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訪華50年 中國應反思為何接觸政策已不受歡迎

本文內容已被 [ VOA ] 在 2021-07-09 08:04:30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今年7月是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訪華50周年。星期四(7月8日)基辛格在一場紀念活動上表示,50年後美中需要更多合作,兩國關係甚至比1971年更重要。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則指責兩國關係惡化的責任在美國。專家呼籲中方應反思為何美中接觸在美國已不受歡迎。

專家表示,50年前與中國接觸更多出於製衡蘇聯,也希望將中國帶入自由民主, 但中國加入了自由世界,經濟騰飛,自由卻越來越受到限製。專家表示,50年前的接觸基礎已不在,華盛頓對改變半世紀前的對華政策已達成共識。

王岐山紀念基辛格訪華,指責美國破壞雙邊關係

7月8日,中國人民外交學會(CPIFA)在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的協助下組織了一場紀念基辛格秘密訪華50周年的活動。

將近百歲高齡的基辛格博士回顧1971 年,“經過數月的秘密渠道交流後,我們來到了中國。隨後尼克鬆總統提議兩國在25年的對抗和缺乏對話後建立聯係。”而如今“50年過去了,在需要更多而不是更少合作的情況下,合作機製和程序還沒有完全製定。…我們兩國之間的關係仍然至關重要,甚至比1971年更重要。”

基辛格說,要讓多國在美中兩國間選邊站隊,將造成國際的壓力, 使“建立一種與尼克鬆總統在 1972 年與毛主席和周恩來總理進行的非常相似的對話變得越來越困難。”

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在會上致辭表示,“當前中美關係處於關鍵時刻,何去何從備受兩國人民,和國際社會的關注。”他用正式的官方外交辭令表示中美應秉持不衝突不對抗,開展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精神, 恢複正常對話交往,開展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 避免誤解誤判,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發展。

王岐山隨後話鋒一轉,對美國的對華策略提出了嚴厲批評。 他說, “美方以競爭為名把中方打造為假想敵, 刻意營造猜忌對立,勝敗對決氣氛,可能導致戰略誤導,誘發戰略誤判,戰略誤判放任戰略誤導, 美方應認清自身命運,最大挑戰不在外部,更不是中國,可以肯定地說,就在美國自身!”

喬治亞理工大學納恩國際事務學院教授王飛淩認為,王岐山的信息在“回歸常態”、“管控分歧”、“避免誤會誤判”等方麵提出了積極的主張。然而,王飛淩強調,王岐山的發言嚴厲指責了美國,卻沒有正麵回答為什麽“美中接觸”在美國不再受歡迎以及中國可能、應該做什麽的問題。

王飛淩認為, 基辛格 1971 年的訪問是值得紀念的重要曆史事件。但北京組織的這次紀念活動的參加者大多是“老朋友”和某些利益相關者,“這對美國對華政策的影響幾乎為零。”

美國外交政策委員會(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ouncil)高級研究員拉裏·哈斯(Larry Haas)也指出,在美國沒有類似紀念活動,而所有跟中國相關的討論都在提醒我們當下麵臨的挑戰。

卡特中心中國項目主任,《中美印象》網站主編劉亞偉則認為,“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訪問。它打開了允許美國和中國走到一起討論問題的大門,”隨後是 1972 年 2 月尼克鬆總統的改變了一切的破冰之旅, 以及1978 年 12 月兩國關係最終的正常化。他說“那次訪問以及後續行動改變了美國、中國、整個亞太地區和整個世界的現狀。”

但是,劉亞偉表示,此類的紀念活動將功勞都歸於基辛格是錯誤的,這是尼克鬆的決定,基辛格其實對中國不太了解,而中國人大多將那次訪問浪漫化。

50年前的接觸-醉翁之意或不在酒

外界普遍將1972年初尼克鬆總統訪華稱為“破冰之旅。” 而《尼克鬆回憶錄》記錄了他將2 月的中國之旅稱為“改變世界的一周。”

王飛淩認為,“改變世界”指的是實現對蘇聯的製衡而並非美中關係的破冰。他說,“這一舉動主要是出於地緣政治和地緣戰略考慮,不一定是中美之間的雙邊關係。…尼克鬆總統和基辛格博士對製衡蘇聯更感興趣,蘇聯是當時對美國和美國領導的世界秩序的長期威脅。盡管觸發了美中關係破冰,但這不是主要動機。”

哈斯告訴美國之音,當時美蘇仍處於冷戰狀態,而中蘇在共產主義世界爭奪霸權,尼克鬆和基辛格出於地緣政治原因,看到了與當時處於敵對關係的中國建立新聯盟以製衡蘇聯的機會。

但中國確實也在尼克鬆當時的戰略考量範疇。尼克鬆早在 1967 年 10 月發表在《外交事務》上的著名文章中提到了他的長期目標,即“將中國拉回國際社會——要使其成為一個偉大的進步國家,而不是世界革命的中心。”

劉亞偉認為,尼克鬆具體短期的戰略目標還包括希望說服中國人影響北越,“因為美國需要脫離越南。”

於是,以狂熱反共主義者聞名的尼克鬆總統告知他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他要在第一屆任期結束以前訪問脫鉤25年之久的中國。

劉亞偉強調,這不是美國向中國敞開大門,盡管美國當時確實有政治需要。中方當時采取了主動,因為中國也需要走出當時麵對兩個超級大國的非常糟糕的局麵。

最著名的中國的主動邀約便是乒乓外交。 《乒乓外交:改變世界的遊戲背後的秘密曆史 (Ping-Pong Diplomacy: The Secret History Behind the Game That Changed the World)》一書記錄了1971年初周恩來向在日本參加世乒賽的美國乒乓球隊發出正式邀約,以及尼克鬆總統得知消息後的震驚。

該書作者援引被解密的尼克鬆與基辛格的談話錄音,描述總統當時的反應:“周恩來跟一群打乒乓球的青年說了啥?!…他們對中國的訪問將改寫曆史?!”美國乒乓球代表隊於1971年春到中國交流切磋球技,受到了周恩來的接見,4個月後,基辛格秘密到訪北京。

美中接觸時代結束?尼克鬆策略失敗?

哈斯向美國之音表示,基辛格半個世紀前的訪問,以及他帶動的後續一係列高級別訪問“都以華盛頓的共識為前提,即美國通過基於規則的自由秩序將中國帶入現代世界。隨著中國經濟的現代化,東西方貿易關係的發展,美國與崛起的中國之間的融合感越來越強。華盛頓越來越一致認為,這一切發生得越多,美國就越應鼓勵它,中國的經濟自由化之後就會出現政治自由化…最終走向自由和民主。但這並沒有發生。”

他說,“中國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特別是在習主席的領導下,中國和香港的自由越來越受到限製。中國並沒有在世界秩序中享有良好的聲譽,而是越來越多地在該地區和其他地區炫耀自己的力量,威脅著反對其擴張主義的其他國家。”

今年3月,白宮負責亞洲事務的高級官員坎貝爾(Kurt Campbell)表示,“被廣泛描述為(美中)接觸的時期已經結束,” 美國對華政策現在將在“一套新的戰略參數”下運作,而“主要範式將是競爭。”

王飛淩認為,現在是重新調整構建美中關係的基礎的時候了。他告訴美國之音,尼克鬆總統67年那篇著名文章設立的與中國接觸的目的是接受中國和改變中國——這兩種戰略並駕齊驅,那個時候被一廂情願地假設後者會自然而然地發生。

直到 1980 年代末,這種與中國接觸的慣性得以被另一個理由取代,即,我們可以通過貿易和平改變中國。而現在的拜登政府,實際上從特朗普,奧巴馬,甚至布什政府開始意識到,這種接觸的兩個基礎已經蕩然無存 – 蘇聯解體了,而中國並沒有改變。當時,尼克鬆認為接觸是為了改變,而這個目的已經丟失了。

劉亞偉則認為,美中接觸時代告終的說法至少是不準確的,因為競爭也是一種接觸,除非美國和中國脫鉤。但兩國之間錯綜複雜、相互聯係、人與人相互聯係、金融相互依存、共同麵臨安全問題、氣候、核擴散等所有全球挑戰,脫鉤是不可能的,“否則我們將麵臨一條長長的黑暗隧道,而兩列火車可能會相撞。”

他同時警告,“許多人誤導性地認為接觸使中國變得強大,甚至隻會使中國受益,美國是通過接觸而受害的。我認為曆史上這是錯誤的。看看美國今天的國際領導地位,當然還有中國,這都是因為基辛格博士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盡管改變中國的目的失去了,尼克鬆總統的接觸中國戰略失敗了嗎?王飛淩認為,1972年訪華的勝利可能更多在美不在中 -“尼克鬆訪華後的次年訪問莫斯科,與蘇聯達成了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協議,從而逐步導致了蘇聯的垮台。”

“尼克鬆和基辛格在 50 年前做了正確的事情-他們讓美國走出印度支那,走出莫斯科;毛和周卻隻達到一個有條件的‘投降’,以保住政權的麵子,以及台灣問題。”王飛淩說。

基辛格政治遺產

劉亞偉認為50年前的接觸給兩國領導人和人民都留下了重要的經驗。其中最重要的是兩國需要勇氣,需要跳出既定框架思考問題。

劉亞偉指出,當時美中接觸的各種未知因素需要兩國領導人很大的勇氣。他說自己當年11歲,記得當時中國不想過多宣傳基辛格訪華,而希望保持一貫對青年的教育,即“埋葬美國的邪惡帝國主義。”

而作為尼克鬆72年訪華的重要成果,《上海公報》有一整段話在說革命有多重要,這是在當時必須加進去的內容。

劉亞偉說,習近平主席近日的講話又反複提到了青年,有意將中國帶回革命年代,這是危險的,“我不相信中國人渴望回到基辛格訪問前的年代。”

他說,中國並不需要革命, 當年毛澤東和周恩來邀請美國訪華的政治勇氣應該鼓勵,因為它是中國的世界觀改變的一個重要開始。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