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十分看重中國在曆史上和未來的作用,對中國寄予厚望。他對中國文化大加讚賞,認為中國人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更具有一貫性,數億人數千年來在政治、文化上團結至今,這是一個令人驚歎的事實,也為當今世界發展提供了極為珍貴的經驗。
現代史的潮流已經非常明確地證實了湯因比的見解。當今中國已經真正地登上了曆史舞台,不斷對國際發展方向給予巨大影響。不僅如此,羅素、李約瑟、費正清等國際知名學者對中國的論述,也在不同程度上印證了湯因比的中國觀。
羅素:中國人發現了使全世界幸福的生活方式
羅素於1920年作為北京大學客座教授訪問中國,一年後完成《中國問題》一書,他指出:
01
“中國的國民是世界上忍耐性最強的國民,當其他國家的國民思考十年之後的事情時,中國的國民考慮的是一百年之後的事情。中國國民本質上是不滅的國民,不急不躁的國民。”
02
“中國人發現了會使全世界幸福的生活方式,並且已經實踐了許多世紀,如果被全世界的所有人所采納的話……而我們歐洲人卻不是那樣,我們的生存方式強烈追求鬥爭、榨取、多變、不滿以及破壞。指向破壞的效率主義隻可能在人類滅亡時終結。如果西方不多少學些曾經輕視過的東方智慧,西方文明將使人類走向徹底滅亡。”
03
“中國人隻追求正義和自由,嫻靜而優雅。在對人類幸福所起作用的所有點上,中國文明都比歐洲文明出色。在中國發生了年輕的改革家們的強勁運動,如果再給他們少許時間,他們將使本國返老還童,比起西歐人稱作文明的像已經磨損的研磨機那樣的機械文明,將創造出不可預測的更為偉大的文明吧。”
關於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羅素首先從兩者的起源和特性進行了比較:西方文明是以“占有、主張自我、支配”為基本特性,中國文明是以“寬容與友好”的精神為基本特性。
羅素從這個觀點出發,認為雖然在科學上的知識與其應用這樣的事實領域西方文明占有優勢,但關於人生的終極目標和意義的洞察,他認為中國尤為深刻。特別是老子主張的“道”使羅素完全陶醉其中。
所謂的“沒有占有的生產、沒有自我主張的行為、沒有被支配的發展”,老子的這一思想是以抑製自我與調和的精神為核心的。這一中國文明的傳統思潮和睿智向被染上“信仰進步”和“產業主義”弊病的西方文明宣告了救贖。
接著,羅素展望了中國的未來,倡議中國要走不依賴外國的自力更生之道。他還暗示中國如果實現政治上特別是文化上的獨立、發揚傳統的人道主義精神的話,建成與近代西方的物質文明不同的全新文明將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