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中國大陸,紅衛兵多次意圖越過粵港邊境。後來爆發六七暴動[46],左派親中共人士響應中國大陸造反派號召,在香港多處策劃暴動。當時,香港街頭放滿寫上“同胞勿近”的真假“菠蘿”(香港人形容土製炸彈的俚語),令香港陷入恐慌,期間有若幹市民被炸彈炸死及被其他方法殺害,例如林彬被燒死。後來香港政府宣布戒嚴,駐港英軍軍隊攻陷左派總部。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聲明“長期利用、充分打算”方針,禁止左派人士製造社會不穩[50][51],暴動逐漸平息,香港繼續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角力之地。金庸曾對池田大作說:“中國對於香港的政策,可以說是‘現狀不變,長期利用’八個字,再加上八字:‘民族大義,利於國家’。香港現狀的維持對中國有利,對全國人民有利。隻要能長期維持下去,可以加以充分利用。”[52]:31、“這其中香港所發生的作用之大、所作貢獻之重要,是無可估量的。由於這些實際的考慮,毛澤東和周恩來製定的香港政策是‘保持現狀,充分利用’。香港隻有保持現狀,才對中國有用,既然有用,就長期而充分的利用之。這個政策一直不變。”[52]:36、“‘反英抗暴鬥爭’,組織左派群眾,和香港的英國政府正麵衝突,衝擊港督府,與警察打鬥,到處放置炸彈。英國出動正規軍反擊,雙方都有死傷,還累及不少無辜市民,一時局麵十分惡劣。幸得周恩來總理親自下令製止這種違反中央政策、破壞香港穩定繁榮的行動,左派暴動才漸漸平息。其後這場動亂的組織者與發動者據說受到了黨內的批評,有些人還受到處分懲罰,被下放到邊遠地區的農場和礦山中勞動改造。經過了這次教訓後,‘不得破壞香港現狀’的政策在中共高層領導中更加得到重視,這個政策的基本理由是:香港現狀的維持對國家有利、對全國人民有利,也即是對全黨有利,對香港廣大中國同胞有利。”[52]:37