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中的公債、統購統銷、人民公社,共產黨在1949年從國民黨手中接過了政權後,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一窮二白,西方加上美帝不但不幫忙還乘機踩上了一腳“抵製加封鎖”。中國受辱百多年再加連年戰亂國家本來就窮,解放前夕一些資本家連同國民黨殘兵大量往外逃,國民黨當局還把搜刮進來的財富帶走,新中國在這種情況下何來不窮,在當時要人才無人才,要技術無技術、資本更別說了,當年可以用四個字“一窮二白”來形容,新中國初立之時,國家一窮二白相信不會有人會否認。
錢財被資本家和國民黨當局被帶走了,怕死怕事的人才也跑了、技術也沒有,在此情況下瘋子也是寶、我記得解放軍在小鎮把一個經常在路邊寫詩的瘋子帶走,然後帶到飯館吃飯和整理頭發後由吉普車運走,聽說是位人才。新中國初期的的確確是一個“三無”國家。初期的新中國領導者想要把一個“三無”又破爛的舊中國翻新談何容易。當年共產黨領導者在“三無”的情況下,隻能自力更生不斷摸索前進,希望能找出新道路,他們最終目標隻有一個要把國家搞強搞富,後來的事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中國搞自力更生我個人覺得有成功也有失敗,1954—1958年的公債(我家也買過、好像是5塊錢)、1953年開始的統購統銷我也經曆過,最困難時每人七根火柴。
我舉一兩個成功與失敗的例子,新中國在“三無”情況之下用自己的智慧搞出了兩彈一星,兩彈一星是國家的肌肉,有了兩彈一星別人才不敢明目張膽來欺負,有了兩彈一星中國才有良好的發展空間,這算不算是成功?失敗的一麵也不能否認,人民公社就是失敗的一例,相信不會有人會說人民公社是成功的,深翻改土、小高爐、我個人覺得也是失敗的。前期的領導者在“三無”情況之下帶領的人民不斷摸索前進,希望能找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路子,在“三無”情況之下自力更生摸索之中有失敗是難免的,想把國家搞強搞富其目的是對的,我個人認為在摸索前進之中一些失敗不是罪,人不是神,我認為任何人都不必承擔,古人有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失敗那來成功。
解放後的農村從單幹戶到互助組、從初級社到髙級社,然後走進了人民公社,這一時期我是經曆過的,當年年紀雖小但也略知一些情況。互助組這個階段田和地還屬於私人財產,互助組是村民互相幫助相互幫忙的一個時期,說白了就是勞動力多的家庭幫助勞動力少的家庭。互助組也不是到那都可以有人幫或到那都可以幫人,農村互助組是在當時環境下由政府組織起來的,大約是十戶、八戶為一組,這一組勞動力多的家庭農活先幹完就去幫助沒有幹完的家庭,一天幫忙幹不完就繼續幫忙到幹完為止。
互助組時期我家窮隻有母親一個勞動力,我朦朧記得我家也有人來幫忙過,我記得來幫的隻有一個人,受幫忙家庭要給來幫忙者的夥食,來幫者在受幫家庭吃兩餐、中午粥、晚上飯(紅薯飯)。大部分家庭也隻能提供“紅薯飯”,在當年有“紅薯飯”吃也算是比較富有的家庭了。我家當年大部分日子一日三餐都喝粥,隻有客人到的時候才吃得上“紅薯飯”。所以說給來幫忙的人吃“紅薯飯”算是高規格了,關於田和地是在什麽時候歸公的,是初級社還是高級社我不大有印象,
進入人民公社後農村(我村)變化很大,我對人民公社印象比較深刻,我們公社是由我們村子周圍十裏八鄉的村子組合形成的,後來我們公社又分為兩個公社。公社初立時公社的辦公地點就設在我村,辦公地點就設在大地主的“存蘆”裏。解放後“存蘆”是用來做學校,公社辦事處占用學校後學校就沒有了固定地點課室經常換地方,這一年朦朧記得是讀四年級,四年級換了兩處地方上課。
我記得公社初立時一切實行軍隊建製,我的村子納入了第八連,我村比較大一共分為三排,我們屬於第二排(我們的排長搞女人要開大會批鬥,開會前夕得到消息怕被鬥,連夜帶著女的想偷渡香港,走不成兩人藏在山洞中後被抓回,他的故事在我自術有一篇),後每排又細分三個生產小隊。當年上至省下至公社都設有三個書記,第一書記、第二書記、第三書記,我村同一時期出了兩個書記,第二和第三書記、一個村子同一時間出了兩位書記,可能風水好,占盡了天時地利吧(當年共產黨是不信風水的)也可能是公社設在我村的緣故。
公社是集體勞動各有分工,每天晚上開會都要評工分,以後按工分買口糧,一天的整工分為10分為,有七分、八分、九分,最高就是10分了,我由於長得小幹不了重活每天隻得5分,也叫半勞動力。所以當年出現很多超支戶,什麽時候都有膽大撐死,膽小餓死的人,我村出現過天天煲飯食的超支戶。
分工分得得細,老弱婦孺撿糞積肥,男的多是放牛,每日專門有人敲鑼通知社員起床,建起大鍋飯後為了節省時間不用回家吃,中午有專人送飯到田裏,我村田地遠來回占了兩三個小時,送飯每天可節省在來回路上浪費的大量時間,辦飯堂開始時每家每戶家裏糧食要交出,當然有些家庭不願全部交出私藏了一些,後來看到一日三餐有人煮好飯,而且有魚有肉,覺得私藏那些糧食也沒有用,後來也交出了,我朦朧記得大鍋飯不到一個月就采用分粥了。
村裏還辦起了“托兒所”和“幼兒園”,“托兒所”和“幼兒園”當年在我村是個新名詞,像我們這類窮鄉避壤的小農村那見過“托兒所”和“幼兒園”這種東西,聽也沒有聽過見也沒有見過更別說有了。我村有“托兒所”和“幼兒園”真正是托公社的福才能實現。我們的第二排“托兒所”和“幼兒園”設在地主樓房裏,樓房三層高磚屋構造,每層有五個房間、地下做“托兒所”和“幼兒園”,二樓做生產隊糧倉,有了糧倉後麻雀也托公社福有大量免費穀子吃。我記得是“托兒所”和“幼兒園”安排老人看孩子,其中還有一個富農婆,生產隊分工按人而用各施其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