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製的建立,需要衝破私有製的阻礙。這個時候,“消滅私有製”是一個凝聚力量的號召。
公有製建立後,也需要私有製的輔助配合。這個時候,需要的是長期共存。中國建國之初,也是這樣做的。那時搞得是”新民主主義“------其實就是現在的狀態。但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階段很快就被資本家的偷工減料偷稅漏稅和賄賂官員帶偏,不法資本家被打完之後,就沒有資本家了。
鄧小平的本意,應該是要消滅公有製(或者說是發展私有製。“發展就是硬道理”)。但他采取的方式是漸進式的,沒有搞休克療法。於是中國進入了一段公有逐漸減少私有逐漸增加的時期。這個時期,同樣出現了資本家的偷工減料偷稅漏稅和賄賂官員,鄧睜隻眼閉隻眼,[而且一眾紅色太子當紛紛加入不法資本家的行列。] 有過50年代的經驗,鄧應該清楚一旦去抓不法資本家,資本家肯定被抓完。鄧不在乎資本家的不法行為,鄧在乎的是如何“發展私有製”。於是,在實際上,鄧開始中國就進入了公私並存的狀態,這是一個“對的”狀態。可謂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了。
溫家寶時期,溫這一派希望的是徹底消滅公有製---即所謂突破改革深水區。這派若成功,中國就會變成資本主義單腳跳,跟歐美同步,走入經濟危機過個十年八年就來一次的死循環裏。
習近平的“不走老路不走邪路”,是正確的。老路,是純公有製+計劃經濟。邪路,是純私有製+市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