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用漢字用習慣了,所以在思考文字改革問題的時候總是從漢字思維去思考,所以總是謬誤一大堆。
1. 語言,首先是語音語言。人類是先會說話,後有文字的。人類的語音語言的曆史據說超過了五十萬年,而人類的文字曆史才五千年。
2.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麵形式(這是西方對文字的定義)。 盡管文字出現的晚,但文字的重要性僅次於語言,而且它和語言息息相關。文字的作用就像樂譜對音樂的作用,非常重要。文字有幾大功能: 記錄語言;傳播語言;演繹語言;規範語言;(當然還有非語言類的應用,比如對聯,看風水,算八卦,看命,。。)。當樂譜出現之前,人類早就能唱歌能哼曲子。但是當樂譜出現後,人類的音樂才有了飛躍發展。因為使用樂譜,可以將音樂記錄下來,再進行反複的推敲,還可以很規範地將音樂標準化,更有利於在音樂家之間傳播分享和切磋。同理,文字對於語言也是如此,當文字誕生後,人類的語言有了飛躍的發展,豐富的詞匯,規範的語法,有效的傳播,共同進步發展語言的基礎。文字是人類集體共同學習(collective learning) 的重要基礎。
3. 哪種文字對語言進步最有助力呢?曆史發展證明:拚音文字,特別是音素拚音字母文字,對語音語言的發展最有效。最差的就是圖形表意文字。語言是語音的,不是圖形的,記錄語言當然是記錄語音,而不是語意表達的圖形,何況很多語意是沒有圖形可表達的。曆史上早期文字多是圖形表意文字,這是因為那時候人類對語言的語音認識不足。直到拚音被腓尼基人發明後,人類中那些使用拚音文字的民族就有了飛躍的語言發展和智慧發展。而那些圖形表意文字幾乎都死光了,還剩下漢字這一根獨苗。可見拚音文字的生命力之強,圖形表意文字的生命力之脆弱。物競天擇,不適應的當然會被自然淘汰。
4. 當說到文字改革的時候,主要是指改變那些不記錄母語語言的文字的改革。比如:漢字就不能有效地記錄漢語。再比如:非洲很多國家使用外文外語作為國家正式語言,這也讓國民無法學習自己國家的官方語言文字。
5. 拚音文字優點之一,就是易於學習。比如:美國的孩子上小學學習文字才不過短短的三個月。同樣,中國的小學生也需要在入學的第一學期學習漢語拚音,也不過是一兩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但學習漢字,中國國家教育部要求中小學用九年教會3000個漢字,常用漢字有五千,他們仍是半文盲呀!我們都有體會,漢字長期不用就會提筆忘字。因為和語音比較起來,圖形是非常難記憶的,這是人類的天賦決定的。
6. 學習外語和外文。 語言學習能力是人類天生的。語言學界都知道,一個孩子出生後,跟母親學說話,大約隻需要兩三年,就能將基本日常詞匯學的差不多了。同樣,一個孩子學外語也很快。但是一旦過了一定的年齡,人類的語言學習能力就下降了。成年人學習一門外語的能力,比起孩子來差的多。很多人總問:你說拚音好學,可我們在國內學習英語用了十幾年,到了美國仍不堪大用,何也?這就是上麵說得,成年人學習外語的能力差。中國人學習英語耗時耗力,也學不會,一是因為成年人學外語;二是因為國內教學方法有問題,國內的老師像教漢字一樣教英文,死記硬背單詞和語法,這個錯誤方法導致了很多中國學生的英語水平隻能體現在考試上,無非應用在對話中。
7. 漢字改革。漢字改革是指為漢語重新找一個更好的記錄文字。就像古代中國的樂譜用:宮,商,角,徵,羽這五聲音階進行記錄一樣,很麻煩。當然中國古代的計數也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或壹,貳,叁,肆,伍,。。。等,也很麻煩,現在已經沒人用了。我知道中國人勤奮能吃苦耐勞,但咱也沒必要非要在書寫記錄語音語言上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吧?不是不勤快,而是耽誤事呀!中國說母語漢語,所以漢字的改革就是為漢語製定一套拚音字母文字。我的觀點,現行的漢語拚音方案,雖然當初設計的時候就是作為音標來設計的,但稍加改進就能作為漢語的拚音字母文字來用。而且學習非常簡單。
8. 漢字改革有什麽好處呢?好處大大的。首先,漢語因為使用漢字,所以其詞匯量非常貧富,如果在漢字的基礎上再加上拚音字母漢字,那麽浩如煙海的外語詞匯都可以隨意隨時通過音譯進入漢語。隻有習慣使用拚音文字的民族,才會習慣性地用語音為外來詞匯進入漢語創造新的文字。語言詞匯的豐富,將極大地提高國人的思想認知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以及邏輯推理能力。一語雙文,漢字和漢語拚音字母文字並行,該用哪個方便,就用哪個,互補排斥,互為補充。
9. 有人說:漢語有很多方言,使用拚音文字會不會分裂國家呢?不會的。美國是一個多種族移民組成的國家,來個全世界各種語言背景的人來到了美國,並沒有用英文這個拚音文字去書寫自己的語言,反而是用英文寫英語,當然了,也會介紹新的詞匯進入英語。有不少漢語詞匯,也通過音譯進入了英語呀。Gongfu, toufu, jiaozi, tiaoizm, yinyan, ...
10. 最後多說一句:人類主動使用語音對概念進行編碼並造出語言是動物界裏唯一的。首先,人類通過音素,音節這些語音基本元素,對概念進行編碼。這就是語言形成的過程。當文字誕生後,人類又有了一個有效的途徑二次對語言進行編碼。此時,當人類對自己的語言進行二次編碼的時候,當然直接用拚音字母文字延續語音語言的既有編碼體係往下編篡是最方便的,也是最自然的。這樣語音語音就和文字無縫銜接了。而使用圖形表意文字的話,就硬生生地將既有的語音語言的天然一次編碼體係打亂了,重插入一個按照圖形和表意功能進行編碼的體係。而且這個體係的圖形複雜,難學,當然也難用,更重要的是它和既有的語音語言的一次編碼係統格格不入。
使用拚音字母文字對語言進行二次編碼的時候,很自由!因為語音本身的元素:音素,音節,都是人類語音語言中既有的元素。隻需要重新組合這些抽象的符號,既可以獲得新的詞匯,且有音有形有意。而使用圖形表意文字(比如漢字)進行二次編碼的時候,脫離了語音既有的一次編碼過程。而且需要對既有的語意進行編匯,受到了多重的約束,是不自由的編碼過程。比如:看見一個新物種,需要對它進行語言編碼,如何命名呢?漢字雖有很多,但每一個都有自己的語意,不能隨便用來進行編碼。總不能把一個紅的東西說成藍的,把軟的說成硬的,。。。 必須首先了解物種的特性,再找出適合物種特性的合適的漢字去進行編碼。
最後一段有點難懂,算我白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