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有人想看,在這裏,再次抱歉,轉,

曲路浚   草根首頁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衢州地方 - 曲路浚首頁
衢州中心城區風水古今談 
2019-09-23
字號:
 
    行文之前,先對風水與堪輿作一界定。本文中風水的本體是自然界,是一種客觀存在,包括天地山川土木等自然景觀不同於本體是人,是主觀對客觀的活動的風水術。堪輿,研究的對象是人和環境,造就天地人和諧生態環境。現代生態環境科學是一門綜合性的新興學科。在本文中,把中國的現代生態環境科學的前身界定為堪輿術。“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是中國古代先民憧憬的生態環境聚落,也是現代中國居民的理想追求。

    拙作《靈鷲山文化創造性轉換與“地域文化+”相得益彰》有一“衢州中心城區因風水的現代改造不能沒有靈鷲山戰略規劃一環”章節並指出:“在古代,都江堰就是改造風水的成功的範例,衢州中心城區在現代風水的成功改造後,也極需要“後玄武”——高山開屏的千裏崗的人文景觀及曆史文化資源的核心區域靈鷲山一極的戰略規劃同名符其實的南孔聖地、生態山水美城相匹配”,以及“浙江靈鷲山曆史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應重點培育衢州北郊“衛星城”——九華靈鷲山森林運動、曆史文化小鎮”。這篇文章發布後得到有關專家及讀者博友們的關注,有的要求本人對衢州城區的風水再作一些補充說明。這是本文的緣起。在本文中較多地運用了浙江靈鷲山柯城“九華立春祭”世界“非遺”傳承人汪筱聯與原市工商聯秘書長詩詞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葉裕龍老師的《遠逝的古邑》的有關資料,謹致謝意!

    一,古城衢州風水曾得到鼻祖郭璞的鍾愛

    一千多年來,風水這個概念和它的理論體係都是郭璞所創造的。郭璞風水理論的核心,是“生氣說”,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氣”所生成,隻有把房子和祖先的墳墓,選擇在充滿生氣的理想環境中,子孫才能有生機勃勃的美好未來。選擇理想環境的方法,大體有“藏風得水說”、“地形藏氣說”和“方位說”等幾種。“藏風得水”是保護生態的關鍵,“得水為上,藏風次之”,用現代話說,“水”是保護生態環境最主要的因素。“地形藏氣”,主要是從周圍地理形勢來保持生氣存聚,既要保持周邊景觀的蜿蜒起伏,有龍騰虎躍的氣勢,又要聚攏生氣,不使生氣外泄。“方位說”,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四靈以山勢來代表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形成莊重的感覺,這是中國風水中的固有模式。

    《四庫全書》中的《雙橋隨筆》的作者為清代衢州人周召。本書寫於康熙甲寅(1674年)、乙卯(1675年)間值耿精忠構逆,避兵山中所作。雙橋者,其山中所居地也。周召在《雙橋隨筆》裏寫道:“雙橋在萬山中又有清流急湍茂林修竹之勝食之米糊”,這裏的米糊指的就是雙橋粉幹(曾參加央視《舌尖上的中國》拍攝,衢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13年榮獲“浙江老字號”稱號)。如今的雙橋粉幹已成了一份無法抗拒的舌尖誘永惑,而周召的《雙橋隨筆》也成了衢州文史界的必讀之書。令人驚異的是周召的《雙橋隨筆》有衢州府治內曾傳有風水堪輿鼻祖郭璞的墳墓的記載。郭璞(公元276--324),河東(今山西省)聞喜人,字景純,這樣一位西晉風水堪輿大家是如何與古城衢州結緣的,現今已無從考查。對今人來說,重要的不是郭璞墳墓是疑塚還是衣冠塚,而是從中傳遞的曆史信息:山川之精,上應星辰,下接地氣;天道遠而人事近,順人應天的古城衢州選址依據;郭璞鍾愛古城衢州的風水。

    二,古城衢州是牛女分野風的獨萃天奇的勝地

    明天啟《衢州府誌》載:“觀衢之星野,界分吳楚,天近鬥牛,光接豐城之劍,客星舄奕,波連雲漢之槎,獨萃天奇,最稱地勝。”這是古人稱衢州古城為勝地的文字記載。

    衢州地域從姑蔑(姑末)、大末、新安、信安、西安、衢縣的稱謂中,分野定位與星漢(星漢,古稱銀河)同在,千古不變。

    唐朝時衢州剌史崔耿在會昌元年(841)時在崢嶸山西北麓建東武樓並作《女樓記》傳世。本處之“女”指“婺女”二十八宿之“北方玄武之女宿”,將衢州地域自古姑蔑國及之後的信安之地對應天文二十八宿之“北方玄武之女宿”。清朝衢州知府楊廷望在編纂康熙《衢州府誌》時在“分野圖”節中注按:“漢、唐分野,衢州統於會稽,至明,始以十二次分配各郡,而衢州在牛、女度。”“衢州牛女分野,自牛五度至女三度。”即《漢書·地理誌》“越地,牛、女分野”之說也。牛女分野,也指指廣東、福建及浙江部分地區。

    用現代的語言,就是,衢州位於中國東南百越文化區,東經118°01′至119°20′之間,北緯28°14′至29°30′之間;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衢州屬於越族文化區,也可稱百越文化區;地屬錢塘江流域南源(主源)衢江流域,與東源婺江(金華江)共同組成“金衢盆地”。

    豐城之劍,古代名劍,一為“龍泉”,一為“太阿”。史書記載豫章人雷煥任豐城令時所得龍泉、太阿二劍,所以此二劍又叫豐城劍。後世詩文用“豐城劍”讚美傑出人才,或謂傑出人才有待識者發現。舄奕,光彩蟬聯不絕,流傳久遠。雲漢的解釋,銀河倬彼雲漢,昭回於天。槎,即竹、木筏,傳說天河與海通,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見有浮槎去來,不失期,遂立飛閣於查上,乘槎浮海而至天河,遇織女、牽牛。

    總之,古人把衢州古城描繪成物華天寶,光接豐城之劍的人傑地靈的牛女分野風的獨萃天奇的勝地。

    三,古城衢州為人與自然和諧的“九龜福地”

    衢州古城發源於崢嶸山。崢嶸山,自嘉禾五年(236),孫權命征虜將軍、亭長侯鄭平率千人戍守東陽郡崢嶸鎮以來,崢嶸山有長達1700多年的屯兵曆史,同時也開展了以崢嶸山為中心的古代衢州城池的建設與發展。衢州古城城池的選擇,是依據《墨子》一書對城池位置選擇的要求,將城池築在浙閩贛交通必經之要道的地理位置上,並根據攻防要求,借崢嶸山地勢建造形成城垣。

    古人築城講究風水,衢州古城稱“九龜福地”這可從古城城邑風水選址講起。衢州古城近觀三麵環水,遠觀三麵環山。在漫長的曆史年代中,衢州古城城邑經過曆代名師營造的古城建築,從選址定向到總體規劃設計,乃至建築的每個細節,都與周圍的自然環境渾然一體,建築與自然、人與建築之間處在一種高度和諧的狀態,充滿濃厚的民族風格。都是風水文化與建築有機結合的傑作,不但是完美的建築,而且是傑出的藝術作品,令世人為之折服,是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的一組典型城市建築。

    衢州古城城邑在理氣方麵,講究龍、水向的辯證關係,以形巒為體,以理氣為用,主張龍合水,水合向的連珠三合不出卦的理氣理論和方法。強調乘生氣者為吉,乘旺盛的生氣者為大吉,不能乘生氣者為凶,破壞生氣者為大凶。“內外相乘,風水自成”,風水的關鍵在於內能否乘得旺盛的龍之生氣,外能否接納到生旺的堂氣。 衢州古城城邑北方不僅有水(衢江浮石潭),北方也有火,也有木,也有金,也有土。東方也不僅僅有木,烏溪江是一條青溪,有很多的水,也有火,也有金,也有土。

    衢州古城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曆經幾百年甚至上千年而經久不衰。明朝的方誌史籍對古城衢州城邑風水選址稱讚有嘉,稱讚古城衢州築城邑的理念是中央與地方君臣同心,同心同德的表現。從風水學角度表達是:“郡城高居原而不隰(濕),惟有南方離火之位”。在八卦中,崢嶸山郡城位置是離卦,外於南方,屬火,是“天道純陽莫盛乎南,離至尊而無對者也。”政府的至尊地位在於水,古人就用人工彌補的辦法補充。“水火既成,為益滋大。陰陽和諧,上下相通”。在古城衢州築城邑的理念中“上下同德,水火既濟,一邑富足”。同時,在城邑布局上也講究平衡,為彌補崢嶸山西高東低的不足,在巽位(東方)采取補助的措施,明?天啟《衢州府誌》載:“巽方卑虛,勢合高聳,前有保和樓,今興寶坊塔,得其宜矣”。可見對城邑布置、地勢的保護、自然環境的和諧十分重視,達到謹小慎微之程度。

    衢州古城城邑風水,就是特別重視自然環境的選擇和保護以及合理利用,強調建築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默契配合,重視自然生態的保護,在自然生態存在某些缺陷時,重視人工工程去彌補之(南湖、鬥潭湖)。衢州古城的特點主要是後有高山開屏(千裏崗),山峰秀麗,重重環抱,流水彎曲有情(環城U狀水係),水質甘甜清澈,植被茂密等特點。

    衢州古城主城區地形,衢江與烏溪江環“抱”出一隻神龜的形象。它的一隻“龜足”在衢州二中,另一隻則在下張鄉。龜首向著三江口,有著“神龜探水”之意。龜有著長壽的寓意,而衢州自古就與龜有著不解之緣,民間有著“九龜之城”的說法,還流傳著不少與龜相關的神話。

    四,圍繞崢嶸山構築的衢州古城曾是全國古老而發達的地方

    唐白居易《輕肥》中有句:“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直到今天,無論是衢州當地人還是外地人,都將“衢州人食人” 當作是曆史上的衢州落後的寫照。也是這句話,使衢州,這個地方,成為曆史本身與曆史學家們遺忘的角落。

    其實呢,唐白居易《輕肥》真實的意蘊是,苛政孟於虎也,這一年江南發大旱,連衢州這麽發達的地方都人食人,江南其他地方就不用說了。考察衢州這個地方的耕作製度,稻——稻——旱作三熟製,是1949年以後農業科學技術促進發展的結果。曆史上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初,隻有稻——旱作二熟製。江南丘陵山區十年九旱,東南沿海地區夏秋台風活動頻繁,因山體阻隔這一天然屏障,台風對衢州這個地方的農業利大於弊。無論同沿海地區還是江南其它地區相比,衢州這個地方處於一個優越的農業自然生態環境之中。唐天寶775年,衢州這個地方人口為44萬人,那時全唐在冊人口為5291萬人(這兩組數字,我想求教於各界驗證!),占全唐總人口的千分之八。這是一個什麽慨念呢?現在大陸人口已愈13億,千分之八意味著1040萬人口。今曰衢州這個地方實際隻有240餘萬人口。也就是今曰衢州這個地方隻占到全國千分之一點八人口。人口是農業社會生產力及地區綜合實力的天然尺度。從這一點看,曆史上的衢州這個地方是全國的一個發達地區。

    衢州古城治下的區域在農業社會的發達,除了處於一個優越的農業自然生態環境之中之外,還要有一個發達的社會生產力作支撐。衢州這個地方有一個在地底沉睡了上千年、舉世罕見的浩大地下工程,自從20年前被幾個農民無意中發現後,至今仍像一個巨大的感歎號豎立在史學家、考古學家、建築學家和遊客的眼前。這就是被觀者驚呼為“曠世奇窟”的龍遊石窟。龍遊石窟是我國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築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一大奇觀,它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體現,集人文、藝術、文化、工程技術於一體。這些石窟的斷代成因和用途更是眾說紛壇,成為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也被人們稱之為“世界第九大奇跡”。 也有人認為龍遊石窟不過是一個偉大的採石場。不管怎麽說,這個“世界第九大奇跡”無異於向人類曆史宣示:自有鐵器等金屬工具以來,衢州這個地方社會生產力曾經有過一個無人所及的曆史高度!

    還有,在南宋山東曲阜北宗孔府孔廟舉家南遷到衢州以前,衢州這個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達到了頂峰,為兩浙(今浙江及江蘇南部地區)翹楚;北宋167年期間,衢州僅文科進士就達250人,遠高於蘇州、杭州、紹興等地;北宋熙寧十年(1077),浙江各州州城商稅排序是杭州、衢州、湖州、紹興、嘉興、金華、溫州、台州、寧波、麗水、睦州(治在今建德)。

    在農業社會,一個發達的地區,必然有一個發達的地域主導思想文化與之相匹配。下麵二件亊實,足以證明衢州這個地方曆史上思想文化的發達。之一,北宋兩浙路14州含今常州、蘇州、鎮江及今浙江全境,衢州這個地方的進士人數在14州中排名笫二;之二,衢籍名家入選《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親自組織的中國曆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1773年5月1日,清朝開設《四庫全書》編纂館。由總纂官紀昀窮畢生精力,率三百六十位一流學士成書於公元1782年3月12日,該書包括經、史、子、集四部,3461種書目,79039卷,總字數將近10億,可謂超級文化大典)的著作,不僅種數為全國縣均的一倍多,卷數也高出三分之一。

    上述的人口水平、農業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生產力包括經濟發展水平及地域主導思想文化四項,就足以證明衢州這個地方是在東方中國文明史上的一個古老而發達的地方!?表明,圍繞崢嶸山構築的衢州古城含治下區域的風水,同農耕文明是極其適應性的。也是農耕文明

    風水與堪輿成功的典範。

    五,古城衢州因風水得益交通輻輳稱雄於江南八省

    古城衢州是古代交通的輻輳。先賢著名方誌學者解元公鄭永禧在《釋衢》一文中多處引用明鄧元錫《函史》及清初顧祖禹(1631明崇禎四年-1692清康熙三十一年)獨撰的讀史《方輿紀要》等史料。鄧元錫《函史》雲:衢州府,為江、浙、閩、廣之所輻輳,故名三衢。《方輿紀要》引出《圖經》與《明統一誌》三衢下引《吳會須知》“路通三越”之說合。三越猶三衢,此一說也。又不僅以山名州也。《爾雅?釋宮》:四達謂之衢。《釋名?釋道》:四達曰衢,實為皖、贛、閩三省之要道。曰江、浙、閩、廣者,浙為本境,三省當然江與閩、廣。然明代皖、贛皆屬江南,廣包湘、鄂、桂及交州為五,統稱八省。鄭永禧在《釋衢》一文中充分解釋了古城衢州的交通的輻輳的突出地位。古城衢州的人口水平、農業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生產力包括經濟發展水平及地域主導思想已稱雄於江南八省。

    唐元和四年(809年),散文家李翱從京城長安赴嶺南,由東都洛陽下運河水道,經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廣東的廣州,全程8500公裏,曆時175天,中途因妻產女在衢州停留45天,實際行程130天。李翱在現存的中國最早的古代道路的日記《南來錄》中寫道:從杭州至常山,水路共695裏,全程沿錢塘江逆流而上,多急流險灘,以繩索拉纖才可往上走。從常山至玉山,共計80裏。當時浙江的絲綢、江西的瓷器等貨物,一經此路由運河運京上貢,或遠銷北方各地;一是經此路運廣州出海,遠銷歐亞及阿拉伯國家。而廣州及海外進口的貨物,除海運外,也經過這條水陸通道輸送。這條路浙江段的最大價值在於,除常山至玉山80裏陸路外,其餘路程可以走水路。古城衢州的交通的輻輳的突出地位即有力推動和促進了衢州地域經濟的發展,又培育了在全國占有一席之位的十大商幫之一的衢州龍遊商幫。衢州這個地方經濟文化至元明清繼續保持北宋時期的發展態勢;在明中葉嘉靖萬曆年間(1522--1620)全中國十大商幫中最活躍的是洞庭商、 徽商和龍遊商,當時社會上流傳著兩句諺語:“鑽天洞庭遍地徽”、“ 遍地龍遊商”;這反映洞庭商人、徽州商人、龍遊商人遍布全國並雄踞商界的事實;  龍遊商幫的形成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它發軔於南宋,活躍於明中葉,至清乾隆年間為鼎盛。另外,亂不懷聖!孔府孔廟作為傳統中國意識形態核心地位的象征,絕不會置於一個時常發生兵荒馬亂又缺乏文化氛圍的地方;孔府孔廟自山東曲阜一路南下最終落腳衢州這個地方,也佐證曆史上衢州這個地方比兵家之爭地更為重要的是一個聞名全國的社會經濟文化中心。

    六,七十年的建設與發展促成古城衢州風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截止到1949年,衢州中心城區基本上維持了以崢嶸山為中心的古代衢州城池的建設與發展的同農業社會相適應的曆史格局。

    衢州這個地方的現代工業起步比較早,建於1918年的衢州蠟紙廠,是全國第一家生產鐵筆蠟紙的企業;建於1957年的衢州化學工業公司,是全國十大化工企業之一;1958年發電的黃壇口水電站,是1949年以後我國建成的第一個水力發電站。1949年以後,受“第三次世界大戰總是要打起來”的戰略指導思想影響,中央在浙江的重大投資安排有相當數量落腳在衢州這個地方。1985年金華衢州分家時,衢州這個地方的大工業基礎擁有當時全國十大化工聯合企業之一巨化及核工業部七七一礦兩家大型企業,其中巨化是浙江僅有四家特大型企業之一,連同烏溪江電力廠、浙江電工器材廠、衢州煤礦機械廠、江山水泥廠、龍遊造紙廠、衢州木材廠等一批中型企業一起,衢州這個地方的大工業基礎超過浙西南(溫州、台州、麗水、金華、) 所有地區,同浙東北(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比還具有規模經濟與資本裝備率的相對優勢。新中國七十年的建設與發展促成了古城衢州風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在改革開放初期,衢州中心城區已從單一的以崢嶸山為中心的古代衢州城池擴展到北區以老城為中心、南區以衢化為中心,在1990年代已形成老城片、花園崗片、衢化片、城東片四片用地組成的組團式城市形態。進入新世紀後,進一步擴展為由中心區、西區、南區、東區四區用地組成的組團式城市形態。在1990年代,結合城市用地發展方向和城市形態,形成以衢江和烏溪江為景觀和生態軸線的四片城市用地,三個公共活動中心,兩個物流中心,一個幹路係統,五條楔形綠帶的城市結構;進入新世紀後,結合城市用地發展方向和城市形態,形成以衢江和烏溪江為景觀和生態軸線的四個城市組團,四個公共活動中心,兩個物流中心,一個幹路係統,五條楔形綠帶的城市結構。

    在同農業社會相適應的以崢嶸山為中心的古代衢州城池的建設與發展的曆史時期,在八卦中,崢嶸山郡城位置是離卦,外於南方,屬火,是“天道純陽莫盛乎南,離至尊而無對者也。”政府的至尊地位在於水,古人就用人工彌補的辦法補充(南湖、鬥潭湖)。“水火既成,為益滋大。陰陽和諧,上下相通”。在古城衢州築城邑的理念中“上下同德,水火既濟,一邑富足”。如今,常山港、江山港、信安湖、烏溪江這些母親之江的水都已成了古代衢州向而往之的“水火”之水了。郭璞風水理論的“藏風得水”是保護生態的關鍵,“得水為上,藏風次之”,用現代話說,“水”是保護生態環境最主要的因素。成了現代衢州中心城區的自然因素。

    衢州這個地方的水資源,按多年平均降水量計算,折合降水總量為160多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年徑流深1114毫米。水資源總量為98.57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77.98億立方米,地下水20.59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達到4000多立方米,接近全浙江省平均水平的兩倍,山區人均占有量最高,達到8000多立方米,遠遠高於我國2300立方米的人均值。衢州不僅水資源充足,水力資源也非常豐富,大量分布在常山港、江山港、烏溪江等地,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85.57萬千瓦,在1980年代即已開發利用26.7萬千瓦,其中湖南鎮水電站17萬千瓦,黃壇口水電站3萬千瓦,另外100多座小水電站6.7萬千瓦。

    黃壇口水電站和烏溪江大壩是一對姐妹壩。黃壇口水電站位於衢江區黃壇口鄉,是新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管理並建造的中型水電站,1951年動工,1958年開始發電,是“中國水力發電的發祥地”,中國水電建設的搖籃。發電過程,特別是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中央控製室形象地展示了中國水電工業成長的過程。烏溪江大壩(又稱湖南鎮大壩)位於衢江區湖南鎮,是發電、防洪、灌溉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也是我國唯一的混凝土梯形重力支墩壩。大壩於1970年3月複工興建,1983年12月竣工,壩高129米,壩頂高程242米,壩長440米,被列為世界最高的大壩之一。壩體有五個溢洪道和四個溢洪洞。每逢溢洪時,水從溢洪洞奔騰而出,翻滾而下,向上拋高數十丈,霧氣騰騰,向外擴散,有遮天蓋地之勢,發出陣陣轟鳴,地動山搖,聲震十裏。遠遠望去,其壯觀勝似銀河落九天。

    在黃壇口水電站和烏溪江大壩是這對姐妹壩建成以前,衢州這個地方盡管水資源總量相對富裕,但由於降水與徑流的年際變化與年內季節分配不均勻,河流屬山溪性河流,易漲易落,且有較大麵積的水土流失。因此,在1949年以前仍屬於農業上的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的地區。在衢州這個地方的中心城區隨著烏溪江水電站、黃壇口水電站、銅山源水庫電站、廟下水電站、峽口水電站及烏溪江引水工程等水電工程的先後建成,農業用水才有了可靠的保障。水資源也開始從以前的潛在性優勢轉變為現在的現實性國家優勢。

    在黃壇口水電站和烏溪江大壩是這對姐妹壩建成以後,截斷滔滔烏溪江形成的人工湖,發源於閩、浙交界仙霞嶺的烏溪江、主流全長160多公裏,流域麵積2632平方公裏。國家投資對烏溪江進行梯級開發,先後建成了裝機容量8.2萬千瓦的黃壇口電站和裝機容量27萬的湖南鎮電站,兩電站合一組成烏溪江電廠。從而也形成了高峽平湖的壯美奇觀。湖南鎮水庫控製的集水湖區麵積2197平方公裏,黃壇口水庫控製的集水湖區麵積達237平方公裏。 衢州這個地方的中心城區直接取用的地表水,水質優良。地表水絕大部分是一、二類水質,市區是全浙江省唯一一個飲用水源保持國家一級標準的城市。

    單就飲用水源這一現代城市如同血液的第一戰略性資源而言,衢州在現代城市群中,也稱雄於“江南八省”。

    明?天啟《衢州府誌-郡治》有雲:“‘堂架龜峰,永千齡之壽笄;山連龍沼,繞一脈之清香。’衢州郡城南有紫峰,北有青峒。峰峻天然。山川生色,塔相衢城,浮圖福宏。惟有朱雀在前,山如吐焰。加以玄武在下,地愛流泉。此郡城之山河,係士傑之否泰。”

    這郡南紫峰就在烏溪江流域的紫微山國家森林公園,郡北青峒就在靈鷲山區域。在同農業社會相適應的以崢嶸山為中心的古代衢州城池的建設與發展的曆史時期,古人考察風水時都有如此宏大的南北視野,今人更應如此。

    在現代,衢州這個地方由於紅壤改良利用、水利開發建設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由此而來的生態市建設與中心城區的水城發展戰略也成為國家級的優勢。烏溪江的黃壇口水庫——九龍湖與湖南鎮水庫——仙霞湖這兩大人工湖及中心城區2006年因自塔底水利樞紐蓄水後,市區形成了5.5平方公裏的人工信安湖城中湖麵,並由此徹底改造了衢州中心城區的風水,並成為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時期的一塊具有國家級優勢意義的風水寶地——從水是未來城市第一戰略儲備資源的角度直接證明。至此,衢州這個地方的中心城區以人工信安湖流水傳情,以烏溪江的黃壇口水庫——九龍湖與湖南鎮水庫——仙霞湖這兩大人工湖組成“前朱雀”聚寶盆,“後玄武”——千裏崗如高山開屏——靈鷲山是其人文景觀及曆史文化資源的核心區域,東邊以水為“青龍”,西邊高山以臥“白虎”。

    這是一個七十年的建設與發展促成古城衢州風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在古代龍脈的行進、終止,有這樣的基本原則:夾於山脈(龍脈)有川(水),夾於川有山脈,水流則山行,水合則山止。因而必須尋求生氣充溢水駐之地。有山有水,始終是人們對理想生活環境的追求。隨著小康社會的建設,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已經從有房住,發展到開始關注周邊的環境,窗外的景觀。現代的快速軌道交通也成為引氣的“龍”。從實際意義上說,這就是交通問題。古代居住點臨江靠河,是因為生活方便,出行則有舟楫之利,與現代人把交通便利作為選擇風水最重要的條件異曲同工。

    基於此,在拙作《靈鷲山文化創造性轉換與“地域文化+”相得益彰》一文提出:

    ——衢州這個地方中心城區的時空布置,應按“九龜福地”,沿衢江、江山港、常山港按“Y”型自然分布形狀展開的同傳統農業社會相應的布局方式轉變到以G3京台高速公路從開化西坑口經馬金、開化、常山縣芳村、五裏,到柯城航埠、華墅,再沿地方公路連接後溪鎮、烏溪江湖南鎮,為中軸線,在G60N杭新景高速公路、G60杭金衢高速公路、G3黃衢南高速,S33龍麗高速公路的“開”字區域展開的新的戰略時空布置。這如同勤勞的衢州人民的雙手,打開了門閂——開放發展,擁抱一個南孔聖地、生態山水美城!這是同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及浙江“大花園”戰略對接起來的新發展戰略!也就是把衢州大花園定位為“浙江的瑞士”,全國領先的綠色發展高地、全球知名的健康養生福地、國際影響力的旅遊目的地的新發展戰略?!

    在此戰略思維指引下,主張衢州中心城區戰略規劃就需要“後玄武”——高山開屏的千裏崗的人文景觀及曆史文化資源的核心區域靈鷲山戰略規劃一環;為使靈鷲山戰略規劃同名符其實的南孔聖地、生態山水美城相匹配,浙江靈鷲山曆史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應重點培育衢州北郊“衛星城”——九華靈鷲山森林運動、曆史文化小鎮。

    這實質上,曆史上的衢州這個地方曾稱雄於“江南八省”的曆史格局在現代的戰略追尋!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