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組的“產品”。文革大字報的老套路:孤立的例子+係統/寬泛的批判。其實,老流這個班子的寫作水平,比粱效還差很多。梁效班子的成員,如果不淪為文革小組的喉舌,很多人還是可以成為學術界大家的。老流他們的文字則粗劣的多了,缺乏自己的思辨力,更遑論文字的靈魂---機械加工的痕跡太明顯,讀來令人作嘔。
老流他們這個班子的任務,就是專門批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有人搜集資料,有人攢文章,還有人張貼---他們是指這個吃飯的。在這裏貼文字的“流沙河上”很可能不是一個人,但是幾乎可以肯定的是,貼文章的手,很多時候不是寫文章的手---你隻要稍微分析一下“流沙河上”在這裏的即時回複和主貼長文文字的熟練度,你就不難發現,回複文和主題文是不可能出自同一個人之手的。如果日後換一個主子,這些班子成員完全可以搖身一變,轉過身來吹捧 那些被他們今天所批判的東西。
你的文字,代表自己,包含了認真的思考,是活的,人性化的文字;他們的文字,是機械加工出來的死文字,寫文字的人更加沒有自己的思想和靈魂---他們擁有的僅僅是“喉舌”功能。就好比華春瑩---她說出來的東西,代表的不是她自己呀。
平心而論,在我看來,他們的文字也有那麽一點點有用之處:總能找到很多西方黑暗史的例證---他們有專門的人去搜集相關資料,畢竟是專業的班子。但是,我個人感覺是,他們班子的主要寫手,似乎外文功力不行,有那麽一句話:“不通英法德,休談文史哲”,他們班子的資料,很多來自於中文的“二手”,而缺乏原版文字的原著。不過,二手也還算是一點點實例的“半幹貨”吧。除此之外,基本上就是垃圾了。
一點兒個人看法,供你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