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俄羅斯的行為,正義還是非正義?

來源: 三河匹夫 2022-03-20 12:30:2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696 bytes)
網易號 > 正文

俄羅斯的行為,正義還是非正義?

2022-03-17 10:08:36 來源: 江淮雨  舉報

題引: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了一連鎖的反應,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歐美國家以及日本韓國等全球大量國家對俄羅斯發起了製裁。俄羅斯的粉絲們則竭力的為俄羅斯的行為辯護,全力帶節奏,他們最常用的理由是俄羅斯的行為是正義的,因為美國也這樣做?或者直接甩鍋給美國,認為是美國及北約的做法才是最終的罪魁禍首。也有的刨根問底的挖曆史,曆數美國的罪惡來為自己的偶像辯護。

這些行為和這些理由都讓人困惑不解。

在眾多辯護理由中,除了唇亡齒寒這一條能夠讓人動容以外,其他理由像極了潑婦罵街。

沙皇俄國從16世紀中葉伊凡雷帝正式加冕沙皇到在一戰期間覆滅,從一個小小的莫斯科公國擴展到橫跨歐亞麵積超過兩千萬平方公裏的龐然大物,俄羅斯的曆史充滿的恐怕遠不是所謂的正義。

通過《璦琿條約》、《中俄伊犁條約》再到蘇聯對外蒙古的控製,直接間接讓中國丟失了土地不下400萬平方公裏。要不是左宗棠拖著棺材硬是率清軍奪回新疆,現在的領土恐將再縮水六分之一。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為了穩住日本,蘇聯與日本聯手肢解中國。日本承認蒙古獨立,蘇聯承認偽滿洲國,如今烏裏雅蘇台早已經是一個獨立國家,至於唐努烏梁海早就被“老大哥”吞並。170餘萬的錦繡河山。

這還不包括沙俄對中亞、西伯利亞、東歐國家的侵占掠奪,俄羅斯祖上就沒有正義的基因。

二戰前蘇聯出兵百萬入侵芬蘭,理由是德國的威脅。

不隻是芬蘭,蘇聯還一口氣侵吞了波羅的海三國、羅馬尼亞等國的領土,還與德國一起瓜分了波蘭,理由都是為了防止德國侵略,建立東方防線,看來以前的德國,也接了一手好鍋。

二戰結束後蘇聯領土增加了60萬平方公裏,包括二戰前就被占領的波羅的海三國18萬平方公裏、芬蘭割讓的7萬多平方公裏,羅馬尼亞的5萬多平方公裏、波蘭20多萬平方公裏、千島群島+南庫頁島5萬多平方公裏、東普魯士1.5萬平方公裏等等,二戰參戰國獨一份。

1968年,蘇聯公然出動數十萬大軍,武裝入侵捷克占領布拉格。蘇聯老大哥對待盟友小弟的方式,全世界可能也是獨一份。

1994年美國、英國、俄羅斯、烏克蘭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簽下了《布達佩斯安全備忘錄》,該備忘錄核心就是解決蘇聯解體後在烏克蘭遺留下的4000多枚核彈頭、洲際導彈、戰略轟炸機等武器。最終烏克蘭同意放棄核武器,而美國、英國、俄羅斯三國均承諾維護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四國簽署安全備忘錄。結果2013年烏克蘭危機爆發,民眾推翻了親俄政府,俄羅斯旋即出兵占領吞並克裏米亞,後又冒充所謂的烏克蘭東部民兵進入烏克蘭東部擊退烏克蘭政府軍。2022年更是故技重施先操縱頓巴斯地區兩個共和國獨立再出兵入侵烏克蘭,俄羅斯似乎不記得自己簽過《布達佩斯安全備忘錄》以及自己的承諾。

不要說二十多年前的安全備忘錄,就是簽了才幾年的關於烏克蘭東部停火的《明斯克協議》也不記得了。

而俄羅斯在2月24日宣布在頓巴斯地區開展軍事行動,在江淮雨之前的文章裏有寫過頓巴斯地區的具體位置,重複一遍就是烏克蘭東部頓河下遊西側約6萬平方公裏的地區,說白了就是所謂的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但是開戰首日俄軍突襲基輔,基輔似乎跟頓巴斯距離太遠了吧!如果說俄羅斯兵不厭詐可以,但是說俄羅斯正義,這個要讓人思考很久很久。

結語:美國憑借其強大的國力,到處欺負人、幹涉內政。所謂的國際規則、國際法在美國眼裏有用的時候才有用,沒有用的時候那就是廢紙。相比之下,俄羅斯也不遑多讓。

因為美國不行善舉,四處煽風點火就為俄羅斯侵略行為辯護,這點實在值得深思。俄粉經常指責因為北約東擴引發了俄羅斯的反抗,那就更應該深思,被蘇聯控製了大半個世紀的國家、被俄羅斯深刻影響的東歐各國為何紛紛頭也不回的加入北約和歐盟。其實不用太多思考,蘇聯解體至今俄羅斯人口流失了1000萬之多,有400萬在美國,通過他們或許就知道為什麽。

所有跟帖: 

說的有道理,但是很愚蠢,撲死的邏輯 -chinomango- 給 chinomango 發送悄悄話 chinomango 的博客首頁 (1342 bytes) () 03/20/2022 postreply 19:16:3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