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族的最大特色是有法律經濟上的超國民待遇,遠遠的超越一般國民。
商鞅變法的一大要義是消除貴族的特權,以王(皇)的家族獨大和所有人立功受賞取代貴族體係。到秦始皇時,貴族基本消失。秦的快速失敗與貴族的消失是有關係的,因為沒有貴族階層拱衛皇家。
劉邦開國時考慮過恢複貴族體係,在張良的建議下放棄恢複貴族體係,後來漢景帝打擊漢家自己封的貴族, 被罵刻薄。漢武帝心狠手辣的打擊漢家自己封的貴族,回到秦始皇的貴族政策,就是沒貴族、皇家獨大。
東漢開國後, 開始恢複與貴族共享天下, 光武帝因之倍受推崇。直到南北朝結束。漢人的門閥世族、北方遊牧民族轉化來的軍事貴族、到後期關隴貴族極團,與皇家共享天下。
隋朝建立後又開始打擊貴族體係, 隋煬帝的滅亡和罵名與這個政策有關。唐朝立國後繼續打擊貴族體係,武則天以她的特別角色心狠手辣地打擊貴族體係,以大規模的科舉體係取代以前由貴族霸占大部分官場的做法。可以說: 武則天後,中國再無貴族。
從這個過程, 我們可以看到, 中唐以前,曆史書、各種文書、輿論體係是由貴族精英知識分子控製的, 打擊貴族的皇帝就會被罵, 包括秦始皇的暴政、漢景帝的刻薄、漢武帝的酷政,直到隋煬帝的罄竹難書,武則天被罵與這個也有關係。重用貴族體係的就被表揚,漢光武帝就倍受推崇。
大家熟悉的三國中,曹操是打擊貴族體係的, 司馬懿是強化貴族體係的。司馬篡魏與這個有很大關係。
從總的政治效應來看, 皇家有沒有貴族體係的幫助,是有利有弊的。有貴族體係時,皇帝即使弱、昏, 可能有大貴族出來幫皇帝做事, 如東晉的王導、謝安。因為有一批權臣、大家族, 相互製約, 就不易發生一個權臣篡位的事。缺點在乎,貴族體係像癌症一樣惡性變強變大, 不僅擠壓皇家的權力利益, 更可能使下層百姓被剝削得太厲害而民不聊生。而且, 某些大家族一當建立自己的人才庫(如家學淵源)、名聲、法統,他們會變得不再依附於皇家, 成為獨立王國, 也就不再忠於皇家, 因為誰做皇帝, 他們都是新體係裏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高官照做、錢照賺。這個正是南北朝後期皇朝更替快的原因。最典型的是:唐朝取代隋朝,唐朝照樣基本依靠關隴軍事貴族集團。隋的滅亡很大原因是隋煬帝打擊貴族集團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