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的進化史,就是一座城市的發展簡史。
這一節節車廂經由一條條軌道,將每個角落的人們轉送至城市的另一個角落。工作區、生活區、商業區由此被串聯,原本的城市格局被一點點改變。
這些地鐵脈絡,陪伴著人們的夜以繼日的時光,承載著城市高速發展的軌跡,成為城市經濟繁榮的標記之一。
北京地鐵早高峰 圖源:視覺中國
距離 " 最早地鐵 " 北京 1 號線開通不過是 50 年光景,全國城市軌交線路已經有 269 條。據交通運輸部發布數據,截至 2021 年 12 月,全國(不含港澳台地區)共有 51 個城市開通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客運量 20.8 億人次。其中,開通地鐵的城市有 40 個。
北京、廣州地鐵站人山人海的早高峰照片,常常衝上熱搜成為熱議話題。" 明明到站要下車,卻被人潮擠回車廂 " 的景象,折射著城市快速發展之下地鐵的高負荷運轉,也是城市發展與地鐵建設密不可分的見證。
這些地鐵數據裏,還藏著一座座城市的個性與特質。有的城市 " 待機時間 " 超長,有的城市不愛 " 早起 ",有的偏愛當 " 夜貓子 "。
時代周報記者嚐試對這 40 座城市的地鐵線路進行梳理,從其首班車、末班車的發車時間與抵達時間,探析城市發展的特點。
北京最早,深圳最晚
時代周報記者查詢各地鐵公司官網的運營時刻表,統計各城市首班車和末班車發車時間,以及最晚末班車到達時間(以周日至周四常態運營時間為準)。
在 40 城中,北京是地鐵發車時間最早的城市。每周一至周四,當其他城市地鐵還處於休息狀態時,北京 8 號線就在淩晨 4 點 39 分發車。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現,地鐵首班車發出時間在淩晨 5 點前的城市,隻有北京和上海。其中,北京有 9 條地鐵線路於淩晨 5 點前發出,上海隻有 1 條。
跟著 " 早起 " 的城市——在淩晨 6 點前發出首班車的有 6 個,分別是無錫、蘇州、南京、沈陽、長春、大連(已排除北京和上海)。
除開這 8 個 " 早起 " 的城市,大部分城市的地鐵首班車發出時間在 6:00-6:30。
也有幾個部分線路 " 愛睡懶覺 ":深圳 20 號線 7 點發車,重慶 9 號線 7:30 發車,烏魯木齊地鐵 7:40 發車。
有些城市愛 " 早起 ",有些則是 " 夜貓子 ",例如深圳。
深圳 8 號線,從鹽田路開往梧桐山南路的末班車在每天 0:12 發車。這趟車是 40 個城市中最晚出發的一趟末班車。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現,深圳 12 條地鐵裏,有 11 條末班車發車時間在 23 點以後,有 9 條線路末班車停運時間在 0 點以後。
北京,是個 " 在線時間 " 最長的城市,不僅 " 早起 ",還 " 晚睡 ":北京 13 號線的末班車發車時間是 23:54,僅次於深圳。
另一個出乎意料的 " 夜貓子 ",是內陸城市西安。西安 2 號線末班車發車時間為 23:50,這一發車時間僅次於深圳和北京,在全國排在第三位。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現,西安普遍 " 晚睡 ":西安共有 5 條地鐵線路,所有線路的末班車發車時間均在 23 點以後,末班車運營時間均超過 0 點。
其餘有 13 個城市,如上海、廣州、天津、武漢等,隻有部分線路的末班車是運營至 0 點以後。
這還隻是周日至周四的常態運營時間。當進入節假日期間,加入當 " 夜貓子 " 的城市就會變多。
如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地鐵的周末延長運營後的時間,就與常態運營時間區別較大。
魔都上海的 19 條地鐵線路,當周日到周四的常態運營時,隻有兩條線路末班車停運時間在 0 點以後。但到了周五,延長運營時間後,就有 6 條線路末班車運營到 00:30 之後,其中 1 號線、13 號線運營至 00:55 才結束。
首都北京同樣如此。通往環球度假村的地鐵 1 號線,在周五、周六延長運營 1 小時,末班車直至午夜 1:14 才停運。而從古城前往四惠的線路更是運營至午夜 1:22。除此之外,2 號、7 號線也比常態運營延長 1 小時左右,運營至午夜 1 點以後。
深圳地鐵官網明確顯示,節假日時期,深圳有 10 條地鐵的末班車發車時間,都延長至 0 點。廣州也會在周末、中秋、元旦、端午等節假日,對客流量較大線路進行延長運營。
地鐵運行與城市發展相輔相成
經上述梳理發現,城市經濟發達程度與地鐵運營時間長度成正比。
如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以及新一線城市成都、杭州、重慶、武漢、蘇州、西安、天津、南京、鄭州、長沙、佛山,地鐵日均運營時間也較長。
廣州地鐵 3 號線下班高峰期人頭湧湧 圖源:視覺中國
" 地鐵運營時間的長短和城市經濟是相輔相成的。" 中國人民大學高禮研究院助理教授王鵬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隨著城市經濟發展,出現依附於大城市聯係、發展的衛星城,由此進行人流、物流的運輸,對地鐵形成需求,進而推動地鐵經營時間的延長。反觀,地鐵的運營又把城市裏的多個商圈、居住圈貫穿聯通,由此帶動整體經濟發展。
全國首條城際地鐵廣佛地鐵,就是其中的例子。
兩地位置接近,人與物資往來頻繁。以廣州地鐵 1 號線的坑口站為例,該站點連通的芳村客運站,是廣佛兩地市民往來的必經點。這些市民撐起了坑口站客流量的高峰。
2009 年 5 月 1 日,坑口站成為廣州地鐵 1 號線最大客流站,出入旅客 5.55 萬人次,超過體育西站等 " 傳統 " 客流量的站點。而當日,芳村客運站客流量最大的線路就是佛山,對兩地增加客車往來班次、延長發車時間的呼聲不斷。
連通兩地的廣佛地鐵在 1 年後開通,直接縮短兩地往來時間。至 2020 年,廣佛地鐵運行 10 年,共運送旅客 7.6 億人次,其中在廣州與佛山兩市之間往返的客流占 56%。
如今,廣佛地鐵從淩晨 6 點一直運行至午夜 00:03,兩城聯係更加緊密,兩城經濟也在飛速發展。相比 2009 年,佛山 2021 年 GDP 增長了 152.5%,廣州則是增長了 209.8%。
另一座 " 不夜城 " 西安,近年也因夜經濟發展良好,為地鐵帶來客運需求。
西安不夜城吸引遊人遊覽 圖源:視覺中國
《中國城市夜經濟影響力報告(2020)》顯示,西安夜經濟影響力排名全國第六,躋身 2020 夜經濟影響力十強城市。大唐不夜城步行街被國家商務部列入首批 5 家全國示範步行街。
西安成為網紅城市後,無數遊客慕名打卡。為滿足遊客需求,西安特意在 2021 年的五一假期,延長 2 號線末班車發車時間至次日 0:00,3 號、4 號線末班車發車時間均有適當延長。
最愛早起的北京,和喜歡晚睡的深圳,承載著年輕人對大城市的向往。
北京海澱區大廠雲集,騰訊、百度等知名的互聯網科技公司落戶於此,占了中國互聯網的 " 半壁江山 "。程序員依然披星戴月,成為後廠村路的獨特風景。
同一時間,深圳的年輕人也照亮了南方的天空,在粵海街道挑燈夜戰。
這些城市的地下,還有地鐵在等候,帶著這些努力奮鬥的年輕人回家。
" 北京金融、互聯網等產業聚集,形成了明顯的職住分離情況,需要延長地鐵運營時間實現通勤。" 王鵬認為,地鐵的營業時間跟城市人口數量、人口結構、產業布局,以及城市整體風貌、收入結構密切相關。
未來,地鐵是否會通宵運行?就目前來看,北京地鐵 1 號線是國內每日運營時間最長的線路。在周五周六延長運營時,1 號線最晚到午夜 1:22 結束,緊接著淩晨 4:56 投入首班車運營,中間僅相隔 3.5 個小時,是目前國內最接近通宵運營的線路。
地鐵通宵運營仍需要考慮多方麵因素。" 為保證地鐵安全運行,在人員、設備、技術上投入很大。" 王鵬認為,如要 24 小時運營,當後半夜客流需求降低、運載人數有限時,地鐵運載成本會相對較高。同時不間斷運營也會造成設備與人員的疲勞,不利於運行安全。尤其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更需要給地鐵一定時間進行整修、消毒,以及人員調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