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起源於中國",湖南大學法學院院長,杜鋼建教授在北京演講時說出了這樣的一個觀點。此話一出,也是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不僅僅是因為這位教授的社會身份,還有他的一番言論,如果分開來講,可能人們隻會覺得這是隨口的玩笑,但如果加上一個“為人師表”的詞,那麽整場演講的意義都變得十分匪夷所思。
人類文明的發展必須要有文字與語言、否則任何文明的發展都無法長久,更不可能最終走向輝煌。比如中國的《史記》、國外的《聖經》與《古蘭經》,雖然性質與存在的意義不同,但無一例外都是以文字的形式流傳,並且延續至今。
語言的魅力是口口相傳,而文字的魅力在於它能同時被當作記錄和閱讀的載體。
這位杜鋼建教授也是從這一點上進行的論證分析,在他看來,《山海經》中的英國英山人,就是後來的英國人。不僅如此,類似於古希臘,古羅馬,也都是中國夏朝,太康失國後,大量百姓陸陸續續開始遷徙,然後在不同的地方落地紮根,慢慢就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不同文化的國家。
這樣有理有據的分析,如果不了解曆史,很多人估計都會覺得非常有道理,然而曆史不是胡說,它不同於我們看的戲曲和小說,字裏行間的一撇一捺都要有真實的考察結果進行驗證。
那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不僅僅單純地靠史書為證,還要根據當時的社會背景進行各種推演,再用出土的文物來進行驗證,每一個步驟看似寥寥幾個字,但真正是做到了一字千金的作用。
因為文字可以記錄事實,同樣也會寫下謊言,如果單憑一本古書就能推測出曆史,那我們是該相信《三國演義》,還是《三國誌》呢?這兩本同樣都是講三國時期的古書,一本演義,是以一定曆史或傳說為基礎,增添一些細節,用章回體寫成的小說;一本誌,是用以記事的文章和書籍。
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而這位杜鋼建教授事後也發言解釋過,“我之所以稱其為大湘西地區,因為上古時期大西南地區的一些主要國家的國都至今還在今湖南地區”在他看來,當今社會很多國家的起源都來自湖南地區。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科學依據不說,甚至還完全罔顧了真實曆史。
學術新星:杜鋼建教授和他的“著作”
但也這樣一位杜鋼建教授,不僅是當代中國著名法學家,而且還是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張將儒學的道德理想轉化為政治法律理論,把會通兼容的東西文化,轉換成弘揚自由、人權、民主、憲政精神的學說。
在2003年被評為"中國2003年十大意見領袖"之一,碩果累累,壓枝可摘,真可謂是中國學術界的一顆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