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鴻溝擴大,中國何時退出動態清零?

來源: doldentate1 2022-11-15 18:25:5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7964 bytes)

免疫鴻溝,是指由於長期封控導致中國社會群體免疫力下降,對於感染性疾病抵抗能力低於其他國家導致的健康問題。人類免疫功能,可以分為兩大類,先天性免疫和獲得性免疫。獲得性免疫也叫特異性免疫,是出生後在發育過程中完善的。我們經常談到的對抗病毒感染的抗體,就屬於獲得性免疫。有經驗的父母都知道,為了保障孩子以後身體健康,嬰幼兒需要接觸自然,不能生活在封閉環境,原因就在於免疫係統的發育和完善需要接觸自然環境,生長在封閉環境身體會變得脆弱,缺乏對病毒細菌感染抵抗能力,容易發生免疫異常。從疫情爆發開始到現在,中國實施嚴格封閉管理和大規模環境消殺已經三年了。這種政策的後遺症之一,就是大家免疫力都開始下降。同時,由於國產疫苗效價比較低,注射國產疫苗的人群體內新冠病毒抗體比較少。因此,中國社會整個群體現在對於新冠病毒感染抵抗能力嚴重低於國外。如果放棄清零實現開放,新冠病毒可能會在中國大規模傳播。我之前談到,今年冬天中國可能會發生疫情爆發,就是基於寒冷天氣病毒傳播嚴重和現在中國人群對於病毒的抵抗力在下降這兩個基本判斷。

從今年年初開始,我曾經幾次撰文,認為長期堅持動態清零弊大於利,中國應該盡早開放。遺憾的是,大部分人認為,雖然動態清零不現實,但是能拖一天是一天,也許最後病毒就消失了。你現在應該明白,無論動態清零做得多麽徹底,疫情會在任何城市任何時間再次出現,而且病毒感染能力在增加。所以,全世界科學界最後達成了共識,這個病毒無法消滅,人類必須學會與病毒共存。這並不是躺平或者對於生命損失無動於衷,而是接受客觀事實,科學製定防疫政策,比如說依靠發展疫苗和特效藥。中國人應該學過大禹治水的故事,動態清零的理念不就是封堵?最後能成功嗎?

我知道很多人立即想問我,美國新冠死亡100多萬人,比中國的政策好?我不想陷入非理性的爭論中國好還是美國好,但是希望你學會思考問題。關於新冠病毒感染死亡,各個國家的統計數字無法比較。我們不談數據造假或者人為因素,隻是考慮統計學方法差異。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不同國家統計方法的差異,可能導致死亡統計數字相差40倍。為什麽會這樣呢?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有一男子,長期患有重度憂鬱症,不幸感染新冠,覺得生活沒希望,跳樓自殺了。如果在美國,這個病例屬於新冠相關死亡,因為如果不是感染新冠,他可能不會自殺;在中國這個死亡歸類於自殺。所以,美國統計的數字是相關死亡,隻要死亡者病毒陽性,醫生認為死亡有病毒感染因素存在,無論具體死於什麽疾病,都屬於新冠相關死亡。中國統計的是新冠病毒肺炎死亡,必須是病毒陽性,直接死因是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炎。這兩種統計方法最終死亡數據會相差多少?至少10倍。之前,美國對於流感死亡病例的統計方法跟中國類似,每年死亡大約2000—3000人,後來統計方法改變,統計流感相關死亡,每年死亡人數大約20000-30000人。其實,你比較一下中美兩國每年公布的流感死亡人數,美國是中國的幾十倍。造成這種差別的主要原因不是美國流感比中國嚴重或者死亡率高,而是統計學方法和統計能力差別。你可以對比一下,發達國家新冠死亡率反而經常比落後國家高,這不是因為發達國家防疫做的不好,是他們統計數字更完全。朝鮮的死亡率比中國更低,難道你相信朝鮮防疫比中國做的更好?

很多人有一種誤解,放棄動態清零是看重經濟利益不重視生命。其實,長期封閉管理的代價很大,遠遠不止你看到的那點收入減少或者買不到菜等問題。比如說,城市買不到菜意味著什麽?意味著種菜的農民。跑運輸的司機,經營蔬菜水果的商家都沒飯吃了。中國經濟麵臨預期減弱和消費疲軟問題,但是都封閉在家怎麽消費?工廠不知道什麽時候又不能開工了,老板敢投資擴大生產?這種長期封控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代價,也不僅僅是社會代價,比如說大家生活不方便,也帶來巨大的生命代價。你看到的孕婦大出血,幼兒不能去醫院死亡都隻是冰山一角,大部分問題你看不到,甚至也意識不到。比如說,中國糖尿病死亡人數增加了80%,你能想到這跟新冠防疫有關嗎?糖尿病患者需要控製飲食,需要每天堅持鍛煉,被封在家裏怎麽辦?那些上學的中小學生呢?三年最美好的時光不能去學校不能跟朋友去玩,造成多少心理障礙?防疫政策必須科學,必須考慮後果,而不能隻考慮意願。

很顯然,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了上述問題,也在考慮何時開放,但是由於之前把動態清零作為政治任務,現在騎虎難下。幾天前,中央聯防聯控辦公室傳達了中央政治局會議關於防疫政策的20條意見,要求各地防疫政策不得層層加碼,減少了隔離時間要求,取消了國際航班熔斷機製,也討論了在適當時間調整防疫政策需要的準備,包括醫護人員培訓,醫療物資儲備,進口疫苗,特效藥等等。這大概符合我之前的預期,就是20大後中國可能會考慮取消動態清零。最近,中國的輿論宣傳也改變了方向,強調科學防疫,不要過度誇大病毒的威脅,不要過度宣傳國外防疫失敗。但是,最近從南到北多地疫情爆發,感染人數急劇上升,又給中國政府潑了一瓢冷水。如果放棄動態清零,中國發生大規模爆發幾乎是肯定的。那麽,中國政府對自己應對能力有信心嗎?中國脆弱的社會能夠經受疫情爆發的衝擊嗎?更重要的是,如果改變政策導致疫情大規模爆發,政府如何給群眾解釋,難道之前三年封控是浪費時間浪費錢折騰大家?

放棄動態清零會有代價,包括免疫鴻溝帶來的代價,但是這是必須付出的代價。實際上,開放越晚,代價越大,而不是越小。由於免疫鴻溝的存在,開放後不僅僅是新冠病毒感染會急劇飆升,包括流感和其它傳染病都會出現爆發高峰。很多人會把這種結果歸結於放棄動態清零,並且以此為根據為堅持動態清零政策辯護,豈不知,造成這個結局的正是動態清零導致免疫鴻溝不斷加大。還記得除四害嗎?曆史告訴我們,違反自然規律的決策,無論意願如何,最後都會付出慘痛代價。你對這個問題怎麽看?中國何時會放棄動態清零?歡迎你留言討論。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