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軍為何沒能實現進攻台灣作戰計劃?

來源: doldentate1 2021-12-30 14:08:1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427 bytes)


 

到台灣的曆史問題,現在大部分人隻知道朝鮮戰爭帶來的影響。朝鮮戰爭爆發後,美軍第七艦隊進駐台灣,後來共軍準備用來攻台的主力三野第九兵團被運送到朝鮮,這徹底打亂了中共進攻台灣的作戰計劃。可以說,朝鮮戰爭使得台灣問題徹底國際化,特別是改變了之前美國不幹涉國共內戰的態度,美國轉而支持武力保衛台灣,以遏製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集團國家的擴張。上次,我談到日台關係時我曾經指出,當時日軍三萬誌願人員協防台灣,導致共軍進攻台灣計劃受阻,不少人覺得難以置信,甚至認為這是造謠。其實,事情並非那麽簡單。當初,粟裕奉命組織對台作戰,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作戰計劃曾經三次推遲。朝鮮戰爭的爆發隻是當初攻台計劃未能實現的原因之一,而不是全部問題。

1949年,共軍占領上海以後,實際負責指揮第三野戰軍的粟裕受命組織攻台戰役。有人覺得,那時共軍有能力進攻台灣嗎?的確,當時共軍海空軍非常弱,但是台灣的防守也很脆弱。首先,國軍當時處於混亂狀態,從防守戰略到兵力部署都沒有明確主要目標。當時國軍剩餘殘兵敗將有30多萬人,卻分散在海南,台灣和舟山三大島。蔣的戰略構想十分完美,但是不切實際:國軍希望以島嶼對抗大陸,三點成一線,海南扼製廣東,台灣俯視福建,舟山封鎖上海浙江。但是,當時共軍總兵力接近450萬。麵對共軍在兵力上的絕對優勢,這樣分散兵力容易被各個擊破。不得不說,粟裕非常具有戰略眼光,他曾向毛澤東建議,暫時不攻擊較易攻取的舟山和海南,而先攻最難打的台灣。他認為,隻要拿下台灣,其他問題將勢如破竹迎刃而解。當時,駐守台灣的國軍隻有7個軍14萬人,而且士氣低落。粟裕最初定以8個軍20餘萬人發起攻擊。計劃上報中央軍委以後,第三野戰軍開始在膠東沿海,長江口,和天目山開始了模擬越海登陸以及在台灣山區作戰的訓練。

粟裕最初的作戰計劃其實風險很大,作戰成功的設想是,隻要登陸成功,國軍就會投降,島上的民眾會起義歡迎共軍。那麽,有沒有這種可能呢?有。當時共軍間諜在台灣活動很頻繁,國軍高級將領中通共的也不少,包括後來被查獲的時任國軍參謀次長的吳石。但是,現在來看,如此規模的渡海作戰,絕對不可能冒險。 粟裕第一次推遲進攻台灣作戰計劃,是由於日本的幹預。當時日本剛剛戰敗,但是卻組織了一支兩萬多人的誌願軍開赴台灣,包括海軍空軍和陸軍人員。日本雖然根據戰敗條約放棄了對台灣的非法統轄權力,但是很多人還是認為台灣是日本的,日本人有義務保衛台灣。今天很多小粉紅對日本不屑一顧,但是八年抗戰中,對於日軍的頑強凶悍,團隊精神和戰術精湛無論是國軍還是共軍都心有餘悸。關家堖一戰,彭德懷指揮共軍2萬人包圍了日軍岡崎大隊500人,打了三天三夜,傷亡三千多人還是讓鬼子跑了。當時是這樣評估日軍戰鬥力的:單兵作戰,一個日軍頂三個;考慮到指揮能力和協同作戰能力,中國軍隊需要有5:1兵力優勢才可以與日軍抗衡。同時,共軍進攻金門和登步島相繼失敗,粟裕意識到了渡海作戰的困難與風險,特別是運輸能力和海空軍問題。所以,粟裕認為原擬8個軍參戰已不夠,對戰役部署做了第一次修改,計劃投入攻台的兵力增加到12個軍50餘萬人。毛澤東也請求蘇聯增加對中國海空軍援助,並且試探斯大林態度,詢問蘇聯派遣海空軍直接參戰的可能,但斯大林不想冒險,拒絕了毛澤東的請求。

1950年5月,四野率先發起海南戰役,拿下全國第二大島海南島。但由於無海空軍,無法封鎖各港口和機場,共軍進攻海南,薛嶽指揮國軍7萬人從海南島撤退到了台灣。海南失守,國軍最高層頭腦終於清醒了,改變之前不切實際的反攻大陸計劃,命令駐守舟山群島的部隊主動撤退,在共軍發起攻擊之前將舟山12萬守軍悉數秘密撤出,集中兵力確保台灣。這一點正是之前粟裕擔心的,所以他曾建議先打台灣。表麵上看,共軍拿下了舟山和海南,國軍僅剩下台澎金馬,但由於兵力集中以後,台灣守軍達到40萬人,大大增加了攻打台灣的作戰難度。粟裕指出,敵人已集中40萬左右的陸軍及其海空軍全部守備台灣,未來對台作戰將更加激烈與殘酷,原定以4個軍為第一梯隊的準備已不夠強大,需增加至6個軍。這是粟裕攻台計劃第二次較大修改。

共軍在準備,台灣也在準備。國軍一方麵加強對於軍隊的訓練,一方麵開始大規模肅清共軍間諜的滲透,破獲了吳石的間諜網。6月末,粟裕再向軍委和毛澤東報告:我在數量上已無優勢,但隻要能登陸成功,且能於突入縱深後站穩腳跟,仍可完成預定任務。為了更有把握起見,如能從其他野戰軍中抽出3~4個軍作為第二梯隊或預備隊則更好。至此,粟裕三度修改戰役方案,計劃參戰兵力達16個軍65萬人。但是,如此規模渡海作戰,不要說製空權製海權,對於運輸能力的需要也超出了共軍的能力。根據計算,為確保戰役勝利必須在四五小時以內有第一梯隊15萬人左右登陸,並有能力運送第二梯隊和第三梯隊。但是當時運輸力量僅夠裝運4個加強師,為第一梯隊所需的一半,征船造船買船又均需時間。必須再推遲攻台時間。就在此時,金日成搶先發動了朝鮮戰爭,美國派宣布協防台灣,粟裕絞盡腦汁幾易其稿的攻台方案隻好無限期束之高閣,台灣成了令中共頭痛的曆史遺留問題。可謂人算不如天算。

在共軍所有高層軍事指揮員中,粟裕和林彪無疑是最優秀的,他們具有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頭腦清醒,必要的時候敢反對毛澤東的錯誤決定。比如,當初林彪不顧毛澤東反對主動撤退四平以及粟裕反對分兵。這一點,無論是毛澤東本人還是黨內其他負責人也都認同。朝鮮戰爭,毛澤東首選的理想指揮人員就是林彪或者粟裕。但是,林彪和粟裕身體健康不允許,毛澤東才選擇了彭德懷。彭德懷在朝鮮盲目指揮差點毀了中國。朝鮮戰爭沒有慘敗,是靠部隊的犧牲,而不是指揮的高明。客觀說,共軍在五十年代根本不具備大規模渡海作戰的能力,貿然攻台可能是一場災難。粟裕三次推遲作戰計劃,並非是他不想打或者害怕,是處於一個軍事指揮員對於戰役的判斷,即當時攻打台灣的機會不成熟。

台灣問題,從一開始就不僅僅是國共之間的較量,更是美蘇二戰以後全球戰略的一枚棋子。斯大林拒絕毛澤東的請求,不支持攻打台灣,有兩個原因:第一,剛剛經曆了戰爭的蘇聯絕對不想再卷入另一場戰爭,避免跟美國爆發世界大戰是蘇聯的底線。所以,不要說台灣,連古巴必要的時候蘇聯也會放棄;第二個原因,蘇聯支持中國共產黨,但是並不想中共統一中國。一個統一的中國是對蘇聯戰略安全的長期威脅。這是蘇聯或者俄國在中國問題上的一貫立場。美國對於台灣的態度,主要考慮是美國的全球戰略布局和跟中國的關係。如果當初中共不一邊倒投入蘇聯懷抱,美國不太在乎中共攻打台灣。但是,中蘇結成軍事同盟,台灣問題性質就變了。台灣和日本是美國在亞洲的戰略支撐點,不可能輕易放棄。明白這一點,分析台灣問題才有意義。所以,未來台灣問題如何解決,不隻是兩岸的決策所決定的,要看世界格局的變化。中共當然不想讓台灣問題國際化,但現實是,台灣問題已經國際化了。解決台灣問題並不容易。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