDGP-H60eMme8t9w

 

一百年前的小學教科書讓今日名校校長愧死

資中筠 敬天啟民 2021-03-25 21:22

Image

 

一百年前的小學教科書

讓今日名校校長愧死

作者:資中筠

 

在諸多出版物中我有幸拿到一套引人注目的書:《共和國教科書》。《南方周末》做了“中國夢”的專題活動,包括對這套書的摘評,曾邀我參加,我因時間不巧未能出席,允諾寫一篇讀後感。如今寫此文,確實有感而發,並非僅為踐約。

 

這套書出版於1912年,距今正好一百年。我是民國過來人,當時尚未出生。而見報道,我的師長楊絳先生正好用過這部教科書,算起來,我的父母從私塾進入“新式”小學時,也應該是學的這套課本。

 

如今披讀後,不禁感慨萬千。撫今思昔,較之百年前的先輩,我們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當然是指精神、人格層麵。

 

這是辛亥革命後出版的第一種新編小學教科書,包括初小和高小的《新國文》和《新修身》。那是在白話文運動之前,所以還是文言文。而其內容,從今天的目光看,還遠未過時,其觀念甚至可以被認為“超前”,有些仍屬犯忌的“敏感”話題。

 

翻開首頁的“編輯大意”,就令人精神為之一振。高小課本的“編輯大意”,第一條開宗明義:

 

 一、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義,以養成共和國民之人格。
 
寥寥數語包含了現代公民教育的要義請注意:最終目標為“共和國民之人格”,這是鮮明地區別於大清王朝的臣民。
 
接下來幾條簡明扼要,完整地表現了“共和國”教育的特點。不忍割愛,全引如下:
 
二、表彰中華固有之國粹特色以啟發國民之愛國心。
 
三、矯正舊有之弊俗,以增進國民之愛國心。
 
四、詳言國體政體及一切政法常識,以普及參政之能力。
 
五、提倡漢滿蒙回藏五族平等主義,以鞏固統一民國之基礎。
 
六、注重博愛主義,推及待外人愛生物等事,以擴充國民之德量。
 
七、注意體育及軍事上之知識,以發揮尚武之精神。
 
八、注意國民生活上之知識技能,以養成獨立自營之能力。
 
九、關於曆史地理科之材料以有興趣者為主,與各科無重複之弊。
 
十、選錄古今名人著作以養成文字之初基。
 
十一、各種文體略備,使學生知其梗概。惟詔令奏議二類,非共和國所用,故不采。
 
初小課本的宗旨大體相同,與高小不同者是更強調“合於兒童心理,不為好高騖遠之論”,注意循序漸進,結合生活現實,還特別提出關於花草景物的課文應預算就學的日期,按照時序排列,使兒童易於隨時實驗。
 
課文內容由淺入深極為豐富,囊括了天文、地理、中外曆史、科學知識、日常生活、器物常識、實用技能(如“簿記”、各種書信體等)、國家政體以及倫理道德、待人接物,等等。貫穿其中的是“共和國國民”的精神。
 
課文之外,還有為教師準備的《教授法》,難以一一盡述。隻能根據自己的主觀感受,提出特別打動我的幾點:
 
 
第一冊、第一課,赫然一個“人”字。配圖七個人,顯示一家三代男女老少,包括懷中嬰兒。
 
一個“人”字如何講滿一堂課?《教授法》中從各個方麵加以說明,除書寫、讀音外,列舉具體的人的不同特點,和抽象的人的共同概念,有個性、有共性。還有人與動物的異同。
 
畫龍點睛之筆是:人之區別於鳥獸者,為“讀書明理”。
 
試設想,一個小學生第一天背著書包上學校,進入腦海的最初知識,就是對“人”的認識,接受了讀書的必要性和讀書的目的:“明理”。而且初步接受了抽象思維的方法,由此奠定走向做文明人的出發點。
 
Image

初級課本中充滿了日常生活常識,由家庭而社會,而且兼顧農村和城市的生活環境、勞作方式,接近自然,不唱高調,不矯情,不煽情,符合兒童心理。兼顧識字釋義,由易入難,穿插其中多有花鳥魚蟲、美景、遊戲,活潑而有情趣。不知不覺間培養一種健康、衛生、勤勞的生活方式,尊重勞動的觀念,文明禮貌待人接物的作風,還有美育、趣味、情操的熏陶。
 
Image

從初小第七冊(小學四年級)起,即有以共和國”、“平等”、“自由為題目的課文。
 
“共和國”講國家製度結構;“平等”課講專製與共和之區別,在共和製度下法律麵前人人平等;“自由”分兩課,上一課講身體、財產、言論、居處、信仰自由,“即國家亦不得侵犯”;下一課講自由的界限,必須在法律範圍之內,不得侵犯他人自由。
 
以後幾冊,此主題重複出現,不斷加深。在高小的課文中詳述各種國體——共和、專製、君主、憲政。切實貫徹“普及參政能力”的宗旨。
 
 
Image

曆史地理知識極為豐富,深入淺出。對全球地理以及各大洲主要國家都有介紹。
 
有一課題為“共和國模範”,主要介紹美利堅、法蘭西和瑞士,這也代表了當時中國精英心目中的向往。
 
高小一年級的課本中有兩課連續講“華盛頓”,統共不到五百字,把華盛頓其人與美國獨立起因和過程都說清楚了,簡明扼要,十分到位。
 
難得的是關於美國獨立,課文指出是從抗稅開始,而且稱“英僑”,而不是模糊地稱“美國人”,因為那時還沒有美國。說明當時的編者對外國曆史的把握已達到相當水平,能夠準確地在幾十個字中表達清楚:
 
(英國)“乃征美洲重稅,關禁甚嚴。英人居美者,不便之。宣言:英國舊律,更定稅則必由民舉議員定之,因請立美洲議院,如英製。英廷不允,僑民大憤,不奉令,雖婦人孺子亦主持自立,起與英抗。
 
本文特別引出這一小段文字,是因為上世紀下半葉相當長時期內,中國大陸普遍的觀念是把美國獨立納入“資產階級武裝革命”的一部分,與法國大革命相提並論。“抗稅”的觀念對當時的國人是陌生的。
 
直到2005年,中央電視台拍攝《大國崛起》的電視片,關於美國卷曾采訪我,我著重講述了當時抗英的口號:“無代表,不納稅”。這一內容卻未通過不知哪一級的審查,在製片中被刪掉了。
 
百年前,共和第一年的小學生就從課本中學到的知識,到21世紀的“人民共和國”卻成了主流媒體不可言說的“敏感”內容,確是莫大的諷刺。
 

 
愛國與愛人類都是本教課書的重要主題。
 
不少課文都有激發愛國情懷,提倡團結自強的內容。關於中外關係,初小四年級的課本中有三課連續講“清季外交之失敗”,把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列強對中國的侵犯以及割地賠款、不平等條約的經過做了扼要、客觀的闡述。
 
中國人一向念念不忘自己是“大國”,一切自大與自卑的複雜情結由此而來。且看此教科書關於“大國民”的定義:
 
“所謂大國民者,非在領土之廣大也,非在人數之眾多也,非在服食居處之奢侈也。
 
所謂大國民者,人人各守其職,對於一己,對於家族,對於社會,對於國家,對於世界萬國,無不各盡其道,斯之謂大國民”。
 
接下來,講述為“大國民”之方,就是德育、智育、體育的全麵培養。
 
另一方麵,愛人類的課文也多次出現,反複論述平等對待一切國家民族之人,不分膚色、種族。《修身》課本中更有好幾課講“博愛”、“國際道德”、“對外人”之道:
 
應對不可以不謹,交易不可以不信”,
 
“我以禮往,彼以禮來,既不容侮慢,亦何必畏怖乎?”
 
“對於外人,或加以侮辱,或施以傲慢,於外人絲毫無損,特以野蠻示人耳”。
 
在戰爭中對於“敵軍之失戰鬥力者”,也應以常人待之,這就是優待俘虜的原則。課文中專有對國際紅十字會的介紹。
 
我們不應忘記,那是列強環伺,國人深感積貧積弱之痛的時代,理所當然要強調愛國、自強,乃至專有“軍國民”,培養尚武精神之課文。
 
但與此同時,仍倡導人類博愛精神,以不亢不卑的態度對待外人,培養寬廣的胸懷,而不是片麵煽動狹隘的民族主義。
 
第六冊最後以一句格言作結:一國之強弱,視人民之德行”。
 
對照今世,何其難能,又何其可貴!
 

 
 信仰自由也是重點之一,對佛、道、耶(基督教)、回(伊斯蘭)諸教都有介紹,強調宗教平等,不應互相歧視。
 
對於孔子、孟子、老子、商鞅的學說都有簡述,並強調儒學不是宗教,老子的學說與道教也不是一回事。這些都隻是作為一家之言。
 
此外還有不少課文介紹中外曆史人物,領域甚廣,既有秦皇、漢武、俾斯麥、拿破侖,又有花木蘭、秦良玉、哥倫布、南丁格蘭(今譯南丁格爾)。
 
從人物的選擇來看,體現了多元化的取向,並不一定代表編者的好惡。
 
Image

特別突出完整的公民教育,除了貫穿在課文中的公民精神外,高小《修身》最後一冊後半部分,也就畢業班最後學的課文是“共和國公民須知”專題,共五章十五節,大約占半個學期的課時。
 
1)“總論”給出定義:“公民者,享有公權利之國民也”,並詳述公民之資格;
 
2)“公民之權利”——自由、平等、選舉、從政;
 
3)“公民之義務”——納稅與公債、服兵、守法、教育;
 
4)“地方自治”——戶籍與警察、公益機關、公安機關;
 
5)“國家之組織”——國體與整體、立法、司法與行政。
 
當然,小學的科目不僅是國文和修身,應該還有算術、常識(或稱“自然”、“博物”,即理化生物等自然科學知識)等。
 
不過我一向認為,國文是奠定青少年文化底蘊和思維能力的決定性科目。這一套國文課本不負所望,深與廣都達到一定程度。
 
到五四運動之後,教科書大多改成白話文,但基本宗旨取向,特別是公民教育還是一脈相承。在價值觀上所謂傳統與西化,自然地融合,似乎不成問題。
 
從《修身》課本的章節看,私德與公義並重,中國的傳統美德和現代社會的公民道德都囊括其中,既講謙謹、仁愛,又講堅毅、勇武;既講孝悌忠信,又講尊重人權、人格獨立,而且調動了古今中外美德表率的各種實例。
 
可以想見,讀完這套書,一個高小畢業生已獲得基本文化知識、文字修養、做人的道理,並且具備現代公民的品格和一定的世界眼光。
 
在此基礎上,若繼續深造,研習一種專業,無需回頭再補基礎文化課;若無力升學,進入社會,也具備了基本謀生手段,和自學能力。
 
我見到過不少前輩,或是老革命,參加革命前隻讀過小學;或是後來成為文化界名人的,如大出版家範用、沈昌文等,正規教育也不過小學或初中。但是學識淵博,視野開闊,即使曆經思想禁錮、扭曲的年代,在環境許可時,還是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這固然與他們各自的天分和後來勤奮自學有關,但也是拜那時的小學教育所賜。
 
這套書是蔡元培任教育部長時主持編纂的。民國建立伊始,立足未穩,即以教育為重。1912年一月教育部即頒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規定清朝頒行之教科書一律禁用,小學讀經科一律廢除,同年三月,南京臨時政府頒布《臨時約法》又規定人民有信教之自由。
 
接著,蔡元培發表《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指出“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仰自由相違”,必須從教育宗旨中刪去,所以小學廢尊孔讀經。孫中山也力主此議。
 
由此可見,蔡元培固然主張兼容並包,連辜鴻銘也被延聘到北大教課,但是他主張自由、民主、共和政體的傾向是很鮮明的,唯其是真正的主張自由,也能包容異見。
 
與此同時,在康有為推動,其弟子陳煥章主持下,掀起了強大的“孔教”運動,聲勢浩大,形成一次重要的思想較量。後來到1917年新文化運動時期又有一次較量。在那以後,新學開始占上風,“民主與科學”成為知識界的共識。
 
平心而論,就純學術思想而言,這種複舊的主張也不是全無道理。因為在政權新舊交替中,整個局麵是很混亂的。舊的秩序“禮崩樂壞”,而新的道德倫理不可能立即樹立和普及。還有不少政客以共和為名,行爭權之實,真偽莫辯。所以客觀上呈現出來的就是道德滑坡,世道混沌,人倫失範。一部分士人懷念舊秩序,企圖從複古中找出路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體現在當時的政局上,這種尊孔運動必然符合頑固反對共和的政治勢力的訴求。
 
所以,伴隨著這一文化上的較量先有袁世凱稱帝,後有張勳複辟,及其隨後的覆敗。百年後的今天又出現尊孔讀經之論,又有人提倡定孔教為國教。不知這是與什麽樣的政治訴求相伴,是耐人尋味的。
 
誠然,同樣的教科書,不一定培養出同樣的人,社會環境千變萬化,進入社會的人自然也良莠不齊。但是法乎其上,僅得其中。教育方針的指向至關重要。
 
百年樹人,如果十年為一輪,按照這套教科書的基本宗旨奠定一輪輪少年的“讀書明理”的基礎,今日為生,明日為師,再加以隨著經濟的發展,教育普及,擴大覆蓋麵,到百年後的今天,人心世道會是怎樣景象?還能以中國人“素質不高,因而不適於行民主”為借口嗎?公民社會還會那麽遙遠,甚至不可言說嗎?
 
最後要感謝這套書的出版人張立憲先生,他的確做了一件好事。我是從《中國新聞周刊》上才知道其艱難的經過的。《周刊》把他定為年度致敬人物,可謂實至名歸。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作者無知。 那些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今日也有啊, 等談不上敏感。“ 富強、民主、 -iloveCCP- 給 iloveCCP 發送悄悄話 (428 bytes) () 03/03/2023 postreply 05:41:51

沒錯。就是次序不能錯,某些詞不能單獨提出來說 -Tianzi- 給 Tianzi 發送悄悄話 Tianzi 的博客首頁 (141 bytes) () 03/04/2023 postreply 09:11:22

問一哈,樓主納稅過嗎? -農業磚家- 給 農業磚家 發送悄悄話 農業磚家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04/2023 postreply 04:35:5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