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 1914

對一戰一直比較模糊。我們從小對二戰耳熟能詳,畢竟中國是二戰的主要參戰方。一戰在當時中國稱為歐戰,感覺是挺遙遠的事。

前麵說到德國幾十年的周密部署專注於先向西迅速拿下法國,再回頭擺平俄國,從而避免兩線作戰。一戰的導火索是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的矛盾,本來跟法國沒半毛錢關係。可是碰上德國人一根筋,在俄國為挺塞爾維亞小兄弟集結軍隊後,德國向法國俄國宣戰,並且主要兵力迅速由比利時攻入法國,逼近巴黎。

當時各國的主導思想都是進攻是王道。幾十年前的普法戰爭俾斯麥率普軍對法國軍隊不斷主動出擊,最終打敗拿破侖三世占領巴黎。這個經驗對各國軍隊影響很大。法軍出現了所謂“進攻迷信”。這個思想的狂熱支持者提出“征服的欲望是勝利的首要條件”“戰鬥首先是士氣的較量”“進攻隻需要兩點,知道敵人在哪和決定怎麽打。敵人的意圖無關緊要”“勝利不屬於傷亡最小的人,而屬於意誌最堅定和士氣最高的人”。法國軍校這種思想成為主流,冷靜的聲音靠邊站。但一戰的情形與普法戰爭大為不同,武器飛速發展,機關槍和重炮的出現給防守者巨大的優勢。所以在戰爭初期法國軍隊不斷組織衝鋒,成為德軍強大火力的犧牲品。當時的上尉戴高樂說“世界上所有的勇氣抵擋不了子彈的殺傷力”。德國人一根筋,法國人則是聰明過了頭。法國人容易把所有的理論都推到極致。

戰爭才打了一年交戰各方已經蒙受巨大的傷亡。1914年的5個月裏德軍損失八十萬人,其中十萬人陣亡。法國和奧匈帝國傷亡人數都在數百萬。一戰結束時很多人天真地以為戰爭的殘酷會防止大戰再次發生。事實上一戰為更殘酷野蠻的二戰埋下了伏筆。二戰的主要人物大多在一戰已經出場了。戴高樂還隻是個上尉。貝當是法軍的將領。丘吉爾是英國的海軍上將。興登堡是德軍東線的總指揮。斯大林此時估計還在搞地下工作。中國此時是段祺瑞的北洋政府,蔣和毛還沒出名。西線德軍和英法軍為每寸土地激烈爭奪。一位德軍士兵看到自己的上尉負傷倒在兩軍之間,跳出工事,冒著敵人炮火把上尉扛回安全地帶。這位小兵為這事被德皇威廉親授二級鐵十字勳章。小兵後來在自傳中說這次曆險毫發無傷讓他預感自己的偉大前途。他就是傳令兵希特勒。

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說創造曆史的是人民群眾,而不是英雄人物。這話並不讚同。人群中有一些非常特殊的個體,他們大大地改變了人類曆史的進程。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