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泡菜到蔬菜:14億人人均蔬菜消耗量怎麽做到世界第一?

來源: jameswang006 2021-02-04 17:48:2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9180 bytes)

從泡菜到蔬菜:14億人人均蔬菜消耗量怎麽做到世界第一?

 

文章首發於貓哥的視界(maogeshijue)

1  韓國泡菜

前幾天無意看到韓國小學生午餐曬圖,這個韓國小學生午餐圖片讓我“大開眼界”。

500

500

在這一張張看上去色彩豐富的圖片裏,全是鹹菜泡菜的醃製品。我完全無法理解給小學生提供這樣的食品居然也堂而皇之拿出來炫耀的目的何在?難道讓孩子們稚嫩的腸胃提前經曆大量亞硝酸鹽的腐蝕也是一件好事嗎?

可能大家還不知道,韓國是全球胃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這與韓國人喜愛泡菜絕對有密切的聯係。

500

(來源:澎湃網)

現在問題來了,韓國人為什麽喜愛泡菜?

原因很簡單,撇開文化、傳統的因素不談,韓國人酷愛泡菜主要還是新鮮蔬菜供應相對匱乏,導致韓國人隻能選擇泡菜這種可以長期保存的醃製品。

2017年韓國人均蔬菜消費量是197公斤,而同期中國人均蔬菜消費量是377公斤14億人口的中國蔬菜人均消費差不多是韓國的2倍!

韓國是東亞發達國家,人均GDP是我們的3倍,為什麽人均蔬菜消費量卻遠遜色於中國?

2  菜籃子工程

今天給大家講一段不為人知的曆史——這段曆史可能年齡較大的讀者多少也有耳聞,這就是中國政府推動的菜籃子工程。

這個菜籃子工程時間跨度長達32年,在曆屆政府不懈的努力下,中國才從一個蔬菜匱乏的國家一躍成全球蔬菜最豐富的國家,32年艱辛努力取得輝煌的成就——人均蔬菜消費量穩居世界第一!

上個世紀80-90年代,蔬菜供應是困擾北方地區居民的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在那個時期,一到冬季家家戶戶都開始囤積白菜與蘿卜,一樓住戶挖地窖囤積,二樓以上住戶就將白菜堆積在陰暗的角落裏(或者樓道裏),房間堆不下就將白菜(或者蘿卜)做成醃白菜(或者醃蘿卜)。

500

整個冬天,北方居民就靠這些囤積的白菜與蘿卜生活,因為蔬菜品種實在太單一,所以那時人們發明出各種方法來囤積其他品種的蔬菜。

比較典型就是將西紅柿熬成醬,裝進玻璃瓶中密封保存,這種方法擴散之後讓玻璃瓶成為搶手貨,甚至醫院裏輸液後的吊瓶也被無數人爭搶。

為了解決北方居民蔬菜匱乏的問題,1988年中國政府正式提出菜籃子工程。

所謂菜籃子工程就是由中央統一部署,地方由市長直接負責的農產品供應鏈建設工程。

500

3  大棚種植

在北方地區,菜籃子工程首先是生產環節,為了解決北方地區冬季蔬菜種植的問題,大棚種植技術的推廣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談到大棚種植就不得不提一位山東的農民——王樂義,中共黨員,高級農藝師,中國冬暖式大棚蔬菜創始人。1978年王樂義在擔任山東省壽光市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之後,就帶領村民探索蔬菜大棚種植技術。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山東地區就有零星蓋塑料薄膜的蔬菜大棚——但是這種塑料大棚是需要“燒煤加溫”的大棚。這種棚子低矮、窄小,隻能種些葉菜,效率很低,最關鍵的是浪費能源,一個大棚冬天要燒5噸多煤。

為了提高大棚種植的效率,王樂義從1988年開始,帶著村幹部到遼寧、北京、河北等地學習求教,同時根據本村的自然條件反複試驗,不僅熟練掌握了大棚技術,而且對大棚進行了大膽改革,終於發明出不需加溫的冬暖式蔬菜大棚。

500

建大棚投資大,多數村裏人開始不相信僅靠日光就能種植的大棚。王樂義和16位村民冒著風險帶頭建起17個示範棚。幾個月後,黃瓜大棚獲得成功,第一批越冬黃瓜上市了,各地菜商趕來高價搶購,三元朱村出了首批萬元戶。

第二年不用動員,全村一下子上了180多個大棚。王樂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由此橫空出世,帶動了中國的一場“菜籃子革命”

4  四個階段

大棚種植隻是解決了蔬菜生產的問題,但是蔬菜采摘後存活時效太短,如何將新鮮蔬菜從農田快速送到千家萬戶的餐桌,就需要一個強大的供應鏈體係。菜籃子工程主要就是建設這個供應鏈體係。

中國菜籃子工程主要分為4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1988年到1993年底。

這個階段首先提出菜籃子市長負責製,也就是由中央統籌,地方打造菜籃子供應鏈體係。

從1988年到1993年花了5年時間,全國建成農副產品批發市場2080個,城鄉集貿市場8.3萬個,其中農副產品專業市場8220個,初步形成了地方農產品自給自足的供應體係。

這個階段雖然初步完成菜籃子供應鏈體係的建設,但是農產品供應鏈還主要局限於當地,另外部分地區農產品存在農藥超標比較嚴重的問題。

第二個階段從1993年到1999年底。

這個階段就是將菜籃子工程範圍擴大,構造全國一盤棋的農產品大市場大流通格局。

1995年,農業部公布了全國23家首批定點鮮活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同年,農業部實施了大、中城市“菜籃子”產品批發市場價格信息聯網。到同年9月,該信息網已與28個大、中城市和主產區的33個批發市場聯網。

1997年底,全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發展到約4000家。到1999年底全國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心批發市場為核心,連接全國各地生產基地和零售市場的穩定的“菜籃子”市場體係。

500

第三個階段是從1999年到2009年底。

這一時期進入菜籃子快速發展,提高農產品安全性的階段。1999年9月,全國有10大城市召開了第十二次菜籃子工程產銷體製改革經驗交流會議,會上正式提出,國內菜籃子的供求形勢從長期短缺轉向供求基本平衡。

2001年4月,農業部開始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行動計劃,強行推廣至全國,在農村建立了大規模無公害建設基地。從2001年到2009年底,我國基本進入無公害產品時期,一些大城市農產品實現無公害時間更早一些,比如北京早在2005年就宣布96%肉類、蔬菜類和蔬果類農副產品無公害。

第四個階段就是從2010年初中央1號文件開始到當下。

這個階段中央一號文件年年聚焦三農問題,這個階段主要是理順農業生產體製,促進農業生產現代化。

簡單的說,菜籃子工程4個階段大致就是這樣的過程——

首先是推廣大棚種植,建立地區供應鏈體係,就地解決菜籃子供應問題這個階段完成之後,發現大城市周邊動用太多的耕地種植蔬菜性價比太低(或者也可以認為大城市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對土地需求太大),於是就建立全國性的統一供應鏈,以全國一盤棋的思路統一調撥各個地區的蔬菜供應問題。

按:以北京為例,1978年北京轄區蔬菜種植麵積84萬畝,2002年增長到172.5萬畝,差不多翻了一倍,但是2002年後北京蔬菜種植麵積年年下降,2014年蔬菜種植麵積又降為85萬畝,基本回到1978年的水平。

目前北京市蔬菜供應本地蔬菜占比不到10%,河北、山東、遼寧、海南蔬菜才是北京老百姓餐桌上蔬菜供應的主力。

我們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等宏大的工程,其實中國還存在大規模的南菜北調、西菜東輸的普遍現象。

比如北京、天津、華東、華南等經濟比較發達地區蔬菜就是淨流入地區,而河北、山西、山東、東北、海南、西北、西南等經濟不發達地區就是蔬菜淨流出地區。

看著各地區蔬菜流動地圖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就是中國確實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中國一旦分裂,別的不說至少蔬菜價格就會出現暴漲暴跌——經濟發達地區蔬菜價格暴漲,經濟不發達地區蔬菜價格暴跌。

中國菜籃子工程能構建全國性大市場大流通的格局得益於最近幾十年我們基礎設施建設的突飛猛進。有了發達便捷的交通路網讓我們建設出全球領先的物流網,農產品結合物流網,讓中國農產品流通效率冠絕全球。

等到全國性農產品大市場大流通格局形成之後——也就是蔬菜短缺問題解決之後,又開始抓蔬菜質量的問題,在流通環節狠抓蔬菜質量檢測,在生產環節大規模建設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雙管齊下,總算解決了讓老百姓吃上放心菜的問題。

500

簡單總結一下,我國菜籃子工程大致就是這樣的路線——

解決短缺→四季常新→注重質量→吃得放心→標準化生產

按:中國菜籃子工程不僅僅隻是針對蔬菜這個品種,是涵蓋肉、蛋、魚、菜、果等係列農產品供應的一個巨大的工程。本文主要聚焦蔬菜供應,其餘肉、蛋、魚農產品就不展開了——其實,中國淡水魚養殖也是一個很逆天的奇跡,中國每年養殖水產產能超過5000萬噸,全球占比超過60%。

經過中國政府長達32年不懈努力,菜籃子工程終於結出豐碩的成果。

5  爛牌打出王炸

中國耕地麵積隻占全球7%,人口卻高達14億,占全球人口20%,2019年中國人均GDP才達到1萬美元,大致在全球200多個國家中排名70位左右,基本資源就是這個現狀,但是中國人民食物消費水平卻非常高。

2017年東亞三國人均食物消耗量:

500

從上圖可以看出,中國人均蔬菜、水果、雞蛋消耗量都超過了韓國與日本,隻有人均水產消耗量低於日韓,肉類消耗量低於韓國,高於日本。

而中國有14億人口,日本隻有1億多,韓國5000萬,日本人均GDP是我們的5倍,韓國人均GDP是我們的3倍!

按:日本人均蔬菜、水果、肉類消耗量低於韓國是因為日本對農產品進口設置了很高的門檻,韓國對農產品進口的限製相對要少得多。

比如韓國90%泡菜來源於山東省平度縣,平度縣泡菜生產企業對韓國天氣旱澇情況了若指掌,根據這些氣候數據為本地蔬菜種植提供大數據參考。

產能不足甚至從全國其他地區購買大白菜,製作成泡菜出口韓國,所以別看韓國人將泡菜文化吹上了天,其實掌握韓國泡菜命脈的是隔壁鄰居中國的一個縣城。

也許隻與日韓比較大家缺乏直觀的感覺,我們把中國食物消耗水平放到全球範圍內比較就是這樣數據(2012年的數據):

穀物人均消費(Kg):中國:152、發達國家:131、發展中國家: 156;

蔬菜人均消費(Kg):中國:377、發達國家:115、發展中國家:118;

肉類人均消費(Kg):中國:60、發達國家:80、發展中國家:28;

雞蛋人均消費(Kg):中國:22、發達國家:12、發展中國家: 7;

海魚人均消費(Kg):中國:26、發達國家:23、發展中國家:13;

淡水人均消費(Kg):中國:12、發達國家:2、發展中國家: 5;

牛奶人均消費(Kg):中國:30、發達國家:294、發展中國家:81

水果人均消費(Kg):中國:97、發達國家:86發展中國家:55;

中國食物消耗量中蔬菜、水果全球第一,其餘大部分指標都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也就是牛奶消耗量低一些,這與中國人體質對乳糖耐受力較差有關,另外就是肉類消耗量略低於發達國家水平。

按:1月22日美國《時代周刊》發表了一篇文章《中國如何通過從菜單上撤下肉類來改變世界》

在這篇文章裏,每年人均肉類消耗量高達120公斤的美國作者大言不慚的提出,每年人均肉類消耗量隻有63公斤的中國人(2019年數據)應該少吃肉甚至不吃肉來為全球碳排放做貢獻。在美國人眼裏,大概中國人屬於沒有資格吃肉的低等民族吧。

對比上述數據,再結合我們的基本資源條件與人口規模,是不是有點一副爛牌卻打出王炸的效果?

正因為中國食物供應豐富、營養均衡,所以——

5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6  政府的努力

中國食物消耗水平取得如此出色的成就離不開中國政府數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回頭看看西方國家搞多黨製輪流執政是根本不可能將一項民生工程貫穿到幾十年的時間裏執行。

以美國為例,奧巴馬上台搞一套,川普上台後全盤否定奧巴馬政治遺產另搞一套,然後拜登上台又廢掉川普的政治遺產再搞一套——如此循環反複,西方政治製度如同一個拳擊賽表演,除了能觀賞娛樂,實際意義並不大。

而我們則是一場接力賽——幾屆班子輪流接力,數十年艱苦奮鬥,久久為功,才有今天菜籃子工程的偉大成就!正是因為我們菜籃子工程基礎紮實,所以即使今年爆發新冠疫情,全國各地也能保持農產品供應充足。

其實細數改革開放40年,中國政府開展的民生工程還有很多——南水北調工程、西氣東輸工程、防沙育林工程、希望工程、覆蓋西北地區雨水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新農合、扶貧攻堅工程……

每一項工程貫穿時間都以十年以上計;

每一項工程都惠及千家萬戶;

所以,我們生活裏看起來很平常的事物——也許是一盤青椒肉絲,或者是一份拍黃瓜,在其它國家可能就是一種奢侈品。

至少,人均GDP是中國3倍的韓國,他們隻能麵對一盆子五顏六色的亞硝酸鹽;

而在中國,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季,我們都有肉、有菜,有新鮮,有健康!

所有跟帖: 

中國共產黨做得好的地方應該稱讚 -547788- 給 547788 發送悄悄話 547788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05/2021 postreply 11:38:20

了不起的成就。國人現在的飲食水準已經達到了良好水平,營養均衡、品種多樣、口味上陳,勾起回憶! -panlm_- 給 panlm_ 發送悄悄話 panlm_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05/2021 postreply 13:26:00

國內蔬果品種多樣、價格合理,國產為主輔以進口的水果。 -panlm_- 給 panlm_ 發送悄悄話 panlm_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05/2021 postreply 13:31:00

韓國是全球胃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這與韓國人喜愛泡菜絕對有密切的聯係。——以訛傳訛/ -portfolio- 給 portfolio 發送悄悄話 portfolio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05/2021 postreply 17:32:58

國內新鮮果蔬四季都有也不貴,好日子的標誌之一。毛時代北方冬天可隻有白菜、土豆、蘿卜。以糧為綱搞得吃不飽,休談營養。 -十具- 給 十具 發送悄悄話 (77 bytes) () 02/05/2021 postreply 20:30:2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