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豬沿街擺開去,老北京“豬市大街”有多生猛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老阿攝影 Author 劉建湘

 

從東四牌樓東麵“履仁”牌樓向西。

 

東四牌樓,這個魂牽夢繞的地方,寫不完的故事,說不完的舊情。我從三歲起就定居東四,那會兒家裏沒有電視,就連話匣子也是奢飾品,所以每天晚上飯後最開心的一件事兒,就是拉著爸爸媽媽的手去遛彎,我們從錢糧胡同東口遛達,一直到隆福寺東口,然後沿著隆福寺大街往西,一直走到東四人民市場,再從東四人民市場的後門遛到錢糧胡同回家。

 

 

1960年代,東四人民市場。(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提供)

 

有時候爸爸媽媽晚上帶著我遛彎,到了東四人民市場門口,怕帶我去逛商場又要嚷嚷買東西,所以經常不進東四人民市場了,而是從神路街南口往東走豬市大街再從四牌樓轉到北大街回家。我的記憶裏滿滿的都是東四牌樓的大街小巷,雖然晚年居住的地方離開了東四,但是夜晚仍然被四牌樓這一片繁華的市井占據了我的夢境。

 

1736年至1795年京師全圖,東四牌樓西叫“東馬市”。

 

據王永斌所著《北京的商業街和老字號》中記載,東四西大街在明代稱“雙碾街”,因為明代原“雙碾胡同”往東對著的大街無名,所以大家習慣叫“雙碾街”,但是地圖上卻一直沒有出現過。雙碾街後來逐漸聚集了馬販,人們改稱“馬市”,後西四牌樓東也出現了馬販,遂東四牌樓西叫“東馬市”,西四牌樓東叫“西馬市”。

 

民國時期,東四牌樓西,豬市大街舊影。

 

在《京師坊巷誌稿》記有:“東馬市街亦稱西大街,有馬市、豬市、羊市、百鳥市”等。一直到清末民國年間,馬市去到了西邊,就連羊市也搬走了,豬市就占據了整個一條街。據1919年統計,在商會登記的64家豬店中,有49家位於豬市大街,其餘的在西四牌樓附近。而清代早期,京城的豬市都在前門外,因此稱作豬市口,後改名為珠市口。

 

解放後,1958年,中央確定了國慶十周年工程的建設任務,中國美術館項目被列入其中。中國美術館興建於1958年11月,1961年11月建成驗收,在興建中國美術館同時,將“雙碾胡同”打通。1965年,北京市整頓地名,將因修建美術館而擴展成大街的雙碾胡同、漢花園、沙灘三段合並,改稱“漢花園大街”,文革初期改稱“五四大街”至今。

 

1747北京內城圖,“沙灘”所在位置。

 

很多人問我,說“沙灘”沒有沙也沒有灘,何來叫做沙灘?“沙灘”地名的由來各種說法很多。《北京地名詞典》一書中講:“此地原為永定河的故道,當年河床寬闊,永定河改道別處後在原故道上留下一連串的沙灘,因此地有一大沙灘而得名。”《北京胡同誌》中則說:“據傳,此地挖護城河時,流沙不止,後砌牆乃住,故得名沙灘。”

 

民國初年,熱鬧的什刹海遊船碼頭。(圖片來自@看老照片)

 

著名民俗學家金受申先生1962年在香港大公報發表的《北京沙灘變遷記》一文中說:“北京沙灘,實際沒沙沒灘,隻是為了形容它的荒僻才叫沙灘。”王魚齊先生在《沙灘大院舊事》一文中指出,有些史料說“沙灘”得名實與漕運有關,它的形成應在元大都建設之時,漕運時期從京杭大運河來的糧船也可由通州直達什刹海,此處應為漕運糧道。

 

東便門外的大通橋岸邊。(圖片來自@看老照片)

 

為了調節水勢落差和調整流速、水量,在沙灘以南300米、今天銀閘胡同東口外建有水閘。清代《宸垣識略》中說:“騎河橋北有石礎堵水中,開二尺許,當即銀閘也 。”《京津風土叢書》載:禦河,有白銀鑄水閘一座,上鐫有“銀閘”二字。由於河中有水閘,水的流速必然減慢,閘的上遊年複一年就容易囤積沙土,學者認為“沙灘”的地名應該由此而來。

 

北京有了兩個著名肉市,一個是東四牌樓豬市,另一個就是西四馬市大街的豬市了。(圖片來自@看老照片)

 

北京在清道光年間,東四牌樓西這條馬市大街的街南街北,一些山東籍人開辦了約有二十幾家豬肉鋪。這些豬肉鋪都以整片生豬肉銷售。到了清末民初時,北京有了兩個著名肉市,一個是東四牌樓豬市,另一個就是西四馬市大街的豬市了。《北京的商業街和老字號》中記載,東四西大街的豬店,既做買賣生豬的生意,又為販豬的商販提供存放生豬的地方,還有人住的客房。

 

它是東城最大的生豬市場,每天清晨成群的豬被運到這裏交易。(圖片來自@看老照片)

 

豬市大街,從北京城東牆的齊化門(即朝陽門)一直延伸到這裏,這條街主要從事二手貨交易和生豬買賣。它是東城最大的生豬市場,每天清晨成群的豬被運到這裏交易。豬的四蹄被綁上,放在土路上等候屠戶來購買。一旦買賣成交,人們用木杠把豬抬走,豬蹄朝上,豬頭朝下,叫聲刺耳。這些豬被抬到豆腐巷或附近其他街道屠宰。

 

1920年北京地圖,東四牌樓西仍然叫“馬市大街”。

 

1921北平市全圖,東四牌樓西改稱為“豬市大街”。

 

清代東四牌樓西大街屬滿洲正白旗轄區,從民國以前的老地圖上看,1920年東四牌樓西仍然叫“馬市大街”,到1921年就改稱為“豬市大街”了。豬市大街的豬市在上世紀50年代,因衛生和環保等原因遷到了城外,去了南苑、大紅門等地,但留下了豬市大街的名稱,直到1965年文革初期被改稱“五四大街”至今。

 

東四牌樓西大街東段南側,有“弓箭大院亦稱帽行大院”。(圖片來自@看老照片)

 

弓箭大院有姓李的和姓田的兩家,弓做得拉力大,又堅固。(圖片來自@看老照片)

 

據《京師坊巷誌稿》上記載:在東四牌樓西大街東段南側,有“弓箭大院亦稱帽行大院”。因為在這個“大院”裏有許多製作弓箭的小作坊。其中有姓李的和姓田的兩家,弓做得拉力大,又堅固。生意十分興隆,慕名而來的訂客很多。一直到解放後1950年代公私合營,有的停業了,有的加入了手工業合作社遷走了。

 

東四牌樓附近還有羊市、百鳥市、鵓鴿市。(圖片來自@看老照片)

 

據1919年統計,在商會登記的64家豬店中,有49家位於豬市大街。(圖片來自@看老照片)

 

此外,除了馬市和豬市,東四牌樓附近還有羊市、百鳥市、鵓鴿市,百鳥市在豬市大街北邊的南北向的一條小胡同中,這條胡同叫“大溝巷”。離豬市大街不遠還有驢市、米市。1950年代中期,在豬市大街上還出現過類似“人市”的勞務市場,位置在神路街南口,每天早上找工作的在此聚集,找到活兒後就各奔東西,直到1956年以後,人市才看不見了。

 

東四牌樓路口西北角,“五卅”運動時街頭演講。(圖片來自@看老照片)

 

其實在豬市大街上當時最為有名的應該算“東四商場”了,這在當時北京也是數一數二的商場。東四商場坐落在豬市大街上弓箭大院西側,是愛國民主人士方仲純於1920年代初,民國十一年左右創辦的。東四商場的舊址是清政府的八旗兵營房,其營房分前、中、後三個營區,地方很是寬大。方仲純先生利用這座廢棄的營房投資建成了這座商場。

 

東四牌樓西大街不遠處,路北。(圖片來自@看老照片)

 

東四商場大門朝北,是座二層的樓房,樓上是個金店,樓下中間是出入商場的通道,東邊是個酒店,西邊是個鞋店,走道的兩側是各自獨立的店鋪。有日常所需的洋貨店,有做衣服的成衣鋪和西服店,有賣男女便鞋的皮鞋店和四季皮、涼帽子的帽鋪,有照相館,有飯館和冷飲店,還有電影院和茶館,茶館裏的座位也很講究,一律是舒適的藤木椅子。

 

東四北大街隆福寺街東口外。(圖片來自@看老照片)

 

茶館裏還有個小型舞台,每天有大鼓和蓮花落等文娛節目演出,客人可以一邊品香茶一邊欣賞節目。此外,東四商場內還有印書局和診療所。總之是吃、喝、玩、用,應有盡有。在1937年之前,是東四商場曆史上鼎盛時期,每天各界遊人很多,大多數店鋪生意都很紅火,特別是東四商場裏永濟油莊經銷的蘇聯大華公司的煤油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中國市場。

 

1907年東四牌樓路口西,“行義”牌樓西側。(圖片來自@看老照片)

 

1937年後,方仲純先生受到日本憲兵的追捕,永濟油莊被查封,東四商場大部分房屋被日軍強占改為倉庫。商場受到嚴重破壞而衰敗下去。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抗戰勝利。東四商場雖然得以恢複,但是元氣已大傷,無法重新振興,於1950年宣布停業了。可以肯定,東四商場當年對東四一帶商業街的繁榮發展曾起過一定的促進作用。

 

1918年豬市大街和大豆腐巷的屠宰鋪。甘博攝

 

東四西大街的馬市與豬市早已經成為了過去,北京城內的各種市場也被新的名稱抹去了痕跡,僅以“豬”為例:豬市口改成了“珠市口”,母豬胡同改成了“梅竹胡同”,豬尾巴胡同改成了“朱葦箔胡同”,官豬圈胡同改成了“官書院胡同”,豬營胡同改成了“珠營胡同”,小豬圈胡同改成了“小珠簾胡同”,豬毛胡同改成了“朱茅胡同”等等。

 

1960年珠市口。

 

北京城區的許多街道名稱都來源於各種分工明確的專業集市,如花市、騾馬市、缸瓦市、煤市、米市、珠寶市、菜市、燈市、羊市等等,這些地方都是當時的專賣市場所在地。隨著北京城市區的大規模拆遷,許多老街老巷正在消失,那些與市場有關的地名有的保留了下來,有的已經灰飛煙滅,有的被諧音替代,後人不再知道也不會記住他們的曆史淵源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