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中國光刻機項目下馬之謎!

來源: 大浪淘沙   作者:趙皓陽

根據網友提供的資料,我們發現還真不是中國人造不出光刻機!我國60年代就曾布局過光刻機且技術先進,那時光刻機巨頭ASML還沒誕生,直到70年代,ASML仍是小字輩。

 

1972年,武漢無線電元件三廠編寫的《光刻掩模版的製造》,32開66頁。中國芯片光刻工藝研究起步,雖比美國稍晚,但跟日本差不多同時起步,比韓國、台灣早10年。
 

1980年光刻機項目下馬,

2020年中國手機被芯片扼住了喉嚨

光刻機(Mask Aligner)是製造芯片的核心裝備。它采用類似照片衝印的技術,把掩膜版上的精細圖形通過光線的曝光印製到矽片上。截至目前,我國光刻機能製造的芯片是14納米,但是無法滿足如華為手機等高端芯片的應用,因此隻能從荷蘭ASML公司進口。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國就開始布局研發光刻機,彼時荷蘭光刻機生產巨頭ASML尚未成立。1965年中國科學院研製出65型接觸式光刻機。1970年代,中國科學院開始研製計算機輔助光刻掩模工藝。1972年,武漢無線電元件三廠編寫了行業生產指導《光刻掩模版的製造》。1980年清華大學研製成功第四代分,光刻精度達到3微米,接近國際主流水平……

然而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包括運10、直8、遠程轟炸機、大型導彈驅逐艦、長城/曙光大型計算機項目、數字焊接係統等一係列軍用、民用高精尖技術項目下馬,光刻機項目也在其中。彼時武漢無線電元件三廠在光刻機的科研上已經在光刻機項目上有了20多年的技術積累,是有可能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然而沒有了國家經費的支持,一切都成了空談。 

 

80年代的思路就是我們先不花這個大力氣了,先“造不如買,買不如租”一段時間讓大家富起來。這也不能完全說錯,我們畢竟不能脫離時代背景看問題。但是,一刀切的下馬所有高新技術肯定是錯了,這就等於在未來的競爭中完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把一切可能的優勢拱手讓人,隻能寄希望於發達國家永遠“良心發現”。

  

這從根本上是一種“機會主義”路線。

 

“左”傾機會主義,或者急於求成,誇大革命主觀力量,輕視敵人力量和客觀困難,在革命和建設中采取盲動的冒險的行動;或者在革命組織內部混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采取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的政策;或者在同盟軍問題上實行關門主義,打倒一切。
    

右傾機會主義就是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自己想躺贏;左傾機會主義就是不顧客觀現實,覺得我就是龍傲天主角,想幹就能幹贏。從更高的層麵來說,機會主義是唯心主義的一種,它脫離了客觀現實,不尊重客觀規律,也自然不會有唯物主義的生命力、戰鬥力。機會主義不是真正的“正道”。

 

什麽不是機會主義呢?譬如現在鮮為人知的“四三計劃”。是在中蘇交惡後,為了讓我們跟上世界技術進步的節奏,用我國寶貴的外匯,從美國、聯邦德國、法國、日本、荷蘭、瑞士、意大利等西方國家大規模引進成套技術設備的計劃。四三方案先後興建了26個大型工業項目,總投資約200億元人民幣,老版人教曆史課本評價四三方案意義時用了這樣一句話:“成為1980年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到後來貫徹“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路線後,四三方案“五五開”(一定要買到核心技術)的思想自然就被擱置了。毛澤東主席也批評過“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方針。毛主席說:“造船再貴,貨幣並沒有外流,無非是錢從左衣袋裝進了右衣袋,肉爛在了鍋裏。買船再便宜,得付外國人錢,貨幣外流了,算總帳就虧了”。

在一定的環境下“造不如買,買不如租”是有合理性的,咱先把這事辦成了再說。但是正如上文所說,這是一個機會主義的問題,有機會的時候它就成了,沒機會的時候它就出事了。

像毛主席這一輩老革命們,他們的境界就比較高,他們不貸未來的錢,反而勒緊褲腰帶給兒孫存款。比如原子彈,省吃儉用也要造出來。當時中央有人說現在國家不富裕,原子彈就不要搞了。陳毅元帥明確反對,說當了褲子也要造出原子彈;林三虎說用柴火燒也要把原子彈燒響;周總理、聶榮臻、葉劍英等老帥也都力主造出原子彈。最後毛主席一錘定音,我們自主研發出了原子彈和氫彈,從此幾億中華兒女不再生活在大國的核陰影、核訛詐之下。

毛主席他們那一代老革命,太偉大了,思想境界真的不一樣,他們是這一輩能解決的,就一定會解決;這一輩很難解決的,也勒緊褲腰帶拚了命的解決。絕不貸後代的一點款,甚至還要存下不少資產來,讓我們在至今都能受益不盡。

看看解體後的蘇聯,曾經的科學技術大國,現在隻能靠賣資源過活,經濟蕭條、仰人鼻息。正所謂: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