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是發育內需市場
經濟發展是在生產,消費,再生產,再消費…的循環中逐圈轉上去的。依靠當今的科學技術,發展生產可以很快實現。“產品容易產生,不容易銷售”,它是困擾很多企業家的問題。
所以在擁有科學技術的今天,內需市場是製約經濟發展的短板。怎樣培育健康的內需市場呢?簡單地說就是要讓商品的製造者有很多錢。什麽是畸形的,不健康的內需市場呢?那就是,雖然總消費額很大,高端是的奢侈品市場,低端是的劣質品市場。高端奢侈品市場促進國外就業。低端劣質品市場不能廣泛吸收國內就業。
在生產和消費的循環中,逐漸培育健康的內需市場是一個真正的困難和挑戰。因為它不能用科學技術來解決。它也不能直接用法律條款來解決。
它困難的原因在於:雖然健康的,巨大的內需市場對企業家有利,他可以銷售更多的產品。但是幾乎沒有企業家會自覺地,不斷地,給他的員工增加薪水。這是一個悖論,廣大的工薪族不能連續不斷地增加收入,它就不可能發育出企業家期望的內需市場。
雖然政府製定的最低工資可以保護最低的勞工權益,但是它還是不能充分發育健康的內需市場。政府也不可能正確地製定各行各業,各個環節的工薪標準,更不可能隨著經濟發展即時不斷地調整工薪標準。因為工薪是十分敏感的因素,稍有不慎,它會造成企業倒閉,造成大量失業人員。
1929年,美國爆發經濟危機。它是生產過剩的危機,產品賣不掉,企業倒閉,牛奶倒掉,失業工人和孩子餓肚子…。之後,美國製定了工會法,它讓工會合法化。因為工人和企業家都不願意工廠倒閉,所以理論上他們的談判可以達成協議。
這樣,A工廠在工會的壓力下給它的工人漲了一點工資。雖然A企業家的利潤減少,但是,B企業家和C企業家的利潤都增加了一點,因為他們出貨多了一點。接著,B企業家在工會的壓力下,也給他的工人漲了一點工資。結果A和C企業家有一點獲利。然後C企業家在工會的壓力下,也給他的員工漲了一點工資。結果A和B企業家獲利。因為工資的漲幅不大,企業能夠承受。也因為年複一年的勞資談判,幾十年後,美國的內需市場逐漸地健康地發育起來了。它為生產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但是這個內需市場的發育過程十分緩慢。表麵上看是經濟發展緩慢,實際上是內需市場發育緩慢。
有沒有更快的辦法來發育內需市場呢?有,日本,台灣,韓國利用美國市場發展出口產業,企業家利用巨大的美國市場和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生產力,利用從美國賺回來的錢,在工會的壓力下,可以更多更快地給它的員工漲工資,他們的內需市場的培育過程比美國快的多。50年代,日本工人的工資遠遠低與美國工人的工資。僅僅用了30年,日本工人的工資迅速追上了美國工人的工資。這就迅速培育出日本國內巨大的內需市場。它是後發優勢,利用美國已經發育起來的市場,出口導向,發展經濟。準確地說是利用出口導向發展內需市場,發展本國的中產階層。
現在日本,台灣,韓國都成為發達國家和地區。它們的出口數額在GDP中的比例逐年下降,現在,他們有龐大的中產階層,它們的內需市場為本國經濟發展提供越來越大的空間。
以前做對了,不等與以後也能做對。每年無數的勞資談判都在進行。每年都有無數的企業倒閉,每年都有工人失業。每年也冒出許多新興企業,招聘人員。創造就業環境,培育內需市場是各國政府必須時時關注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