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為什麽要換省會?

作者:冷夜寒星

從《夜幕下的哈爾濱》,到《馬迭爾旅館的槍聲》,從《零下38度》,到去年大火的《懸崖之上》,哈爾濱“國際間諜之都”的形象被一波又一波諜戰片所描繪的神乎其神。

影片中的“情報中轉站”亞細亞電影院其原型在現實中已成為保護建築。

(圖:《懸崖之上》)▼

然而,100年前的哈爾濱,還是一座由新興商業中心、交通樞紐,向政治中心邁進的年輕城市,黑龍江地區的政治中心到了北洋政府時期才逐漸落腳於哈爾濱。那麽在此之前的一千多年裏,這片黑龍江流域滋養的黑土地又是以哪座城市作為行政中心呢?

黑龍江省,中國最北▼

今天的文章將帶你一探究竟。

長白山前設藩籬

黑龍江畔列城郭

東北地區,在明代修築長城後,因其位於山海關以東,又俗稱“關東”。東北,山川相連,土地相接,自古以來其經濟形態和生活方式便呈現出多樣性,農業、畜牧業、漁獵業等兼而有之。“白山(長白山)黑水(黑龍江)”是多數人對東北廣袤大地的直觀印象。

“白雲黑土”係列小品之所以能爆紅

正是因為它巧妙地將東北的自然特點與人名結合

(標誌性的大崩牙 圖:《昨天今天明天》)▼

真正的“白山黑水”(圖:圖蟲創意)▼

而位於我國東北最北端的黑龍江省,其地勢也有“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之稱。

從西到東的大興安嶺 、小興安嶺、張廣財嶺、老爺嶺和完達山是謂“五山”;包括嫩江、鬆花江等諸多支流河湖在內的廣袤的黑龍江流域是謂“一水”;三江平原、鬆嫩平原循著鬆花江穀地的平原和草原牧場是謂“一草”,山地、台地、平原海拔高低形成“三分田”。

黑龍江的“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

多元經濟孕育出的多元文化,讓這一地區自中古社會以來在政治與軍事領域呈現出越來越強大的曆史活力。黑龍江的曆史文化亦有著多元文化與曆史交融與碰撞。

唐朝以前,中原文明與黑龍江地區的交流與碰撞並不頻繁,但是有挹[yì]婁人、扶餘人、鮮卑人、勿吉人和靺鞨[mò hé]人等少數民族陸續在這片土地上繁衍和興起。多元文化與多方力量的角逐,造就了這裏“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政治中心的變遷。

據說東北第一“神獸”麅子被東北人狩獵的曆史

可以追溯到挹婁人時期(圖:圖蟲創意)▼

唐朝中央政府在8世紀初,於黑龍江上遊地區設置了室韋都督府,在黑龍江下遊設立了黑水都督府,而黑水都督府的治所便在黑龍江與烏蘇裏江的匯流處的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雖然這兩個都督府均是羈縻[jī mí]州府,其都督分別由室韋和黑水靺鞨部的首領擔任,但卻是中原政權經略黑龍江的開始。

想要管住一個地方,就要先拉攏這個地方的首領

(參考《中國曆史地圖集》)▼

女真族是黑龍江流域最聞名遐邇的少數民族,他們在遼朝時期倍受契丹人的剝削和壓迫,在遼朝衰落之際,女真族傑出領袖完顏阿骨打趁著統一女真諸部,建立政權,定都會寧府(今哈爾濱市阿城區)。在1153年金遷都燕京前,會寧府共做了38年的金朝都城。

北宋時黑龍江歸遼國東京道管轄

直到阿骨打定都會寧府,後屬上京道管轄

(參考《中國曆史地圖集》)▼

近代繪製的曾經上京會寧府附近地圖

(圖:《満洲舊蹟誌·下篇》)▼

蒙古在征服金朝後,設立了遼陽行省,以進一步加強對東北地區的管轄,在黑龍江地區設置了隸屬遼陽行省的開元路水達達路。開元路主要統轄的是漢化程度相對遼東半島“熟女真”要低的“生女真”,路治在黃龍府(今吉林省農安縣)。

遼金以來,黃龍府即為東北重鎮

嶽飛所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

指的就是遼陽行省路治黃龍府

(參考《中國曆史地圖集》)▼

古城早已灰飛煙滅,曆史也都煙消雲散

隻剩古塔安靜地守護著這片土地

(農安遼塔 圖:圖蟲創意)▼

水達達路則是則是相對更為落後的水達達女真。在金元鼎革之際,他們迫於蒙古西進,逐漸東遷。由此,女真族在這時形成了兩種趨勢,一種向南進一步與漢族、蒙古族融合,另一種則東遷繼續維持漁獵生活。元朝對於水達達女真實際上沒有實行路、州、縣的中原治理模式,而是設立了五個萬戶府與征東元帥府(今俄羅斯尼古拉耶夫斯克)。

五個萬戶府都設置在水達達路西南角

與黑龍江東北出海口的元帥府遙遙相望

(參考《中國曆史地圖集》)▼

明朝在元朝征東元帥府設立奴兒幹都指揮使司,管轄整個女真族聚居的黑龍江流域。奴兒幹城,這座今日被華人稱們為“廟街”的城市,成為了整個黑龍江流域的行政中心。在明朝永寧寺外的興起廟街城,憑借水運交通優勢和商業貿易逐步繁榮起來。

轄區內廣置衛、所,作為都司所屬的地方軍政建製

(地圖內衛所僅為示意,非全部,橫屏觀看)

(參考《中國曆史地圖集》)▼

正因特林有永寧寺

黑龍江入海口的村鎮才被中國人稱之為“廟街”

(存放於海參崴阿爾謝尼耶夫遠東曆史博物館的永寧寺碑 圖:wiki)▼

黑龍江上水雲腥

女真連兵下大寧

從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到順治清軍入關,東北的地區的民族分布和力量對比因滿洲的崛起而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清軍入關後,沙俄趁著黑龍江流域的勢力中空,兩度入侵黑龍江流域,還在雅克薩等地建立據點。

雅克薩之戰,當時的雅克薩城防地圖

(圖:wiki)▼

為了抗擊沙俄的侵略,加強對黑龍江流域的管轄,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12月,清政府決定增設鎮守黑龍江等處地方將軍,簡稱黑龍江將軍,治所設在當時興建的黑龍江城(今黑龍江黑河市)。

康熙二十九年(1689年),在趕走了沙俄侵略者,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兩國國界後,考慮黑龍江城位於黑龍江幹流沿岸,一旦沙俄順流而下、侵略而來,則無險可守,因此清政府決定黑龍江將軍移駐至嫩江流域的墨爾根城(今黑龍江嫩江市)。

墨爾根,在當時是名副其實的黑龍江中心

(參考《中國曆史地圖集》)▼

墨爾根城相比黑龍江城而言,其西麵有大興安嶺阻擋,北麵有伊勒呼裏山屏蔽,東麵有小興安嶺阻隔,具有一定的戰略緩衝空間,但是墨爾根城畢竟小城,其城建水平和交通條件事實難以滿足省城辦公的需求。因此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政府奏準在地勢相對開闊的嫩江中遊平原,選中卜奎驛站所在,開始興建齊齊哈爾城

短短十六年,省會越遷越南▼

清廷興建此城的目的即建設黑龍江將軍轄區新的行政中心,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黑龍江將軍衙門正式移駐齊齊哈爾城。

相比嫩江上遊交通相對不便的墨爾根城,齊齊哈爾不僅具有三山環抱的戰略緩衝,更有嫩江中下遊更為便捷的交通條件和優良的平原農牧業用地。今天的齊齊哈爾生態環境也依舊宜人,因有規模龐大的丹頂鶴棲息濕地,而以“鶴城”著稱。

“丹頂鶴之鄉”,齊齊哈爾人心中的瑰寶

(紮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圖:圖蟲創意)▼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廢黑龍江將軍,建黑龍江行省,將齊齊哈爾所在黑水廳升為龍江府,作為黑龍江省的省會。清末的這次建置改革不僅使黑龍江地區正式建省,更能招徠漢族流民,開墾荒地,從而促進這裏的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

清政府幾次遷移黑龍江省會的曆史

終於告一段落

(參考《中國曆史地圖集》)▼

不過清政府在此時開禁東北,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後,日俄兩國不斷加緊對東北地區的侵略。此時清政府不得不移民實邊,鞏固邊疆,以抵禦外來的侵略。

江船獵獵泊當風

濯錦霞光照眼紅

在清朝入關以來,沙俄一直是威脅黑龍江流域的頭號敵人。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沙俄趁火打劫,通過中俄《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割占了黑龍江以北、烏蘇裏江以東約100萬平方千米左右的國土。

兩條約割出了黑龍江如今的東北邊界雛形

橫屏觀看)▼

19世紀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之時,沙俄不僅將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劃為自己在中國的勢力範圍,而且計劃通過修築一條橫貫中國東北、連接西伯利亞與遠東太平沿岸的鐵路,來進一步攫取中國東北的資源。

外憂內患(時局圖 圖:wiki)▼

1903年東清鐵路(此後更名不斷,例如中東鐵路、中長鐵路等)正式通車運營。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至滿洲裏,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路線呈丁字型,全長約2400公裏。

中東鐵路建成後,大量資本湧入鐵路沿線市鎮,而一些交通節點的商業貿易得到迅速發展。以鐵路作為依托,以商貿作為中介,哈爾濱、富拉爾基等黑龍江商業市鎮得到快速發展。

哈爾濱是東清鐵路東、西、南線的總樞紐▼

鬆花江橋上的東清鐵路

(圖:wiki)▼

尤其是哈爾濱,作為中東鐵路的交通樞紐,商業貿易不斷聚集,加之清政府的東北開禁後的移民熱潮,使得哈爾濱人口不斷增長,近代城市的雛形日益顯現。

當時的哈爾濱不僅是國際性商埠,先後有33個國家的16萬餘僑民聚集這裏,19個國家在此設立領事館,其政治地位也日益提升。

當時的中央大街就已經非常“洋氣”了

(圖:曆史舊照複原)▼

盡管中華民國建立後,仍初期以龍江(齊齊哈爾)作為黑龍江省(後來被實質性撤銷過一段時間,分為多個省份)省會,但是其在黑龍江地區的政治、經濟影響力已大不如前清。

隨著1923年東省特別區(省級行政單位,與黑龍江、吉林、遼寧、熱河特別區基本同級)的正式成立,哈爾濱就已經接過齊齊哈爾成為黑龍江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

哈爾濱這座因鐵路而生的城市

也因此得以迅速成長

(圖:《西伯利亞出征軍哈爾濱紀念禮物第一集》)▼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四省一區淪陷於日本侵略者之手。次年,日本扶持溥儀在東北成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

上世紀30年代的哈爾濱,各色的異國建築在哈爾濱高低錯落,大街上俄文、日文、英文招牌隨處可見。盡管日本為了其“大陸政策”的侵略方針,加強了哈爾濱等東北城市的工業與市政建設力度,但是這種殖民地恥辱繁榮的背後卻是暗流湧動、罪惡肆虐。

這些外來風格的建築

記錄著這座城市過去的傷痛回憶

(圖:圖蟲創意)▼

日本奴化教育下的民族矛盾不斷激化,而國民黨、共產黨和蘇聯外部勢力等多方力量又在此盤根錯節,地下爭奪態勢激烈,諜戰片所取材的正是這段時期的哈爾濱。

抗日戰爭勝利後,在國民政府的東北行政機構緩慢恢複設置時,人民軍隊便於1946年4月進入了哈爾濱。

哈爾濱,共和國的長子,中國最早解放的大城市

(《哈爾濱日報》民主聯軍進駐哈爾濱告市民書)▼

新中國成立前夕,哈爾濱處於解放區腹地,距離蘇聯又近,是當時最安全的大城市,曾一度是新中國首都的十幾位候選城市之一。

1953年,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156項重點工程有13項落戶哈爾濱。隨著一座座廠房的拔地而起,哈爾濱開始在國家的經濟恢複和建設中發揮起重要的作用。

“一五”期間由原蘇聯援建的中國第一重型機械廠

總部位於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

是現在“中國一重”的前身▼

1954年,鬆江省(省會哈爾濱)與哈爾濱直轄市建製撤銷,與黑龍江省(省會齊齊哈爾)合並為新的黑龍江省,確定哈爾濱為省會。

先民的開拓,各族的紛爭,英勇的反抗,屈辱的奴役,黑龍江省的省會變遷,不僅折射著華夏民族的勇敢與堅毅,也飽含著落後挨打的恥辱與感傷。在新中國70餘年的複興之路上,哈爾濱更曾用效率、團結與奉獻譜寫出一幕幕工業建設的奇跡。

無論是工業、經濟還是旅遊、文化,這座鐵路之城仍在蓬勃發展

(哈爾濱南站火車站列車組圖:圖蟲創意)▼

今天,在東北振興的道路上,我們同樣期待龍江大地的新成就!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