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多,真的會拖累經濟增長嗎?

來源: 財經國家周刊 2021-06-16 09:31:2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7756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財經國家周刊 ] 在 2021-06-15 19:33:0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國內高校奉行"工科為王",疊加理科生在收入上的明顯優勢,使得中國的學科"鄙視鏈"中,文科生一直處於弱勢地位。2021年,文科生更是"鍋"從天降。延續了幾十年的文理之爭,再次被央行論文點燃。

2021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官方微信發布一篇工作論文《關於中國人口轉型的認識和應對之策》,其中提到的"重視理工科教育,東南亞國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引起全社會熱烈討論。

這篇論文討論的是世界主要國家的人口轉型差異與經驗教訓,並基於中國人口紅利將消失、老齡化和少子化危機出現等狀況,提出全麵放開和大力鼓勵生育、重視儲蓄和投資、推進養老改革以及促進教育和科技進步等應對措施。不過,這些極具參考價值的解決辦法,卻被一句簡單粗暴且無任何注釋的結論性話語搶了風頭。

那麽,文科生多寡和經濟增長是否有關?對比成功晉級高收入國家的美國、日本,中國的文理科大學生在規模、結構、收入等方麵與之存在怎樣的差異?新財富試圖以數據說話,為中國擬定向高收入國家跨越進程中的人才培養計劃,貢獻一束微光。

 

中國大學文科生占52.2%,美國、日本均高於60%

文理分科,一般始於高中。不過,由於世界各國教育體製差別較大,除了日本等少數派,美國、歐洲等大部分地區在高中階段並無明確的文理科劃分,中國也於2018年進行高考改革,高中不再分文理科,因此,我們的討論範圍僅限於大學專業。

在中國,教育部對大學的專業進行了清晰的文理科歸類。所有專業被分為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學科兩大門類,人文社會科學(包含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屬於文史類,自然科學屬於理工類。而按照國內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設置與管理方法》,所有專業被劃分為哲學、經濟學、法學、交叉學科等14大門類。其中,哲學、文學、曆史學、藝術學、人文地理等專業屬於人文科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和法學等專業屬於社會科學;理學、工學、軍事學、農學、醫學等專業則屬於自然科學。我們據此統計了中國的文科生規模、文理科生比值。為考察高收入國家的同一數據,我們還選擇美國和日本進行橫向對比,並參照上述方法,對兩國的大學專業進行了分類。

從統計結果看,文科生規模超過理科生,在三個國家是普遍現象。不過相比之下,中國理科生的比例,遠遠高於美國和日本(表1)。

表1:中國、美國、日本大學各專業畢業生分布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教育部網站、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日本文部科學省,新財富整理

2019年,中國普通本科畢業生有394萬人,美國(2018-2019年)為201萬,日本為53萬,中國約為美國的2倍、日本的6倍。其中,中國文科類本科畢業生有206萬人,美國為128萬人,日本為34萬人,中國約為美國的1.6倍、日本的6倍。中國文科生數量遠高於美國和日本,無疑在於中國仍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

從文理科生的分布來看,中國文科生占比明顯低於美國和日本:中國文科類本科畢業生占所有畢業生的52.2%,美國和日本的這一數據分別為64%和64.7%。中國文、理科生的相對比值約為1.1:1,美國和日本分別為1.84:1和1.78:1。也就是說,在中國,平均每100個理科生就對應110個文科生,而在美國和日本,每100個理科生分別對應178個和184個文科生。

中國一直有"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之說,國人對理科的重視,也在這一數據上得到佐證。

文科類專業中,中國與美國、日本的區別在於教育、藝術、哲學等方麵。中國和美國文科生中,經管類畢業生最多,分別為25.3%和23.8%;日本教育專業畢業生占8.6%,高於中國的3.8%和美國的4.2%;中國哲學專業畢業生僅占總數的0.1%,遠低於美國的6.6%;中國藝術專業畢業生占9.6%,遠高於美國的4.5%和日本的2.9%。

從大學生最多的專業門類看,中國工科生最多,占比為32.81%,其次是管理學生,占比19.27%;日本社會科學和保健專業學生占比分別高達34.79%和13.84%;美國商科和健康醫療專業占比分別19.4%和12.49%,排第三的為跨學科類(社科、曆史及交叉學科),占比為10.6%(圖1)。

中國工科生比例遠高於美國、日本,由此所帶來的工程師紅利,有助於中國在產業鏈競爭中進一步獲得優勢。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學者曾對職業人數和國家經濟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1991年,經濟學者Murphy、Shleifer和Vishny指出,工程學頂尖人才可以最大化地創造財富,該專業人數占比越高,經濟發展越快;而法律頂尖人才可能最大化尋租,造成社會浪費,因此,該專業人數占比越高,經濟發展越慢。

中美薪酬TOP10專業:理科生優勢明顯

在數量上較少的理科生,在薪酬上的優勢得到鮮明凸顯。

中國平均月薪排行前10的專業中,僅有2個文科類專業,分別為工商管理和市場營銷,排在第五和第六位;排名前四的軟件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以及電子信息工程,均為理科類專業,且月薪水平與其他專業之間具有明顯差距(排名前四的專業平均月均薪酬為1.08萬元,較第五、六的文科類專業月均薪酬高出23.36%)。

表2:中國大學專業平均月薪排行(元)

資料來源:中國薪酬網,新財富整理

美國的一些理科專業,薪酬更具有絕對優勢。從薪酬調查機構PayScale公布的職業中期薪酬中位數來看,2020年美國薪酬排行前10的專業中,共有4個文科類專業,分別為應用經濟與管理、運籌學、公共會計和量化經濟分析;排名最高的專業為石油工程,其次為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均為理科類專業,且薪酬水平與其他專業差距較大(排名前二的專業職業中期平均年薪薪酬為1.67萬美元,較第三至第十的專業高出22.54%)。

表3:美國專業薪酬排名前十的專業及其對應的年薪中位數(單位:美元)

數據來源:PayScale,新財富整理

中等收入國家,文科生占比更高

中、美、日三國之外的國家,文科生是怎樣的比例?

世界銀行將各個國家或地區按照人均國民收入(基於購買力平價計算),劃分為高收入、中等偏上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以及低收入國家或地區。我們基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數據,進一步對這些國家的文理科生進行分類,並計算其比例(圖2)。

表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業分類

資料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財富整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僅提供2014-2019年63個中等收入國家和43個高等收入國家的高等教育機構畢業生數據,並將高等教育機構專業分為十大類,新財富依據廣義分類方法對其進行文理科劃分)

可以看到,無論高收入還是中等收入國家,文科生的人數普遍高於理科生。在高收入國家,文理科生比值大多維持在1:1至2:1之間,最高的塞浦路斯,比值為3.23:1;德國、法國的比值分別為1.22:1和1.37:1;低於1:1的有芬蘭、瑞典等。中等收入國家的這一比值相對分散,大多維持在1:1至3:1區間,最高的孟加拉國,比值高達6.08:1;埃及、南非比值均高於2:1;巴西、印度的比值分別1.95:1和1.77:1。

不過從趨勢線看,高收入國家的文理科生比值,整體低於中等收入國家,即中等收入國家的文科生占比更高。不知這一數據,是否是央行論文的一大依據?

中國雖被歸為中等收入國家,但文理科生比值低於絕大多數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UNESCO數據庫涉及的106個國家中,中國這一比值僅高於4個高收入和6個中等收入國家。

文科生多,會拖累經濟增長嗎?

央行工作論文的爭議之處,在於提出東南亞國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那麽,這一結論能夠得到數據支撐嗎?

新財富基於UNESCO上述數據,將具有有效數據的106個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近5年的高校文理科生比值和當地GDP增速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盡管許多國家GDP短期波動較大,但文科生比例基本保持穩定,二者之間並無較高相關性。

例如,高收入國家中,德國、澳大利亞的文理科生比值在2014-2018年間呈現緩慢上升趨勢,但德國經濟增速呈現"Z"型衰退曲線,澳大利亞則呈現"W"型曲線;加拿大文理科生比值緩慢下降,而經濟增長首先呈現"U"型,隨後呈現"L"型衰退曲線。三個國家的GDP增速與文理科生比值相關度均不高,相關係數分別-0.1、0.7和0,且回歸擬合度低。

金磚五國均被列入中等收入國家,其中,巴西、印度和俄羅斯的文理科生比值在2014-2019年間呈現緩慢下降趨勢,而經濟增長則分別呈現"U"複蘇曲線、倒"J"型曲線以及"Z"形複蘇曲線;南非呈現緩慢上升趨勢,經濟增長呈現"Z"形衰退曲線。這四個國家GDP增速與文理科生比值的相關係數不高,分別為-0.6、0.7、-0.5以及-0.5,巴西、俄羅斯以及南非的相關係數甚至為負,且回歸擬合度低。

由於UNESCO提供的基本為2014-2019年數據,為更長時間觀察美國尤其是日本在經濟騰飛過程中文理科生的變化情況,我們進一步對兩國近60年的曆史數據進行了分析。

從統計數據看,日本文理科生的比值長期維持在2:1左右,且整體呈現下降趨勢。其中,社會科學畢業生占比呈階段性下滑之勢,2019年較1960年累計下滑8.9個百分點。這一變化與日本20世紀70年代實施的貿易立國轉向技術立國的教育改革(教育經費支出以及改革重點向培養技術創新人才)以及2011年災後社會轉型密切相關,盡管如此,該專業人數仍占據畢業生總數的1/3以上。

同時,日本保健專業人數60年間翻了10倍。2000年之前,該專業人數占比維持在6%左右;2000-2015年間,日本在提升國民健康水平等方麵加大投入,同時,借助其完善的醫療體係、先進的醫療技術,吸引境外"醫療旅遊"客源,該比例快速上升7.08個百分點,隨後趨於穩定。

日本經濟發展政策的改變、教育改革等,並未對其在社科以及人文方麵的投入造成較大影響。日本經濟於上世紀60-70年代騰飛,此時的文理科生比值維持在2:1以上。70年代後,日本發展模式從資本投入轉變為技術進步,並逐步從大量生產消耗轉換為循環經濟模式,經濟增速經曆兩次"L"型衰退後,逐步降檔,在此期間,日本文理科生比例始終維持在2:1左右。

總體來看,過去60年,日本文理科生比值與GDP增速(1960-2010年GDP增速及人均GNI增速數據均依照文理科生比值數據的時間間隔進行相應換算)的相關係數為0.35,相關性較低,回歸擬合程度極低(回歸係數為-8.8,R方僅為0.12,P值0.31)。

再看美國半個世紀以來的情況。

1970-1971年,美國文理科生比值高達3.7:1,每100個理科生就對應370個文科生。在隨後的40年間,這一比值大幅波動,2005年之後持續下降至2018年的1.78:1。

1970-2018年間,商科畢業生占比由13.74%上升至1980年的21.44%,代替教育學,成為美國學科細分類中人數最多的專業,並在之後的40年維持在該水平。

教育原是美國細分專業中占比最高的(21%),而1970-1980年間,由於教師薪資水平較低,越來越多的教育專業學生轉行從事健康醫療、社會救助等,美國該數據斷崖式下降10個百分點,並繼續逐步下降至2018年的4.17%。

隨著醫學技術快速發展,美國健康和醫療專業畢業生占比由1970年的3%逐步增加至12.49%。由於這一專業薪酬相對較高,疊加疫情衝擊,美國勞工部預測,未來幾年其就業市場將保持快速增長。

美國產業政策優化升級下,經濟增速有所回升,但對其文理科生比值並未產生絕對影響。美國於上世紀80年代就已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並且基本完成了資本集約型產業向技術集約型產業(如航天航空、計算機、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的優化升級,經濟增速有所回升,在此期間,美國理科生規模迅速擴張,文理科生比值迅速下降。進入90年代後,美國信息產業爆發拉動經濟發展,但文理科生比值並未延續此前的下降趨勢,而是進入長達20年的調整期。

整體來看,過去50年間,美國文理科生比值與GDP增速(1970-2010年GDP增速及個人GNI增速數據均依照文理科生比值數據的時間間隔進行相應換算)的相關性係數為-0.09,相關度極低,回歸擬合程度極低(回歸係數為2.65,R方僅為0.01,P值0.03)。

相對日本和美國而言,中國文理科生比值較低,但近年來呈緩慢上升趨勢。從專業結構上看,1997至2019年,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號召下,我國工學畢業生人數翻了6倍,占比雖然在1997-2007年的十年時間裏下滑了14.22個百分點,但工科仍占我國畢業生人數的1/3;管理學畢業生占比由2001年的12.47%逐步上升至2016年的19.48%,並維持在該水平。

1997-2007年間,科學技術發展的拉動下,我國經濟進入高速增長階段,呈現"J"型增長曲線;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國經濟進入調檔期,增速呈現"L"型曲線,文理科生比值在此期間緩慢上升,至2011年,文科生占比超過理科生。

中國文理科生比值與GDP增速的相關性係數為-0.18,同樣相關度極低;回歸擬合程度極低(回歸係數為10,R方僅為0.03,P值為0)。

綜合最近60年的數據,可以發現,美國和日本的文理科生比值整體呈現下降趨勢,但國家經濟發展政策調整、產業優化升級,並未對文理科生比值產生絕對影響,日本在社科及人文等方麵的文科生占比仍處於較高水平,美國文科生數量也始終遠高於理科生。日本在經濟騰飛時期的文理科生比值高達2:1,美國跨越中等收入國家期間的文理科生比值約為3:1,可見,文科生多少與經濟發展並無直接關係。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人力資本短缺,而不是文科生多

"中等收入陷阱"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2006年世界銀行《東亞經濟發展報告》,指部分中等收入經濟體陷入經濟增長停滯期,工資方麵競爭不過低收入國家,尖端技術研製方麵無法與富裕國家競爭的狀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意味著該國人均GNI長期(幾十年)停留在世界銀行定義的中等收入國家範圍內,除了部分東南亞國家(菲律賓、馬來西亞以及泰國),一些拉美國家(墨西哥、巴西)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長達40年。

隨著2010年我國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大量學者對我國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晉級高收入國家展開研究。部分學者在解讀東南亞國家的成長路徑時,認為馬來西亞、泰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理由是,"這些國家大學生喜歡文科,導致理工科不受重視,吸收先進產業科技密切相關的理工科學生和技術工人供需結構嚴重失衡。"更有人提出,"60%的理工科生是合理水平。"

而從經濟學者的普遍研究觀點看,人力資源短缺、人力資本投入不足,是這些國家晉級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力資本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勞動人口的低質、高端專業化人才匱乏以及專業化技術人員短缺等不利於勞動生產率的提升,製約經濟發展。福建社科院亞太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全毅等多位學者的研究表明,馬來西亞、泰國等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人才外流嚴重,疊加國內教育體製僵化過時等,導致產學脫鉤,勞動人口中研究員、技術人員、工程師嚴重短缺。根據全毅和張飛的研究,成功晉級高收入階層的國家(如美國、新加坡、韓國),勞動力人口受教育程度結構普遍優於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國家(墨西哥、巴西等)。此外,這些國家研發經費的投入占GDP的比值僅為0.6%左右,遠低於日韓等國家,研發經費投入不足也導致企業自主創新動力匱乏,研發能力薄弱。

那麽,中等收入國家如何通過人力資源的改善,達到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

日本於1966年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曆經20年,於1986年實現向高收入國家的跨越;新加坡1971年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僅用19年就成功進入高收入國家陣營;韓國於1977年步入中等收入國家,同樣僅用19年就成功進入高收入國家陣營。

這些國家成功晉級的原因,離不開人力資本的投入、注重基礎教育以及相關人才的培養。

世界銀行《1991年世界發展報告》稱,一國人口中,適齡人口受教育越多,掌握新技術知識普遍就越容易。二戰後,日本、韓國以及新加坡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在完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體係的同時,還注重發展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等部門,教育經費占GDP比重也明顯提升。

早在上世紀60年代,日本製定的"振興科學技術"政策就規定,用於科研事業的經費占GDP的2%,並於2017年提高至3.67%。此外,日本在製訂人力資源開發計劃時,則提出科學預測所需科技人員層次、數量和專業,並非一味強調規模增長。2000年日本實施"50年裏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20年間,日本已完成了19個。北京大學教授周程在評論日本諾獎頻現時表示,無論經濟形勢好壞,日本始終能夠加大或保持科研投入,堅持創新。

2007年的世界銀行工作報告《東亞複興——經濟增長的思路》給出三個經濟增長的轉變方式:多元化經濟轉向專業化經濟、加速創新、從培訓工人的技能轉向培訓員工不斷適應新科技的能力。其中提出,電氣設備、計算機和通信等規模經濟效益顯著的行業對經濟的跨越式發展起著核心作用,加大這些行業人力資本投入、培養相關人才,是解決人力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韓國正是因此晉級。

值得注意的是,重視這些規模經濟效益顯著的理科專業,不等同於理科生群體的龐大,理科生多也不意味著顯著的規模經濟效應。偏頗或不足的人力資本投入,也會造成人力資源短缺。鄒華生對東亞與拉美勞動力的研究表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國家(如委內瑞拉),由於過度重視高等教育投入而忽略基礎教育對勞動力素質的提升,雖然加大了教育投入,但卻未實現與日本、新加坡和韓國等國家同等經濟效應。

中國人力資本的投入,也存在一定的偏頗。前些年產業化、規模化的教育改革,導致教育資源配置失衡。忽視基礎教育,過早劃分文理科,導致出現高考文理失衡、學科鄙視鏈和文理之爭等現象。注重理工科,人力資源改善卻未達到理想效果。

我國大學生中,工科生雖然占比高達1/3,遠超日本和美國,但高技能人才("八級工"等高技術人員)占比不到5%,距離發達國家40%的比例相差甚遠,重學曆、輕技能的觀念仍然盛行。

此外,醫學生規模上,中國2019年大學醫學畢業生為26萬餘人,約為日本的4倍,與美國的25萬餘人持平,但醫學生占比僅為美國、日本的一半。相較於醫學生和醫學職業在美國和日本的地位,中國醫學類職業壓力大,醫鬧、醫暴頻發,醫學生培養時間長但薪酬水平普遍偏低等現象,有巨大的反差。

此外,我國在R&D經費上的投入,相較發達國家而言仍有較大的差距。從曆年數據可看出,1996-2018年間,各國R&D經費投入占GDP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中國由0.56%穩步上升至2.18%,但仍僅相當於美國、日本、韓國以及德國20年前的水平。

圖10:主要發達國家及中國R&D經費占GDP比值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新財富整理

 

文科生多≠文科強:提升軟實力,

中國仍需推進新文科建設

雖然中國文科生的規模超過理科生,但高校的文科建設仍有欠缺。尤其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展開的背景下,中國高校更多關注理工科的精英教育,北大、清華等學校開設了一係列理工科精英班,例如清華姚班、智班、錢班和北大圖靈班等,涉及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物理、化學、數學等領域。此外,還有北大元培學院、浙大竺可楨學院等著重培養綜合型人才。

相比之下,文科類精英班較少,目前知名的隻有2015年清華創辦的世文班(世界文學與文化實驗班),綜合了外文、中文、人文和社科等專業,旨在培養具有雙語能力的跨文化人才,但在知名度以及研究成果等方麵仍不及理工科精英班。

斯坦福大學2021年發布的全球TOP 2%科學家排行榜中,美國和日本科學家數量分別排第一和第五,中國排在第七位,其中,中國上榜的文科類科學家僅有20位左右,約占中國上榜人數的0.4%;美國文科類科學家約有3000位上榜,約占美國上榜人數的4.4%。

中國被收錄在SCI科學引文索引的期刊共有259種,涉及地理、化學、物理等自然科學的基礎研究領域,而被收錄在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文科類學科期刊僅有13種(有3本期刊被SCI和SSCI同時收錄),反映了中國文科類基礎學科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長遠看,中國要提升軟實力,仍需加強文科建設。近年來,國家政策也在著眼於此。2020年,教育部公布強基計劃,在36所A類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旨在培養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其中有16所高校招生覆蓋曆史、哲學、古文學等人文社科領域。2021年3月,教育部再次推出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旨在促進新時代的文科轉型和文理交叉。

事實上,文理交叉已成為大學教育的重要方向,大部分發達國家也是文理邊界模糊。日本雖然在高中階段也區分文理科,但國立大學統一考試中所有考生都要考國語、英語、數學、物理、地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美國等西方國家在大學階段也需接受各類基礎教育,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並通過不同的課程難度區分更為優秀的人才。

如今,伴隨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技術被廣泛應用於文科領域,人工智能可以代勞初級法律文書、新聞稿以及論文,甚至可以寫詩,但科技發展也同樣需要人文精神、人文視野的注入。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的研究即顯示,相較於理科背景的地方官員,文科背景的地方官員更注重科學、教育、文化、衛生等民生支出,而並非一味加大基建投入,而前者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長遠、潛移默化的。

如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培養文理工兼通的新型人才,構建起跨學科、多層麵的人文社會科學體係,以推動社會創新發展,當是中國一大重要課題。

所有跟帖: 

拖累地球自轉又怎樣 -世事滄桑- 給 世事滄桑 發送悄悄話 世事滄桑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16/2021 postreply 10:35:53

文科生會誤導國家。把國家引向黑暗。 -人生如夢999- 給 人生如夢999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17/2021 postreply 13:01:36

對體力勞動的態度, 中美差別有點大 -華府采菊人- 給 華府采菊人 發送悄悄話 華府采菊人 的博客首頁 (166 bytes) () 06/16/2021 postreply 15:53:34

李光耀認為中國發展快的原因是理工科大學多。 -不開竅- 給 不開竅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16/2021 postreply 20:40:08

薪酬低就不會拖累。 經濟類,管理類,不是經典意義上的文科Liberal Art。他們用的數學不比工科少。 -不開竅- 給 不開竅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16/2021 postreply 20:45:3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